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复合经营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
2018-03-10朱芷贤陈其兵
林 葳 朱芷贤 陈其兵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成都611130)
竹类植物作为重要的森林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竹类植物的经济价值得到挖掘,集中体现在其自身笋用、材用、浆用价值,以及生态价值、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现有竹林面积600.63万hm2,丰富的竹林资源为维持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对竹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转向多用途、综合性利用,对竹林实现竹林复合经营。
1 竹林复合经营的内涵
竹林复合经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充分利用以竹林为核心的自然环境中的空间、时间及各类资源,引入其他对象与竹林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以实现竹林高值化的经营活动总和。竹林复合经营有别于简单的立体经营,除了空间上的综合利用,还涉及时间、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共享,以及项目的叠加经营、集约管理等。具体而言,其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竹林复合经营以竹类植物为根本
从生态学的角度讲,竹林复合经营应保证竹类植物优势种群的地位,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外来种群的加入可以丰富生物多样性,更要遵循生态位原理,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竹子本身具有较高的、且稳定的直接经济价值,复合经营项目如竹林草业、竹林药业、竹林食用菌业、竹林游憩业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竹子自身价值的开发,但应保证竹子经济价值的主体地位不受过大影响。
1.2 竹林复合经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竹林自身是良好的生态系统,又是宝贵的林业资源,是生态格局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或人工的竹林环境中进行的竹林复合经营,特别是林下养殖及竹林游憩等,必将带来动物、人类活动的进入,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将会改变。在研究阶段要以可持续开发为宗旨,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在经营阶段尽量降低干扰程度,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保证生态安全。
1.3 竹林复合经营以经营价值为导向
竹林复合经营的出发点是高效利用竹林资源,依据复合经营的理念,获得高值化的综合经济价值。因此,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研究与经营阶段均应以综合效益高的复合项目为首选。
1.4 竹林复合经营以复合利用为途径
复合经营的重要途径是对空间、时间、各类资源的共享利用,以达到项目的复合效应。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生态位原理,如套种和间作是在空间上垂直层或水平层对环境资源进行共享。如竹林游憩,没有绝对固定的空间,利用时间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经营项目。
1.5 竹林复合经营以地域特征为依托
我国大面积的竹林主要分布在东西南20多个省(区),分布区域有福建、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江苏、四川等省(区), 其中分布在北纬 23°—30°、 东经 100°—122°的毛竹面积约占全国毛竹面积的70%以上,是我国毛竹自然分布的中心区域,尤以江西、福建、湖南、浙江、广东、云南等省份面积最大[1]。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经营应依托各地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模式。
2 竹林复合经营研究现状
对竹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5年丁振才[2]等首次提出 “竹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同年徐昌棠[3]研究了竹林立体经营技术。2010年以前,国内关于复合经营 (含立体经营)的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较少;2010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相关技术的成熟,研究文献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综合现有的研究文献,竹林复合经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竹林套种与竹林间种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即进行了竹林套种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竹林套种品种丰富,研究最多的是竹林套种草类、食用菌和药材3大类。套种食用菌以竹荪、木耳为主,还包括姬松茸、平菇、秀珍菇、姬菇、羊肚菌、伏罗里达、中蔬、凤尾菇、大球盖菇等;草类以片花草子、三叶崖爬藤、大花萱草、玉簪、鱼腥草、红叶石楠为主;药材以天麻、草珊瑚、黄精、七叶一枝花、黄花倒水莲、淫羊藿为主。
在套种的相关技术上,彭志[4]对杨桐、柃木、大花萱草等9种植物套种于毛竹林下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国内关于竹林间种品种的研究数量不多,实验品种如闽楠、泡桐、柑橘等,研究方向主要为栽培技术、环境因子关系、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土壤理化性质、幼林抚育技术等,对于经营模式及产值效应研究不多。
2.2 竹林养殖
利用竹林环境小气候适宜、林下空间大、草类和昆虫资源丰富等优势,放养杂食性动物。在空间复合使用的同时,也节约了养殖成本,且在自然环境下养殖的禽畜市场认可度高。竹林养殖的对象主要有2类:一类是市场认可度高的杂食性动物,比如鸡、鸭、猪、羊;另一类是对竹林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进行驯化养殖,比如竹鼠 (竹狸)。相关研究有:张喜等[5]研究了毛竹林养殖乌骨鸡的技术,并分析了适宜的养殖密度和年养殖轮数;谢巧根等[6]研究了竹林养鸡的环境因子控制及养殖地的选址;陈广平等[7]研究了楠竹林下养鸡密度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影响;陈根红[8]研究了中华竹鼠的生活习性、繁殖、食物来源、饲喂方法等,形成了有针对性的驯化技术。
2.3 竹荪栽培
基于野生竹荪与竹林的密切关系,以及竹荪的高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关于竹荪的研究最多。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研究集中在营养价值、引种驯化、移栽技术、野生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9-11];从90年代初开始,研究竹林套种竹荪的栽培技术增多,包括栽培季节、场地选择、培养基质、作畦播种、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12-16]。
2.4 竹草栽培
在竹林种草相关研究中以牧草居多,研究品种有扁穗牛鞭草、鸭茅、紫花苜蓿、菊苣等,研究更多地围绕竹草环境的碳氮平衡、水土保持、土壤理化性质、光合效率以及植物群落对于环境的适应度等方面展开。其中,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围绕川西地区的几种林 (竹)—草复合经营模式展开研究,探讨了几种经营模式下水土保持能力、生态功能、土壤养分等方面的差异[17-20]。
2.5 竹林旅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研究者也随即开展对竹林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以竹林为主的景区达40余个[1]。比较著名的竹林旅游景点有宜宾蜀南竹海、贵州赤水竹海、浙江双溪竹海、成都望江公园、君山湘妃竹公园、湖南桃花江竹海、福建华安竹类植物园、上海万竹园、安吉竹子博览园、广东广宁竹博园。这些竹林旅游点的规模和特点各不相同,有的突出自然风景,有的突出竹文化,有的突出功能性,还有的以科普性为主,也有综合性的竹林旅游。总体上来看,规模较大、较完善的竹林旅游点逐渐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的竹林旅游产业链。相关研究有:赵敏燕[21]全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竹林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徐跃等[22]分析了竹文化对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张玲玲等[23]研究了游客的感觉与竹林环境配置的关系;叶巧茹等[24]研究了旅游活动与植被环境的关系;陈丽军等[25]利用遥感技术,分析了竹林形态特征与旅游行为的关系,以指导竹林生态旅游开发。
2.6 其他类型
国内研究者也对竹林复合形态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研究认为,上阔下竹复合模式能够改善土壤的相关性状,进而增加竹林产量[26-30];彭志[4]筛选出了9种适合竹林复合经营的植物,并研究了复合经营的生态效应。
3 竹林复合经营的实践效果
伴随竹林复合经营研究的开展,中国各地结合自身资源进行竹林复合经营的相关实践,主要是在传统套种与间种项目上实现增产增值。
1997年,福建罗源县在毛竹林内空间挂袋栽培毛木耳,使得毛竹林增加产值3 386元/hm2[31]。2003年,福州市红寮乡进行了毛竹林空间立体经营,竹林地下栽培棘托竹荪,空间挂袋生产毛木耳,立体经营使得竹林产值可达13 514元/hm2,约为单纯经营竹林的3倍[32]。2015年,牛潇宇[33]在浙江开展毛竹林食用菌的生态复合经营模,采用3种复合经营模式:毛竹林与食用菌的冬春复合经营、毛竹林与食用菌的夏秋复合经营和毛竹林与珍稀食用菌的复合经营。在不计算竹材和竹笋产值情况下,冬春复合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比为1∶1.34,经济效益为85 400元/hm2;夏秋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比为1∶1.54,经济效益为143 500元/hm2;珍稀食用菌复合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比为1∶1.6,经济效益为161 233元/hm2;普通竹林经营经济效益仅为6 117元/hm2。2015年,在浙江庆元县开展了毛竹覆盖—套种竹荪轮作试验,结果表明,1年覆盖—1年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的2年的净收入达到18.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达到1∶3.29,分别是传统单一经营模式、1年覆盖—1年自然培育经营模式的19.6倍和1.6倍[12]。
4 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规范的研究体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竹林复合经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该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学科领域多,需要运用综合性、系统化的研究方法。目前竹林复合经营尚未建立成熟的理论体系,定量研究较少,有关竹林复合经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尚未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规范系统的竹林复合经营研究体系应突出竹子的核心地位,重点发掘竹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保健价值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归纳总结形成理论体系,并运用到竹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中。
4.2 缺少创新的经营模式
虽然竹林复合经营研究在竹林套种、竹林间种、竹林养殖、竹林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技术,但竹林复合经营的突出特点是经营目标的高值化,因此需要创新经营模式。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可持续运营的复合经营案例,竹林环境的时间、空间利用还有很大潜力,资源利用还是单向的自然索取式,体现高度生态性、自循环的模式有待研究与开发。
4.3 关键技术储备不足
目前有关竹林经营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竹林培育、植物栽培、品种筛选、病虫害防治、竹林环境调控、土壤理化调控、林下养殖技术、竹林旅游规划模式、竹林旅游开发模式等方面,这些技术均是竹林复合经营的基础,从综合应用的角度分析,还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从而制约着竹林复合经营高值化的实现和推广。
4.4 配套的专业人才与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竹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尚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体现在地域上的分散和专业上的分散,尚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系统性共识,知识的推广性较弱。由于竹林复合经营技术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任何单一领域的研究团队无法全面涵盖相关学科的研究,因此需要以国家或行业主导的方式,汇集各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展开研究。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机制和监管制度,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5 发展建议
1)树立现代化复合经营管理理念。发展竹林复合经营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既是主管部门的责任,也需要有相关主体的参与和配合,同时还涉及到当地民众的意愿,特别是在经济亟待发展的地方,一定要做到科学引导、制度保障、规范发展、多方参与,以全方位、特色化、健康化的管理方式发展竹林复合经营产业。
2)建立完善的政策与财政支持体系。在以竹林为主要资源的地区,将竹林复合经营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在各方面形成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如财政保障、政策咨询、贷款融资、管理服务、规划编制、科技支撑等。倡导市场化运作,积极招商引资,探索公私合作模式 (PPP)、特许权投融资模式(BOT)等多种模式。
3)保护好竹林生态环境。竹林复合经营区别于其他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生态效益良好的竹林环境,生态性和健康效应是吸引市场的前提,是传统竹林经营模式的产值增长点。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培育优良的竹林和其他品种,同时加强环境因子监测,在主要场所设立温度、湿度、空气负离子和植物精气等因子监测点,提升竹林环境水平和质量。
4)建立规范系统的科研标准和建设标准。科研标准是要对竹林复合经营过程中的建设活动、土地利用变化、价值转换、游客行为、环境压力等进行分析,建立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在体系之下有序开展相关研究;根据资源条件、基础设施、市场需求等按照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竹林环境,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态的规范化的建设标准。
5)加大支持力度。在研究体系形成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要增加专项研究的科研经费,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组织团队,形成多学科配合的研究机制,开展竹林复合经营中的相关技术研究。还要注意技术转化,通过设立试点,对竹林复合经营进行实践运营,加速市场化推广。同时要配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包括科研人才和管理运营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专业人才,长期的人才机制助推复合经营产业不断升级转型。
6)重视并加强运营管理。新型的复合经营模式不应停留在理论阶段,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加强运营管理。精准化的运营对加快市场化推广、平衡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带动民众发展致富至关重要;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陈其兵.竹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丁振才,孙金元,邹永元,等.竹林荪—笋—材复合经营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开发,1995(3):39-41.
[3] 徐昌棠.竹林立体经营技术[J].农村百事通,1995(9):31.
[4] 彭志.毛竹林复合经营植物选择与生态效应研究[D].浙江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5] 张喜,文弢,张佐玉,等.赤水河流域毛竹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及乌骨鸡养殖技术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5,13(5):1-7.
[6] 谢巧根,杨延东.林下如何养鸡[J].家禽科学,2015(1):30.
[7] 陈广平,张玉霞,魏孝,等.楠竹林下不同密度养鸡对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7(16):8-10.
[8] 陈根红.中华竹鼠驯养的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9] 戴样光,杨小平.竹荪野外栽培场地土白蚁的防治[J].湖南林业科技,1989(4):35-36.
[10]施道崔.毛竹林竹荪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1993(5):32.
[11]花锁龙,李新亮,董金泉.棘托竹荪栽培技术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0(6):18-20.
[12]吴应齐,吴大瑜,王明月,等.毛竹覆盖—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修复评价[J].南方林业科学,2016,44(3):40-43,48.
[13]王波,沈泉,朱炜,等.套种棘托竹荪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磷脂脂肪酸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32(4):28-32.
[14]应国华,吕明亮,何林,等.毛竹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对笋竹及土壤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14(6):65-67.
[15]应国华,吕明亮,何林,等.毛竹林下棘托竹荪栽培基质配方筛选[J].食用菌学报,2014(3):32-35.
[16]佘青松.毛竹林中栽培竹荪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14):223,245.
[17]张学权.华西雨屏区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适宜郁闭度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5.
[18]李伟,胡庭兴,宫渊波,等.川西低山区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能力对比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1):61-65.
[19]邓云飞.苦竹+牛鞭草模式中草地斑块的土壤养分动态及牧草的生长特性[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1.
[20]李伟.川西低山区几种林(竹)+草复合经营模式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养分流失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5.
[21]赵敏燕,董文渊,李蓓,等.中国竹林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思考[J].世界竹藤通讯,2006,4(3):39-42.
[22]徐跃,曹全,邵海燕,等.基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的淳安县竹文化旅游开发探讨[J].世界竹藤通讯,2013,11(5):18-22.
[23]张玲玲,黄杰龙,曹辉.基于感官体验的竹林养生旅游创意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6(2):121-126.
[24]叶巧茹,黄潇航,徐伟涛.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以三明市泰宁县寨下大峡谷为例[J].民营科技,2017(8):276.
[25]陈丽军,苏金豹,黄勇奇,等.基于遥感影像的竹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竹乡咸宁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7,37(1): 50-55, 105.
[26]程小飞.上阔下竹复合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27]徐爱珍.上阔下竹复合经营模式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碳的影响[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28]杨宽.上阔下竹复合经营模式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29]杨悦.上阔下竹复合经营模式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30]秦鹏.上阔下竹模式下毛竹生产力和土壤水分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31]杨惠强.毛竹林内空间挂袋栽培毛木耳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1997(12):13-14.
[32]郭江.毛竹林空间立体经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4):66-68.
[33]牛潇宇.毛竹林食用菌的生态复合经营模式研究[D].浙江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