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与初中地理教学
2018-03-10陈飞
陈飞
摘 要: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把抽象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联系直观化,图幅的形式多样,起到语言难以表述的作用。作为一名地理老师,经常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查阅信息,从而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就要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从而养成利用地图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地图;地理教学;习惯
打开任何一个版本的初中地理课本,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多的图幅伴随在文字附近,而且图幅占据的篇幅和数量也较多,这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除了课本中高频次出现图幅外,地理考试试题也离不开地图,可以说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地图可以形象准确地表达地理信息,因此,有效地利用地图和记忆地图是教学的重点。
一、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
地图可以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具体化,起到语言难以表达的作用,因此,读图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内容和信息,并且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要根据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读图。在阅读地图前,第一步,看清图名,清楚此幅图要反映的内容;第二步,阅读比例尺和图例注记;第三步,开始阅读地图,观察具体信息,这样,地图的有效信息就更容易被提取。
比如,判读某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时:(1)判断南半球和北半球,6到8月气温高,为北半球,12到2月气温高,为南半球。(2)判读最冷月平均气温定温度带,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5摄氏度,可以判定为热带气候;若最冷月均温高于0摄氏度,最热月高温,可判定为亚热带气候或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若最冷月均温低于0摄氏度,最热月高温,可判定为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若最热月平均温低于10摄氏度,可判定为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3)判读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年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属于多雨型,少于100毫米则降水稀少。读图分析也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地图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运用。
二、活用地图,提高学习效率
(一)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比较流行的趣味知识和信息加以渲染,充分合理加工,有目的地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时,课间播放当前比较流行的歌曲《小苹果》地理改编版,这首歌曲以图文形式分区域展示各行政区域的轮廓、位置、行政中心和文化特点,让学生对枯燥、难以记忆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生都在专注地观看,而且在最近的几节课前都播放一遍。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建立了空间概念。
比如,联系近期国家发生的大事,在学习四大地理区域时,出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路线图,让学生寻找这一路线涉及四个区域中的哪一个。还可以以神舟飞船发射地的选址与地理学中地形、气候的关系导入,这里地形平坦、天气晴朗、能见度高、人口稀少。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
(二)强化读图,加强读图训练
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方法,学习的兴趣很重要,有效的学习方法使枯燥的知识更易掌握。地图的学习是本学科的生命线,本着对地图能辨—巧记—会用的原则,组织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比如,在学习每个地区时,都涉及这个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等知识,教学时先出示本地区的地图及问题,让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图,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构建立体思维。又比如,关注识图能力,做到堂堂清,每节课留出5分钟时间巩固每节课对相关图幅的记忆,完成一整道读图、填图的练习题,填图时先做自己会的,再根据课本找到不会的和错误的,这样层次分明,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绘图能力
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的重要环节,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欠缺,引导学生绘图是目前地理教學中的薄弱环节。绘制图幅包括彩描黑白地图的点、线、面,绘制各种分布略图、示意图、剖面图、统计图等。
比如,让学生透描地图轮廓,利用窗户上的玻璃来完成,把图放到玻璃上,上面覆盖白纸,各种地图的点、线、面就清晰可见。还可以利用复写纸描画图幅,在画图的过程中进行地图的记忆和知识的巩固。
四、板图教学,启迪学生思维
课前把本节课要展现的图绘制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利用板图教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黑板上一目了然,启迪学生思维。比如,在学习“中东地区”的时候,板图出示本区轮廓图,标出濒临的海洋、大洲的地理事物,准确体现中东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总之,用图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高霞.地理的“命脉”——地图[J].地理教育,2007.
[2]张桂兰.如何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J].地理教学参考,200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