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学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018-03-10饶坚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饶坚

摘 要:美学鉴赏能力代表了一个人的品位,在学生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美学鉴赏的能力,将美学鉴赏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美学鉴赏能力的具体培养策略展开叙述。

关键词:美学鉴赏能力;学生阶段;具体培养策略

美学鉴赏可以说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理清教学思路,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提炼身边的美。下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色彩感知能力

色彩是让世界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美学鉴赏中色彩感知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色彩感知能力,对色彩有一种敏感的反应,同时也要体会用色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例如,蓝色代表着忧郁,而红色则体现了一种积极热情的状态。每一种色彩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色彩中所蕴藏的情感。

感知色彩的基础是识别色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识别色彩,感知色彩背后的情感特征,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实物或者是卡片,例如红色可以找一些苹果、红枣、西红柿等,绿色就可以收集一些绿叶、蔬菜、西瓜等类型的实物或者是图片,黄色就可以收集麦浪的图片、橙子、柿子、柠檬等,蓝色就可以收集一些天空的图片、大海的图片、蓝莓等图片。将这些色彩转化为直接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进行感知,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念意识。

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一个课堂够不够充分活跃,要看学生到底有没有充分投入到课堂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起课堂的氛围,发挥课堂的实效性,帮助学生产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种操作方式。

1.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

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在当今教育界是一种比较普遍热门的方式,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活动,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梵高的《向日葵》,然后让学生仔细欣赏,进入到画作所营造的情境中,感悟作品中蕴藏的情感。等学生们大致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较为系统的想法之后,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悟画作下所隐藏的情感内容。

2.借助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可以直接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1)音乐与美学鉴赏的融合

音乐可以渲染氛围,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中去,音乐可以说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抓住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情绪。

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欣赏作品《春天的色彩》时,就可以将“spring”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小短片与美学鉴赏的融合

背景知识也是增强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学生讲一讲所展示作品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带着感情去欣赏,从而更好地感悟作品蕴藏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共同欣赏《星空》这幅作品的时候,就可以事先收集一些关于梵高的生平的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看,让大家对梵高本人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去更好地理解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感悟作者真实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三、适当个人演讲环节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适当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演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演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喜欢的某个作品,以及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上台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说明原因,然后再提问下面的学生,有没有也喜欢这幅作品的。有喜欢这幅作品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也上台讲一讲自己喜欢这幅作品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美学鉴赏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美学鉴赏能力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它并不是一种具象的东西,也无法通过分数来表示,所以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当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发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温永刚.增强美术教学中对于学生美学鉴赏能力培养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教育,2017(1).

[2]吴明艳.提高美学鉴赏能力教学创新途径分析[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7(5).

[3]胡萍.美術教学方面关于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的具体分析和相关策略[J].美学教育,2014(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