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8-03-10王文解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科学

王文解

摘 要:教学是教育者有意识地给被教育者提供可学习探究的资源,引导其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通过初中科学的案例分析阐述教师在课前和课中两个教学阶段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通过几个案例谈谈课前教学设计中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课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处理。

一、在课前教学预设时,要合理选择使用教学资源

1.资源的选用要符合教科书编排的逻辑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次序与难度)

教科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其编写是有逻辑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该课程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要重视教材与课标的要求。

案例一: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3.3阿基米德原理的引入:在描述铁掌水上漂的故事后,用PPT呈现例题:“已知金老师的质量是65kg,一个体积为600ml的可乐瓶的质量为6g,请你帮金老师计算,金老师至少要捡多少个可乐瓶才能够做成一艘小船(竹排形式,不考虑可乐瓶空隙的体积)载着他出海航行?”以这道题为主线展开教学,到最后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形成前后呼应。

华师大《科学》§3.2浮力,体验浮力的存在、方向等概念,本节课学习的是浮力的大小相关规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在第4节的教学内容。所以这节课的引入用的是下一节内容的资源。违背了教材的编写逻辑。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是:知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结论叫做阿基米德原理。不是理解或掌握层次的要求,学生刚探究得出这个计算公式,还没有进行适应性的练习,就进行这样一个需要逆向思维并转三个弯的计算,难度太大,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最终学生也没能完成这个任务。失去了教学的效果。

2.不可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有干扰效果的资源

在上述案例一的引入以后,教师问:“金老师要能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与老师的重力有什么关系?”生答:“相等。”再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生迟疑了一下然后答:“物体的重力。”老师静默了一段时间后,直接问:“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的体积是否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

学生的迟疑是因为这个猜想的答案在前面的问题中已经回答过了,他们不知为什么还要猜想。但最后也想不出其他答案,只能回答与物体的重力有关。老师想用引入部分的资源对学生对浮力大小的猜想造成了干扰,把学生带进了思维的死角,引不到老师想要的答案上。最后老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也是无奈之举。案例一的引入部分资源用在这节课里是不合适的。

3.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

现行教科书中有很多类似“阅读、科学家小注、小资料”的内容,由于不是教材的正文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它们的作用。在进行公开课、研讨课、评比课的时候更加为了避免资源利用发生“撞衫”而摒弃。教科書上的这些信息是专家多方论证,符合教材编写原则的,对学生学习主干知识有着很好地辅助作用,应该成为我们教学设计时的首选资源。

案例一的引入就可以改用教科书里的阅读材料“浮力定律的发现”,让学生模仿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过程来体验浮力有大小(按压水面上的塑料瓶),观察描述按压过程的受力以及水面位置的变化情况,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然后再进行探究、归纳、应用等。这样的教学设计由感性体验到理性的探究、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进行引导调整预设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保障,但如果教师严格按照教案预设进行教学,而忽略教学的真实生成,就违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生成的教学资源是最贴近学生学习状况的,对该资源及时有效地进行利用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案例二: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7.2节昼夜与四季的引入:有人在中国的一天早上与美国的一位朋友打招呼:“早上好!”此时朋友回复是“晚上好”。问:“这是为什么?”有一学生在下面答:“时差。”教师没有理睬,直接进行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我们地球上为什么会有黑夜和白天?”其目的是要引入到昼夜的成因上去。

这种情况很常见,但这样的处理既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整个教学环节显得不和谐。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个生成性的资源,当时只要追问这个学生一下:“很好,你的知识面很广,请你说一下时差是怎么产生的呢?”自然也就能够引到昼夜的成因上,并且还能解决成因中的太阳照射、地球自转等因素。而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另外两个因素上:地球不透明、自身不发光。这样的调整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重有方、张弛有度,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必须采用适合学生认识状态,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怎样组织学生学习,如何用教育心理学或者自己研究发现的理论指导教学,归根到底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资源;如何正确处理课堂生成的资源。科学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编辑 李博宁

猜你喜欢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科学拔牙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