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育肥猪伪狂犬病的防控
2018-03-10陈基萍
方 奎 陈基萍
(1扬翔股份肉猪养殖公司,广西贵港 537100;2扬翔股份养猪事业部,广西贵港 537100)
猪伪狂犬病病毒可感染各阶段的猪群,在生长育肥阶段常参与引起呼吸系统综合征,发病猪表现喘气、发烧、食欲减退等症状,猪群残次比例升高、饲料报酬大大降低。近年来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流行,其毒力增强,且由于传统疫苗毒株对其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致使其传播快、发病率高、症状表现更加严重,对养猪生产的冲击较大。本文就生长育肥阶段猪伪狂犬病的防控经验作总结如下:
1 发病表现
生长育肥猪在临床表现上常在两个日龄阶段有发病高峰,分别约在90日龄和150日龄。因发病日龄不同,这两个阶段的发病症状表现也有差异。
1.1 90日龄阶段
此阶段发病以急性死亡为主,死前常出现倒地、四肢滑水、尖叫等神经症状,多为正常健壮猪只突然发病,很快死亡。死后少见败血,可观察到眼球突出。对病死猪作病理解剖,可观察到扁桃体溃疡、肺脏出血斑、肾脏白色点状坏死、脑充血水肿等病变。
此阶段发病常对后期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表现为残次猪持续增多,细菌继发感染多发等。
图1 扁桃体坏死
图3 脑部水肿
1.2 150日龄阶段
此阶段发病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持续表现大比例的发烧、采食量下降,导致残弱、发白猪增加,引起死淘率上升。病猪发病初期表现不食、喘气、精神沉郁,部分表现流涎、颤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治疗无效,死前可观察到四肢滑水、尖叫等表现。从发病表现症状到死亡约历时12~24小时。解剖观察病理变化,可观察到扁桃体出血溃疡、肾脏白色点状坏死、肺脏出血水肿等病变。
此阶段发病的最主要损失在于生长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料肉比攀高,影响养殖效益。
2 治疗方案
猪伪狂犬病的治疗主要从控制细菌继发感染、疫苗紧急接种两个方面入手。
2.1 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细菌继发感染常常是出现严重死淘的主要原因。
首先,了解需要控制的继发细菌种类。细菌的流行和感染常具有日龄相关性,表现为不同细菌在不同日龄阶段猪群的感染率不同。一般来说,较小日龄的猪群对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大肠杆菌等更易感,而育肥中后期猪群的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丹毒丝菌发病率更高。
其次,合适的药物配伍和剂量也是关键。需根据病原选择敏感药物进行防控。一般来说,链球菌对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比较敏感;副猪嗜血杆菌对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等比较敏感;巴氏杆菌对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比较敏感。临床细菌感染多为混合感染,因而常采用联合用药。关于剂量,可采用“短时间、大剂量”的用药方案,即先使用大剂量治疗3~5天后,再适当降低剂量维持给药2~3天,一共维持7~10天的给药疗程,这样可获得快速且持久的抗菌效果,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2.2 疫苗紧急接种
疫苗紧急接种是阻止野毒扩散感染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猪伪狂犬病肆虐的主要原因在于猪伪狂犬病病毒发生变异、毒力增强,传统的猪伪狂犬疫苗已不能产生有效保护,临床表现为免疫抗体水平很高的猪只仍然会感染发病。目前尚无猪伪狂犬变异毒株的疫苗上市,但临床防控经验证明,比起国外毒株疫苗,国内毒株的猪伪狂犬疫苗对当前流行的变异毒株具有更高的交叉保护力。
紧急接种的原理主要是疫苗毒与野毒竞争结合位点,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野毒的感染,阻止扩散,减弱症状,因而多选择能在体内增殖的弱毒活苗。因其可能与体内已有的抗体发生中和反应,故需考虑弱毒疫苗的接种时机。首先,若猪群免疫抗体水平高,则暂不接种,或加倍剂量接种;此外,临床上伪狂犬野毒抗体监测为阴性的育肥猪群,如发生感染,野毒抗体可在3天内快速转阳。抗体转阳后,若需接种,也需加倍剂量,以保证在发生中和作用后仍有足够的疫苗抗原量。因此,在确诊发生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后,需尽快接种疫苗。一般来说,出现发病的整栋需加倍剂量,相邻的栋舍可按一倍剂量接种。
图4 病猪沉郁、口流涎
图5 肾脏白色坏死点
3 预防方案
3.1 生物安全防控
生物安全防控是养猪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常规的生物安全管控的基础上,需要重点关注车辆、人员、老鼠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传播扩散作用,同时对于发病场,需彻底做到全进全出和有效的空栏消毒。
⑴车辆:这里主要强调饲料车。专业的生长育肥猪场,其饲料配送常常是多个场拼车运送,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饲料车在多场之间往返。笔者所处理过的一次疫情,即是因为饲料车辆交叉使用,未严格消毒,导致该饲料车运送过饲料的多个养殖场先后发生感染。因此,需彻底做好饲料车的消毒,包括饲料厂的消毒和运输后进场前的消毒。有条件的时候,还需对饲料车的运输线路作规划,特别是在附近出现疑似疫情时,需规划车辆绕开疫情区和疫情场的道路,以免发生交叉扩散。
⑵人员:主要强调人员进场的消毒和减少人员的交叉串场,特别是对于“公司+农户”模式下的商品肉猪场而言。在生产中常常出现某一个兽医负责的猪场先后出现类似问题,或是在某个区域内的养户集中在一起之后,该区域内的猪场陆续出现类似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人员交叉所导致的病原扩散。对于商品肉猪场,对进场人员进行消毒管理,重点在于更换衣服和鞋底消毒。因此,必须配备更衣室和脚底消毒池,以及洗手消毒盆。此外,应尽量减少人员进出,尤其在附近出现疫情时,需做好封场,杜绝外来人员进场。
⑶灭鼠:灭鼠工作往往被视为仅仅与卫生清洁相关,但其对猪场防疫关系重大。笔者所处理过的猪场,在经历过一次发病、控制至稳定并彻底清场后,由于灭鼠工作不到位,导致新一批猪苗进场后不久即出现伪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发病。鼠类可携带多种病原,所以需要重视猪场的灭鼠工作,可以对员工设置灭鼠奖励机制。
⑷全进全出:专业商品肉猪场的优势在于可以彻底实现全进全出,即一次性进满猪苗,饲养至上市时,一次性清场空栏。但如果空栏消毒不彻底,或者空栏期不够,就可能前功尽弃。笔者曾遇到料槽边角等位置残留污物导致上一批的病原残留,在一定阶段又引起感染发病的案例。严格的空栏消毒程序包括一系列操作流程,首先是清场、清除粪污等污物后冲洗干净,待干燥后喷消毒液,等待约30分钟后再冲洗,最后喷洒石灰乳,再行空栏干燥10~15天。喷洒石灰乳即是对前面清洗消毒效果的检验,如果消毒彻底,则石灰乳喷洒后呈白色;若还有污物未清除,则石灰乳呈黄色。对于密闭式猪舍,也可采取熏蒸消毒。
3.2 加强基础免疫
通过采血监测猪群的抗体水平发现,猪群的伪狂犬病免疫抗体和猪瘟抗体水平在约90日龄后开始下降,至150日龄左右下降到临界以下。如前文所述,猪伪狂犬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恰好是这两个阶段。这提示我们,基础免疫水平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发病的几率。因此,需对猪群执行良好的基础免疫,保证猪群的抗体水平具有保护性,从而降低伪狂犬病病毒的感染,即使出现感染,也可降低控制难度,减小损失。此外,在存在伪狂犬感染压力的猪群,必须对仔猪做两次免疫,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力[1]。也有报道显示,对仔猪增加滴鼻免疫,可以降低商品猪的野毒感染水平[2]。
3.3 关注通风换气
环境中病原蓄积,超过机体免疫抗病的负荷,就可能导致感染发病。同时,污浊的空气粉尘、氨气等刺激、损伤猪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极易引起病原的继发感染。因而,在生长育肥猪出现保温与通风的矛盾时,应优先考虑通风换气,主要是猪群生活区域尤其是排泄区域的通风换气。不应站在走廊判断猪舍的空气质量,而应进入猪栏内,在与猪头部等高的位置进行判断。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应考虑将进风压低至猪头部高度,以保证猪的感受舒服,并切实对猪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而在需要兼顾保温的情况下,也需保证对排泄区域的通风换气。
[1]王珂,孟相秋,赵建增.当前控制猪伪狂犬面临的问题及出路[J].今日养猪业,2016(8):62-64.
[2]祖海涛,朱连德.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滴鼻免疫对商品猪群gE抗体的影响[J].中国猪业,2015(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