APP下载

以国学英华带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2018-03-10王金国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古诗文国学古诗

王金国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与知识性学习不相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老师春雨润物般的感染,整个过程特别需强调循序渐进。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国学英华的古诗,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寓意深长,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谱写了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美”的素材,同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为学生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一、以美育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美是人类的基本素养之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很多可以渗透美育的教学素材,如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其精炼的语言,深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描绘了人类社会情形,是充满人文美的典型素材。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音乐素材,将欢快的音乐与古诗文高昂的韵律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音乐美的渲染下反复诵读,领悟古诗文的韵律美,这样有助于教师将学生带入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深切体味文本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美、作品的艺术美,以及所反映出的自然美和生活美,从而使学生接受深刻的美育。

例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诗人杜甫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利用簡短精练的诗句为人们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莺歌蝶舞、百花争艳的烂漫春光图,生活情趣十分浓厚。在学习这首古诗时,笔者没有采取以往那种让学生读读、背背的教学方式,而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与这首诗的意境相符的古典音乐,并引导他们在音乐的节奏下开始朗读,这样,学生清脆的读书声配上欢快的民族乐曲,瞬间给人一种古风古趣的阅读享受。学生也很喜欢这种氛围,他们自己也沉浸在了这种美好的享受之中。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乐曲边吟诵古诗,这样便会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春光的无限美妙,体会作者当时的美好心情。

再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诗人李白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我们可以配上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乐曲,让学生感受瀑布壮观的气势,从而使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自然美、情感美等等,学生的审美情趣便会迅速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加快人文素养的提升

指导学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且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古诗作为国学之英华,其字词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延伸,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应该充分运用古诗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验美,对古诗中的字词反复推敲。

例如:当学生看到《游园不值》这一题目时,便会对“值”字进行推敲,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诗人在游园的过程中,可能很失望,或者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所以很不值得。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猜测,学生寻求古诗含义的动机便油然而生,当学生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他们感觉豁然开朗,原来是诗人没有进入园中,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怪不得感觉很不值得呢。此时,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诗人没能进园观赏的确扫兴,但是墙外伸出的一枝红杏又使他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满园生机盎然的春色”,相机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此时,学生不光是理解了诗意和诗人当时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宽大胸怀,这难道不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吗?

三、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丰富人文底蕴

赏阅古诗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从作品中可以欣赏语言美、自然美、人生美以及了解社会的种种世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就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自己做出评价,对感人情节表达自身的体验,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国文化,提升自身的品位和审美观念。

古往今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才辈出,曾有很多杰出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他们在创作时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最佳状态,对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借用古诗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应该紧紧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进行品味、咀嚼,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我借助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该诗含而不露、意味深长。我问学生:“假如我们把‘不识换成‘要识,那么,下一句诗应该是什么呢?”学生很快答道:“就得走到庐山外。”此时,我趁热打铁问道:“通过这一换,你们从中能悟出什么道理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拓宽了,很快就想到: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有不同的结果。有的回答: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样一来,就提升了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与社会的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各个学科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以及热爱祖国文化的崇高思想,使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国学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高芬芬.论传统国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7(10).

[2]翠红.国学入教材重在“通识”[J].深圳商报,2015(4).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古诗文国学古诗
“垂”改成“掉”,好不好?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