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德《最后一课》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探析

2018-03-09武俊俏

速读·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摘 要:都德的《最后一课》已经被纳入到我国语文教材中,其中的人物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故事的情感烘托与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特征描写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去深入探析。

关键词:都德;《最后一课》;艺术特色

《最后一课》故事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推动着该部作品走向成功。在中国,这部作品已然成为人尽皆知的故事,教科书中也在不断讲述着这个故事,包括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都德运用高超的文字水平续写了这部故事,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人,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本文首先介绍这部小说的作者,而后分析这篇著作的创作背景,概述这篇著作的内容,进而分析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以期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这篇小说。

一、《最后一课》作者简介

《最后一课》小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都德全名阿尔封斯·都德,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她的父亲从商,她的母亲热爱文学,却并不善于做家务。在父母的影响之下,都德从小偏聪颖机智,有着过人的文学才能。他在小时候就善于观察周边的事物,并将其写在自己的随笔诗作中。他所就读的中学是法国的里昂中学,在中学的他便喜欢去周围的书店读书,这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视野。然而,一八五五年,他的父亲经商遇到挫折,家庭面临破产,他也不得不辍学而去独立生活。仅仅十五岁的都德便前往阿雷小学担任辅导员。两年之后,他的哥哥支援他去巴黎,他便开始了文学生涯生活。一八六零年,都德任职为公爵任莫尼的秘书,于是便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不断积累自己创作所需的素材。都德在二十五岁时发表了作品《磨坊文札》,描述着法国的生活状态以及自然风景。不久后,他又出版了作品《小东西》,深刻披露了法国社会人际之间的冷漠,并因此而成名。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和其他的人一样应征入伍保家卫国。这一时期的经历也成为了都德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他以此为背景都德写下了诸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其中,《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等都具有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品。纵观都德的一生,他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以及诸多的诗作和剧本。都德善于在写作中以简洁的笔触将复杂的政治事件描绘出来,其创作语言幽默,内容亲和,又很自然地嘲讽了现实,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最后一课》创作背景以及故事内容简介

(一)《最后一课》的创作背景

《最后一课》以法国普法战争过后的故事为背景,该战争发生于一八七六年七月十九日至一八七一年五月十日,法国同普鲁士之间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由于普法之间的矛盾,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糟糕。法国试图阻止德意志称霸欧洲的局势,普鲁士国王却想打败法国统一德意志,进而再称霸整个欧洲。当时的俄国、英国也都不希望法国变得强大,国际的环境对普鲁士王国进攻法国非常有利。

从一八六八年开始,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矛盾就日见端倪,矛盾日益积累,于一八七六年的七月十九日正是爆发,法国宣战于普鲁士。在战争的初期,法国屡战屡败。与此同时,德意志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的和平统一,抗击敌人。然而在战争的后期,普鲁士王国的战争性质发生改变,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在法国东北地区烧杀抢掠。战争不断持续着,终于在一八七一年,法国和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条约》,并终止了普法战争。该条约的停战条件非常苛刻,使得法国赔偿五十亿法郎,并在赔款付清之前允许德国在法国北部以及巴黎驻留,其间的军用开销也由法国承担。普法战争将欧洲的格局改变,削弱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并成为了欧洲的强国之一。

(二)《最后一课》的内容简介

《最后一課》描绘了普法战争一所被割让的乡村小学的故事,整个故事围绕着最后一堂法语课而进行,通过小学生的自述,作者见解地表现出法国人民的无奈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作品的题材仅仅局限于课堂,然后通过作者都德的精心裁剪,故事的内容叙述得当,主题思想深刻。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教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形象经典。

《最后一课》被世界的诸多国家翻译,并被多次选用为中学生、小学生的语文教材范文,在中国也同样如此。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强行兼并,作者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可想而知,如果一个小学生都如此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母语恋恋不舍,那么更何况是法国的普通民众?

时隔七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的铁蹄再一次践踏法国的领土,此时的景象和普法战争时期的景象相类似,人们不禁有相同的爱国感受,感慨着历史的不断轮回。

三、《最后一课》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通过小学生的亲身感受反映了法国当时的生活状态,表达出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虽然,不同的法国人在年龄、身份以及经历方面有所不同,然而,他们热爱祖国的心情却是一致的。作者都德通过传神的人物描写,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在最后一堂课中,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作为一个法国的乡村教师,一直讲述着法语,向学生传达着爱国主义的思想。都德用很多文字去描写韩麦尔先生,突出韩麦尔先生的淳朴与善良,让人能够真切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老教师。都德在作品中写道:“当他即将离开这个生活大半辈子的故乡,离开那些熟悉的桌椅板凳,离开自己亲手播种的核桃树,他将是多么的苦闷悲伤。”都德就是通过描写这些细节,将韩麦尔先生对于故乡、对于教师生活的不舍表现出来。作者这样的描写属于托物言志的方式,这种方式出现在文章中的很多地方,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够体会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的确,韩麦尔先生在离别前的最后一课充满了不舍,他在课堂上释放了自己的全部热情,他所穿戴的衣帽也是精心挑选的,并准备了崭新的黑板,并要求学生们牢记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内容。作者都德为了进一步渲染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感,通过慢动作的描写,将读者引入到课堂之中,感受着教师的不舍,感受着课堂的凝重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endprint

小弗朗士是韩麦尔先生的学生,深受韩麦尔先生的影响。小弗朗士天真无邪、调皮贪玩,而且非常不喜欢学习,甚至有些时候还会直接逃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却能够感受到即将告别祖国语言的悲哀。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无疑不流露着他的不舍,爱国主义思想也在随着最后一堂课中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升华着。课堂的气氛严肃,让小弗朗士也感受到了共鸣,他不再像从前一样不爱学习法语,态度也变得认真起来,他对老师的情感也由过去的害怕转变为敬重,对书本也从过去的厌倦转为不舍。作者通过人物小弗朗士过去与现在情感态度的对比,表现出小弗朗士的细腻情感。小弗朗士的思想变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法国少年对祖国的热爱,这也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

四、《最后一课》的艺术特色

(一)《最后一课》的情感与细节

都德先生曾經用“感觉的机器”来形容自己。《最后一课》就是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场景,一堂再平常不过的法语课。都德善于观察生活,并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通过自己的提炼和加工,通过这些细节衬托出深刻的情感。都德所选取的课堂不同于普通的法语课堂,而是最后的一堂法语课,通过小村庄中学生与村民在课堂中听课的场景,以及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装扮和讲述等细节,作者的文字在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发人深思。当我们读过《最后一课》时,我们也很容易联想出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面。然而,《最后一课》的成功之处还不仅于此。作者都德以自身感受为创作的基础,通过细节而的描述赋予人物以丰富细腻的情感,他并没有刻意去描写村庄的故事,也没有叙述村庄的经历,仅仅通过小村庄的法语课来展开描述。作者将笔触放在顽皮学生小弗朗士的情感转变上,并借此来抒发出民族的觉悟,进而凸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一堂法语课所包含的情感是复杂的,包括悲愤、悔恨以及留恋。在文章中,有一些人都没有名字,然而,作者都德却能够通过细节强化其人物形象,反映他们对法语、对祖国的热爱。文字的组合让一些小人物也变得高大,作者的叙述让故事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

这篇小说的气氛无比严肃,同时又被烘托得极为悲壮,让读者品读以后能够感受到非常强大的爱国力量。作者都德围绕着“最后一课”,一步扣一步,将小说的情节描写得生动细致,将故事的情感推向高潮。在最后一堂课之前,作者着重渲染其周围的气氛:镇公所的前面贴出了告示;院子中异常的安静;老匠们的话语一语双关;韩麦尔先生的穿着极为正式严肃……这一件件事件都为最后一课做铺垫,紧扣读者的心弦。课堂之上,韩麦尔先生的话语严肃中带着温和,课堂的气氛更是让读者感到心碎。作者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内心活动上,渲染出异常的气氛。韩麦尔先生时而骄傲地阐述法语的伟大,时而寄予学生以希望,又时而自责自己的工作。毫无疑问,课堂上韩麦尔先生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意义的。为了进一步凸显对祖国的热爱,韩麦尔先生用心选择各种教具,以不断启发小学生们,希望小学生也有着爱国的热情。除此以外,小说还着重描写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以及郝叟老头学习法语的姿态,有效地烘托了人们在心底里对祖国的热爱。故事中的很多细节都是经过都德精心加工而成的,这些细节是文章中最具魅力的地方。

(二)《最后一课》的心理描写

除了情感的烘托以及细节的描写,心理描写也是具有艺术特色的,作者通过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也很好地凸显了爱国的主题。

都德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时,把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以及心理活动描写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把小弗朗士的所闻、所见、所感融为一体。小弗朗士的所有感受都被笼罩了一层情感,与其心理活动协调一致。比如说:“天气是那么的晴朗!”“画眉在宛转地歌唱着;普鲁士兵在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操练着,好多景象都比分词的用法有趣,然而我还是能够管住我自己,匆忙地跑向学校去上课。”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是复杂的,尽管外面的世界非常有趣,然而小弗朗士还是能够急忙地跑回学校,同时又留恋着这一路的景象,但是依旧选择认真听课。

这篇故事还有很多的部分都在描述着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都德巧妙地运用人物心理的变化,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点,很好地凸显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特殊,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故事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最后一课》的写作手法

作者都德还善于使用“烘托”和“重复”的写作手法。为了突出作品的爱国主题,作者运用烘托的写作手法描绘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气氛,庄严而又悲壮。通过小弗朗士在上学途中的所见所闻,作者又很好的烘托了不同寻常的氛围。作者的烘托无疑就是为了凸显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悲愤的气氛。“重复”的写作手法也多次出现在文中,作者多次强调“最后一课”,作者每次使用这句话的用意都是不同的,而且一次比一次更为深刻。“最后一课”贯穿作品始终,深化了故事的主题,而且很好地衬托了人物形象,推动着故事的情节走向高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都德的《最后一课》一字千金,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服务于故事主题情感的表达。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用自己精炼的笔触去描写最寻常的故事,并借此表达出深刻的主题思想。这就是都德小说最具文学魅力与艺术魅力的地方所在,也是都德小说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直至今天,都德的小说也激发了无数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在近现代的短篇小说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武俊俏(1996—),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在读本科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