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

2018-03-10黄瑛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意识实践

黄瑛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核心理念。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既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又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角色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其学习过程中,也应体现在提问习惯上,只有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初中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科学;主体;问题意识;实践

爱问是儿童的天性,学龄前的孩子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然而孩子的这一天性,到了初中却发生了变化,课堂上鲜有人再问“为什么”。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问的增加,学生反而不提问了呢?难道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已经全部掌握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对初中学生的提问意识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初中教学改革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息息相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掌握着提问的主导权,提问甚至成为他们的专利。提问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进行设计的,这样的提问设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也使学生陷入了被动接受的状态,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提问的兴趣,长此以往,会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依赖,失去质疑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鉴于此,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势在必行。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初中科学中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为学生“想问”创设条件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不仅适用于外国教育,同样适用于我国现在的教育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开阔学生思维空间,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鼓舞他们多思,多问,多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一)创设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爱因斯坦的话中可以得知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人们的思维往往是在问题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这也是众多教师将其列为工作重心的原因之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整体过程的把握和微观环节的设计,来创设问题情景。在目前的初中科学班级中,总有一些懒于发问和羞于发问的学生,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尽量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寓教于乐,提升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如,我在教授“蜗牛的生物特征”一课时,就将教学安排在了课外,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蜗牛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習兴趣,使得他们参与积极性高涨。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他们的问题层出不穷,提出了许多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如:蜗牛的触角有什么作用?蜗牛为什么生存在水分比较多的地方?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留下液体,这个液体的构成是什么……

在课堂中,学生一旦想问就会派生出许多或刁钻古怪或有建设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老师并未涉及或准备不足,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切勿置之不理,而是要认真对待,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共同参与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建立统一战线联盟,通过网络、图书馆或咨询专家学者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质疑意识,也促进了师生交流,为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矛盾情景

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小说创作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制造矛盾冲突,才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

教师通过创设矛盾情景,使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更是让他们品尝到了提问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说亦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开拓学生空间,为其探究知识提供强大的内动力,因此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应列为初中科学教师重要工作之一。初中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正处于待开发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为切入点,培养他们提问的兴趣。

如,在教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五节“科学探究”时,教材本身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探究: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探究以警察经常通过脚印来判断罪犯的身高进行引入,结合考古学家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古代人的身高来进行探究。话题引入之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问:“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脚印较大的人,身高越高吗?”这样的问题导入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又提升了他们提问的兴趣。

这样的探究过程虽然艰苦,但同时又趣味盎然,让人欲罢不能。太简单或太难的探索都不利于学生进行持续探索,因此对探索过程进行精心设计也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堂知识,并获得相对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设计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科学规律,通过设疑让学生身体力行去追问和探索,直到解决问题。

二、营造让学生“敢问”的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生之所以提问越来越少,与他们不敢问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和阻碍儿童进行相应的智力活动,害怕教师批评、害怕同学嘲笑等心理都会阻碍儿童积极思考和发问。通过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存在怕问的情况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找到其关键因素,对症下药,通过营造让学生“敢问”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其心理障碍,使他们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一)创建民主课堂,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往往喜欢听话的学生,对于一些经常质疑的学生会认为他们冒犯了自己的权威,让自己下不来台,常常会采取置之不理或直接批评的方式,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打消了他们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设计和安排问题,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二)多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乐问”

多年的教學实践证明,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敢提问、不乐于提问的心理,这主要是源于学生的紧张、自卑及渴求得到肯定的心理。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乐问”。如可以使用:“请×××来大胆谈谈你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尽管×××说的问题很简单,但是说明他在积极动脑”等话语,来引导学生发问,在人人踊跃提问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习惯自然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三、善于捕捉时机,使学生逐渐走向“会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因此提倡好问是扩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会问时,应注重科学的方式方法,不假思索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一疑就问、每题必问这样的问题方式虽属于好问,但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更不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使学生逐渐走向“会问”是教师的终极目标,从“爱问”到“会问”是一个质的飞跃,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实施。另一方面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会问。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心理,教师高质量的提问示范,会给学生提问做好榜样作用。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提出问题,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触角,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是教师要把握学生问的时机,为其发问创造有利条件。初中科学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发问时,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要考虑课堂效益,如此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不能任由学生一问到底,胡乱发问,这样一堂课下来虽然课堂氛围活跃,但学生却学无所获,因此善于捕捉时机尤其重要,通过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能使他们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和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充分挖掘问题来源,使问题更具价值。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施。

(一)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问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实验探究开始走进科学教学的课堂。这种探究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第二步是提出问题,第三步则是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开始独立、深入思考,并开始具备自我意识,不再唯老师是从,而是唯真理是从。

(二)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开展合作学习,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将其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通过教师引导,可以使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对其养成问的习惯,培养问题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在学习走进科学实验室时,我将学生分成了五人小组。我在选择小组成员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等进行分组,这样的组合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又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从而取长补短。五人小组人数较少,学生们不仅喜欢说,更喜欢问。

在学习酒精灯点燃和熄灭的正确和错误使用方法时,小组成员各出奇招,有的说用嘴吹,有的说用书或手扇灭,也有的提议直接用酒精灯盖盖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更发展了问题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3.

[2]朱时清.科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问题意识实践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