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充满思考的师生共享课

2018-03-09陈骞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活动体验共享初中道德与法治

【编者按】2017年11月,江苏省第29届“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仪式暨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举行。此次活动中,多位省内外名师的展示课和讲座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为进一步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我们约请了本次活动中授课的名师撰写了相关文章,在“特别策划”栏目中分四期连载,本期呈现的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

【摘 要】本节课是笔者以“追星”为主题设计的一堂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作为教材外的紧贴学生实际的一次教学初探,无论是在研备本课时还是在课堂实施中,笔者都力求打造的是一堂充满思考的师生共同探究的共享课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充满思考;共同探究;共享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3-0028-04

【作者简介】陈骞,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山东淄博,225028)教师,山东省兼职教研员,曾获得2015年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近年来,德育课程的改革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贴近生活实际,二是积极关注社会。首先,课程内容更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日益明显,更加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其生活经验;其次,德育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德育工作的开展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支持,同样,若德育不能积极关注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那么德育同样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主题宽泛、视角新颖的德育问题研究将给初中德育课程注入许多时代的新质,这既与德育回归生活的趋势相契合,同时也增强了初中德育课程的指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笔者选取了“追星”这一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体现社会发展变化的主题,开展了一次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的实践。

“追星”现象是社会发展、文化氛围、媒体导向、价值心态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等几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开放的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的复合性现象。所以,“追星”其实是一个很庞杂的话题。过去,一谈起“追星”,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追星的各种负面影响和追星的一些极端案例,顺承这种思路的课堂设计往往预设性很强,德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大概是这样的课堂忽略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笔者本着“有效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付诸道德实践”的思路设计了本课,这其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中间的桥梁部分——“启发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的思考,首先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课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思考。为此,笔者除了搜集、研读本课程的专业资料外,还研读了社会学、传媒学、发展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书籍,并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思考轨迹,也由此,笔者发现,课堂的魅力不只是在课上,教师在备课时,这堂课就已然有了生命。另外,笔者还发现一堂课绝不只是学生在探究成长,而真的是师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综上,描述这样的理想课堂,笔者理解、提炼为:充满思考的师生共同探究的共享课堂。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前暖场:美图音乐秀

多媒体课件播放视觉美图,配以美妙的纯音乐《寻》。师生互动寒暄,做好课前准备。

【设计意图】公开课与常态课有诸多不同,学生可能会因为换了新的环境而显得兴奋,也可能因为有听课教师在场而过于紧张,授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做好暖场,如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悦耳纯音乐+精选美图的视听呈现,为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预热,待学生整体落座并进入较放松的状态时,教师适时做简单的自我介绍,跟学生寒暄问好,师生共同把情绪和状态调整到最好。

二、激趣导入:猜歌总动员

教师出示歌词提示,请学生和听课教师一起猜歌名。

第一句提示: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第二句提示: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第三句提示: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呼。

师:有人觉得这不是一首歌,是一个人在睡觉打呼噜。那到底有没有这样一首歌呢?(播放歌曲,揭晓谜底。)

师:这首歌是小虎队的《爱》。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地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赶,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

一首老歌可以把我们的思绪带回那个年代,20多年前,唱这首歌的小虎队,开创了“追星”这个概念,时光荏苒,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很多人在追星,人们为什么会追星?该不该追星?怎样追星?应该追什么样的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追星。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短平快的方式引出本节课要探究学习的主题,一般可以直接陈述引入新课,而用新颖有趣的方式导入可能效果更佳。本节活动课以猜歌互动小游戏导入,让学生开动脑筋并在欢声笑语中开启本课的探究,承接暖场,进一步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伊始奠定一个开放轻松的基调,为的是随着探究的推进,一步步地构建师生对追星的思考。

三、活动探究:追星大家谈

1.聊聊追星这件事。

(1)教师作为过来人先说——承接导入,講述教师自己跟学生同龄时的追星往事,通过真实故事的表述,重点突出授课教师的学生年代大家是怎样追星的。

(2)学生作为新生代畅谈——请不同的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新时代学生追星的方式,可以自述追星经历,也可以讲自己看到的别人追星的情况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让师生就“追星”这个话题展开表达。每个人,因年龄、学识、思维方式、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造成对同一个话题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当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并表达对一件事或是一个问题的见解时,这样的课堂毫无疑问能带给彼此不同的收获。

在这里,教师率先表达,既是给学生做一个示范,同时又给了学生时间去思考,一举两得。聊追星涉及的话题范围其实特别广,在这里,主要从“追”字上做文章,师生分别表达各自的时代大家是怎样追星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及时进行启发式追问,引起师生对怎样追星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本环节重在客观陈述两个时代的追星现状,暂不做过多价值判断,但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星本身不是问题,但追的方式把握不好,追星过度会给自己和他人乃至社会带来不良影响。endprint

2.自古便有追星事。

师:“追星”一词虽然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但“追星”这件事一直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过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教师讲述李白送别诗《赠汪伦》的创作缘由。之后出示两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学生表达个人见解时教师及时追问,做到师生共同探究。

(1)对比古今追星,你能发现其中的哪些异同点?(2)若李白“穿越”到今天,故事将有怎样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赠汪伦》是小学必学的诗歌,而这首诗歌背后的故事正好与本课的主题“追星”密切相关,用这个典故来设计活动,一来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追星”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古代,二来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到古今追星的异同点。同时,在无形中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给“追星”这个看似俗气的概念赋予了文化味。

第二个设问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在上一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发现古今追星比较大的差别不在“追”上,而是在这个“星”字上。古人追星追的是文化人,是诗仙,现代人追星则多是追娱乐明星。当分析到此处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师生通过共同探究会发现,影响我们“追什么样的星”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我们最经常和最容易接触到的信息。因此,要处理好“追什么样的星”的问题,我们获得信息的媒介很关键,而如今的多元化媒介、爆炸信息时代,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在师生共究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拓展一些传播学知识,以增强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思考能力。当学生通过本环节活动感悟到追星无论是“追”还是“星”都可控时,便达成积极的效果了。

四、活动探究:追星启示录

1.明星面面观。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你心中最理想的偶像应具有哪些特质。

(2)根据PPT呈现的图片(如图1),师生共同探讨偶像最重要的三个特质。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了我们在怎样追星、追什么样的星的基础上,本环节进一步帮助、启发学生深度剖析我们追星其实是在欣赏星的哪些特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我们之所以对某明星着迷,往往是把自己最完美最理想的形象刻画、投射到这个明星身上了。简言之,明星其实是我们理想的投射,明星呈现的被我们所关注、在乎的特质,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想努力拥有的。

在分析当下学生追星现状时,我们看到,受欢迎的明星都打扮得光鲜亮丽,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去追星就未免显得肤浅。因此,笔者根据课下调查数据设计了“优质偶像六大特质”,让学生从中选出最重要的三个,这样就不会只把关注点集中在外表、颜值上了。至于怎样的答案是最好的,笔者认为这不是关键,开放性的设计可以呈现出真实的表达,学生的表述只要言之有理,三观端正,教师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认可。

2.明星鉴定站。

师:刚才大家都尽己所能地描绘了自己心中明星的完美的形象,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位老乡给大家认识,看看这个老乡算不算是个明星?出示束星北的材料。

他叫束星北,江苏扬州人,他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他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与科学研究,他讲课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人才(如李政道、吴健雄、程开甲等)。他是我国早期从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研究的物理学家,后转向气象科学研究。晚年,他还为开创我国海洋物理研究做出了贡献。弥留之际,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给医学院,做解剖和医学实验材料之用。

学生活动后,教师向学生推荐两本深度了解束星北的书籍:《束星北档案》和《胡杨之魂——束星北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设计意图】素材资源的搜集和选取是初中德育学科经常面对的课题,异地授课时教师选取授课所在地的素材资源可以天然地拉近学生与素材资源之间的距离。另外,束星北先生的素材资源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在上个环节总结的优质偶像所具有的六个特质上束星北先生全都符合,但就是这样一位优质偶像却并不像这些被追的明星那样为人所知。由此引发学生对“追什么星”的进一步思考,再通过共同研究分析会发现,明星曝光率高主要是因为媒介的宣传助推,智能手机的普及、4G网络的覆盖,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过于同质化,而纸质书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信息获取媒介,读纸质书往往能让人更加系统、理性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所以在这个环节笔者推荐了两本书给学生,希望学生可以从纸质书里深度了解这位不为人知的优质偶像。

3.明星在身边。

师:我崇拜的偶像周华健唱了很多好听的歌,其中有些歌不仅好听,歌词也很感染人。他的歌曲《真心英雄》里有这样一句歌词“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让我懂得古今中外有数不清的明星,而用心观察我们会发现,那些平凡的人们也像明星一般在闪闪发光,明星,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数星星”,说说咱们班里有哪些明星吧。

学生思考后发言。

【设计意图】本环节依然是在追星的“星”字上做文章,从一开始的为心中的优质偶像画像开始,先是理论分析和表述优质偶像的重要特质;然后呈现家乡明星束星北的事迹材料,引发大家对“星的内在及其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的贡献”的深度思考。顺水推舟,本环节借一句歌词,把大家关注的视线引向身边,寻找身边的明星。“谁是明星”“明星是谁”两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指向的既是身边人,也暗示自己也是明星,明星是我们对一个人理想描畫的投射,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也能成为明星。这个活动也是在“导知以行”,通过这个活动让本节课的体验和感悟能延伸和落实到课下行动中去。

五、课堂尾声:追星伴我行

师:在跟大家共同探究的这几十分钟里,我好像是重回到了那个还在追星的少年时代。要先跟大家道声谢谢(教师鞠躬)。那么,今天,我问自己:我还追星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曾经我追的是周华健,如今我追的是她(PPT出示笔者女儿的照片)。

龙应台曾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而我要说:孩子,你是我心中最亮的星,无论你身在哪里,无论我年纪几何,我都要追。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教师作为过来人陈述了自己学生时代追星的情况,在课堂的尾声,立足当下的时光谈追星,一来首尾照应,二来更是为了动态地呈现一个追星少年的成长历程——从追星到希望自己成为明星,再到守护自己的小宝贝明星——我们在成长,追星伴我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动体验共享初中道德与法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以“活动体验”式德育塑造丰满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