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微文训练
2018-03-10李晓霞
李晓霞
摘 要: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内容能引起师生的共鸣和联想,因此,在教学课文之后,让学生写读后感,进行微文训练,可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备课时,老师备写微文以为范文,与学生互动,对课程教学和作文教学都不无裨益。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教学;微文训练
一、概念
课堂微文训练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由教师通过文章精选鉴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引导和心灵启发、心灵感染,培养学生联想思维、感情陶冶、瞬间思维和即时写作能力的即兴训练。
二、意义
(一)微文在生活中可节省时间言简意赅地表情达意
从文章的构成角度分析,文章就是由许多小段构成的,写好一段,就可以写好一篇。这种微文写作训练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在作文练习中更实用,更快捷高效。在课后的练习题中就有大量的类似题目,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微文训练是举一反三,是学以致用,是对文本学习的深化
微文训练不必是完整的作文,也许只是生活片段,但是却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较灵活高效,能够捕捉学习者与文本碰撞而产生的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
(三)课堂微文训练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重大革新
因为这相当于课文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话题,意在引起我们的感情共鸣,这样,文本就真正变成了一种样版,一种引导学生开悟的“话头”,而真正起变化的是学生的思想,这样的教学是全新的教学,能使学生跳出文本,发现自我。文本是别人的感悟,而微文训练则是学生自我开悟的契机。
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发现自我,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学习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是课程教学的革命,是由此岸到彼岸的飞跃。
(四)微文自古有之
宋代蘇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就给我们提供了微文的范例,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写得情景交融。目前,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变快,手机微信已经普及,课堂微文的写作训练大有可为。
三、方法要求
(一)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写出自己的微文,以便和学生互动。如,本人在教学《春酒》一文时就事先准备好了一篇自己写的微文《清明祭祖》。
(二)《春酒》写的是作者琦君的乡情,而人人的乡情是一样的,但生活经历并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一样。老师的乡情和学生的乡情又不一样。因此,老师在教学完课程文本后就要适时地跳出文本,回到自己的现实中来表现乡情。这时就要念自己的范文。最好以多媒体呈现。
(三)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当堂写微文。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微文不必太长,写一两个片段即可,选两篇当堂交流。写得慢的学生可在课后继续完善,当作业完成。
四、案例
《春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体味课文语言中细节描写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并学会关注身边美好的风土民情。
(二)教学重点:体味文章中细节描写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能够领会和理解作者香甜与苦涩交织的似酒的乡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前检测预习
2.导入新课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写到“我”的家乡的哪些事和人?
(2)这些事和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4.品味语言,深入探究
(1)课文中提到的“我”的家乡道地的“家乡味”包含什么?
(2)着重品味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琦君,台湾女作家。12岁前一直生活在浙江温州。1949年赴台湾。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琦君——无数次在笔墨间寻觅归乡之路的女子。
6.我读课文,拓展延伸,微文训练
多媒体展示我所作的《清明祭祖》,引导学生写下童年与节日有关的记忆。
清明祭祖,上过坟后,去几个本家转了转,看望了老邻居,又匆匆离开。突然想起念叨了很久应该给老家的旧庄基拍几张照片,又就着汽车尾气原路返回。因为公路要裁弯取直,那几孔旧窑洞在理直气壮的现代文明面前就显得十分微不足道!
也是,二十年几乎无人照料的院子,其破败可想而知。虽说不至于“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但满院子旺盛的野草亦有一人高,似是无声地质疑着它存在的价值!眼前黄土已掩去了全部的院子,土改前全村最大最敞亮的大院子。院子里的杏树、梨树被推倒,大门口拴秋千的楸树被连根拔起,会下花雨的梧桐树轰然倒塌,我的根也被生生剜出一个大坑!
我那久远的记忆如浮萍无根可依,夜夜入梦!梦里奶奶说她还是喜欢住在这里。四年前奶奶的灵柩就停在西边的窑洞里,再没吃过一寸厚还火色均匀的烙馍、卷着核桃仁和紫苏的月饼;十七年前,爷爷也安详地躺在东边的窑洞里,不再陪我写大字,不再给我扎小辫、买裙子。仔细看,最破的那只窑洞左边的墙壁上,还完好地挂着手工编的粽子,那曾是儿时好友送我的端午节礼物,穿过风雨色彩依然鲜艳。
记忆里比这更鲜艳的是炕头满墙的奖状,左边是四幅字画,分别写着“忍”“让”“和”“谦”,再左边是幅《陋室铭》,对面是一幅用许多密密麻麻的正楷小字描成的人像,名曰《老来难》,它的右侧是白宣上写的“君子自强不息”,紧邻着是四吊竹子一字排开。下面是两只木沙发,中间夹着一只木茶几。茶几之上字画之下有颗钉子,与对面对称的钉子之间是一根用来搭毛巾的铁丝。小时候总要搬来凳子垫着才够得着把毛巾放好,后来仰着头用脚一跳一跳地甩上去,再后来就可以定定站着把毛巾铺展。
如今这一切都只顽强地生存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旋转在我的眼泪里!举目望,和爷爷奶奶拉话的老人都与世长辞,和爸妈同龄的男女已知天命,与我相仿的青年都外出务工,比我再小的孩童我全无记忆,这个我一直称作老家的地方,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故乡——回不去,挥不去!
7.总结全文,微文训练
回忆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写出自己的乡情与同学们交流。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