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媒体”平台提升初中生写作水平

2018-03-10侯会会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多媒体

侯会会

摘 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是提高其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探索基于打造多媒体平台提升初中生作文能力的教学策略,建立基于教室墙贴延伸到微信公众号的展示平台,构建“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提升”为一体的体系化写作模式,为初中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习作展示平台;序列化写作;写作能力

一、提升初中生作文能力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一)对初中生作文能力的要求高

1.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能力要求明确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最能集中体现工具和人文性的就是作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中占很大比重的就是写作素养。

在分学段目标的表述中,写作能力就占了三分之一,共列十条。其中涉及写作目的、写作内驱力、写作素材、写作习惯和不同层次写作能力的要求。

2.中考对初中生写作能力要求高

从权重比来看,写作在各地中考中都占很大比重,至少占总分的三分之一。杭州中考语文卷中作文40分,占总分120分的三分之一。从能力要求看,从“我手写我心”这种理念出发的学生材料作文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都太不具有可模仿性,学生按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的东西却总是不怎么得到认可。杭州市中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24分,发展等级16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基础等级均可达到,但对于他们来讲,仅有这点是不夠的,发展等级的16分才是学生得高分的关键。

(二)初中写作教学现状不太理想

困难一:没有作文教材

从全国各地使用的语文教材来看,不管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语文版或其他版本,都属于文选类教材,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要由施教者自己去挖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也主要通过这一篇篇选文来实现。

再者,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没有系统的作文版块,故作文教学在一线教学中多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随意状态,有的教师为了避免麻烦,甚至不安排学生写作文,直接规避写作教学。

困难二:有正确理念,少科学实践

提升学生写作兴趣,有效指导作文教学,是近年来语文同仁的共识。也有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价值的作文指导的实践,但这些实践由于缺乏系统性,很难真正奏效。其作文训练主要表现为以“点”为多,很少连成“线”,就更不用说构成学生作文能力的“面”了。所以,仅有理念上的认同和“点”上的实践还不够,作文教学是将教材、教学、实践与评价等融为一体的整体的教学活动。在理念之外,我们的作文教学欠缺的是提升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和评价体系。

(三)初中生作文能力亟待提高

1.学生信心不足,导致缺乏写作兴趣

当前很多学生对写作难以提起兴趣,一说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满腹牢骚。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多数学生之所以没有兴趣是因为除了少部分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之外(但并没有切实的进一步提升的指导),大部分同学得到的评价多是非常抽象或者倾向于负向的。老师针对文章的讲评常常是随意的、片段的,根本不成体系。接着就去写下一篇,基本没有再做进一步提升的努力。这就导致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没有自信,无方法可依,恶性循环之下,更加对写作丧失兴趣。

2.语文教师不太满意

在与多个一线教师交谈之后,我发现多数老师并不认可学生的写作能力,多数教师作文教学无门,多数教师有系统讲评作文的意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些理念并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老师们的认识里,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但至于怎么提高,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的方法。

二、利用“体系化”写作的依据与思考

在基于“新媒体”平台提升初中生写作信心,利用“体系化”写作提升写作能力的这条路上,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家、同仁都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究和尝试: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课程设计和教材的编写应查明基础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准备,根据学生当时认知水平予以剪裁、排列和具体化,使知识改造成为一种与儿童认知发展相切合的形式。”他强调了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认知特点进行体系化教学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

语文教育家、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模仿—创造”作文序列煊赫一时;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章熊的“语言与思维结合”教学序列也曾被多人效仿……这些教学法都强调了写作是个系统化的过程,具有其固有的特点。这与提升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是有契合的。

当然,事物总有两面性。他们这些人所进行的研究和实践也有颇多争议。布鲁纳强调从“教”的方面做出适当的改变以吸引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驱力。但如何改变,改变时侧重点应放在哪里却不是非常明确;钱梦龙“作文序列”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写文体规范的作文,可操作性强,但他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机械的模仿范文而忽视学生个性化的生成,同样也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章熊的“作文教学序列点”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兼顾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按照从简到难、循序渐进的顺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同样由于缺少对写作过程的指导,也就导致了可操作性不强这一无法避免的问题。

三、提升学生写作信心和写作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一样。试想,学生若对写作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和浓厚的兴趣,他一定会挖空心思想着去观察生活中可以写的东西,想方设法组织语言,用大量的时间去看书,寻找写作的感觉。

而我们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大胆书写,肯定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对好的作文大家表扬,可以请学生自己诵读,比较好的作文积极投稿。当然并不是很多文章都达到发表的水平,那就自己打造平台展示学生的作文。其实,每个语文教师都有非常丰富的平台可资利用。传统的有教室里的墙壁等等。教师可以每周选出两到三篇优秀作文配上插图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内,精美的文字配上贴切的插图构成了不凡的视觉冲击,学生的写作兴趣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最近新媒体发展较快,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引发了不少关注,教师就可以利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打造学生习作展示的平台,如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笔者就申请了一个班级公众号,主要面对学生家长群体,按照平时的习作训练,定期推出学生的作品,一则能长期保存和展示学生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扩大学生作文的展示面,不仅班级同学和老师能看到,家长也能看到。部分同学作文发表后家长还会相继转载,因而公众号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运营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写作热情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后续还会开通留言和打赏功能,用来增强家长和学生的互动性,打赏得来的钱全部用于支付学生的稿酬。

学生的才华得到了肯定和传播,信心得到了增强,也就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四、探索“体系化”写作教学策略是关键

“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提升”粗略构成了“体系化”的写作模式。它在序列化写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叙述的因素,有迹可循又不至于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它是开放的,有待继续完善的。因此,我对教学策略的探索只是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它应该有变式和细节的填充。

(一)构建有梯度、有重点的年段作文训练序列

七年级,以培养写作信心为主要目标的积累素材的体验式作文训练;八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主要目标的多形式作文训练;九年级,以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的提升式作文训练。

(二)构建以生为本的作文训练操作体系

1.关注学生“体验”的作文训练思路

七年级的学生很自然地会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写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无非就是吃饭、上学、写作业、回家睡觉等步骤的重复。而且老师出的一般也是老调重弹的题目——“一件难忘的事”,总共也就十几年的人生经历而已,哪有那么多难忘的事。因而,在作文之初,指导学生观照自己的內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笔乃心灵之舌”(塞万提斯)。教师应该在平时就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一株迎风摇曳的小草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才从泥土中挣扎出来,此时迎接它的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样应对的;一棵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字的树究竟在校园里生活了多少年,它的眼睛究竟见过多少年轻学子的青葱岁月,每一年的六月,毕业离开的学子会引起它内心的涟漪吗?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认为:“作家应该写他所熟悉的,写他生活的那个环境。”初中生阅历毕竟有限,但如能深入自己的周围环境,也会发现有很多可写的东西。

2.活用教材以读促写作文训练模式

在前人读写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活用教材、巧用教材中的范文来充实自己的写作行囊。这些可以是素材的把握,如《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就能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相关主题的素材,诸如坚持、爱国、进取、选择、不屈的生命等等;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里人物群像的刻画也非常值得学生借鉴。我当时在这一课结束后布置的作业是描写场景里的人物,如菜市场、商场里砍价的顾客等。当时有同学写的是机场里候机时的一个场景,他写到了候机厅里的几个人物,有长相漂亮、打扮入时的妙龄女郎见缝插针地对镜补妆,有还在母亲怀里牙牙学语的小孩,当然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个衣着朴素的明显第一次坐飞机的老农。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作者刻画人物还是比较细致的。

活用课文,深挖课文的写作示范功用,使学生写作有迹可循、有理可依,同时教材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模糊思维转化为具体思维的机会增多,从写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也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系统性写作模式的探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好的作文也一样,富有灵动不拘一格之美。但毕竟写作具有其特定的科学性,尤其是写作的训练,需要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系统化的梳理。笔者依托教学大纲,从教学要求出发,以教材每单元的课文主题为本,初步制定出相适应的写作主题。下面就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浅谈其目标和做法。

前三单元的文章主题分别为群星闪耀、家国情怀、凡人小事。写作的主题分别为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具体的写作目标有《邓稼先》《说和做》《怀念鲁迅先生》《孙权劝学》四篇都是写人物的文章,方法各有不同,但几篇文章的共性就是并没有单纯叙述人物事迹,而是疏疏几笔粗线条勾勒最能突出人物精神的事迹。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不管是写一个人还是写几个人,是通过一件事还是用几件事来表现人物,这个人必须是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思想的,而非平面的人、概念化的人。本单元课文主要是抒情类的诗歌、小说、民歌等,注意抒情一定有所依托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意象。不能毫无根据凭空抒情,那就是无病呻吟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讲述的或是平凡人的感人之处或不平凡之处。共同之处都通过描写对人物进行了传神的刻画。

而笔者提炼出的写作技法的指导就细化为:(1)围绕人物精神选取典型事迹;(2)注重细节描写,可适当运用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3)尝试运用议论句、议论段画龙点睛。学习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情,通过人物的描写方法进行人物的刻画。

五、不足之处以及思考

曹丕有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杜甫亦曾老泪纵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直以来,写作是很多人心里的图腾。但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人很难坐下来静静看本书,写段表达自己心情的文字。哪怕是现在的初中生,也只是出于完成任务的目的去应付老师布置下来的作文。

但成文的这段时间,恰逢“中国古诗词大会”大火,中国古典诗词似乎又活过来了。这让人又重新燃起希望。探索还是要尝试的,万一实现了呢。

参考文献:

[1]张爱玉.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J].考试周刊,2012(42).

[2]肖明秀.改变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和无从说起的现状[J].文学教育(中),2012(5).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三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因多媒体而绽放光彩
巧用多媒体 让课堂练笔更加有效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