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传播的语境转换与基本维度研究
2018-03-09李智
李智
摘 要:民俗藝术虽然已经独立于民俗学之外,但是仍与民俗学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这就使得乡土社会对其保有持续性的关注,民俗艺术对人们的乡土生活有着十分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艺术形式在过去,主要确立为乡土本位,但是随着其在空间上的转变,也实现了由乡土本位向消费语境的转化。在这一转化以及民俗艺术影响范围的扩大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最为基本的空间维度,分别是精神性维度,社会行为维度以及信息技术维度,这三种维度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民俗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本文通过研究民俗艺术传播与发展的语境转换,从而剖析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几种基本维度。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民俗艺术;传播;语境转换;基本维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0-0100-03
在民俗艺术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文化形式有着不同的见解,并且构建了形式各异的理论研究系统。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民俗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从未脱离“乡土本位”,所有专家学者在这一方面达成了高度的一致。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民俗艺术也不仅仅局限于“乡土本位”,而是逐渐向城市转移,形成了新的“消费语境”。下文将具体介绍民俗艺术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语境的转换情况,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维度。
一、民俗艺术传播的语境转换
(一)民俗艺术“立足民间”“眼光向下”的乡土本位
民俗学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为“乡土本位”的特征,并且不同的研究流派也都认同其所具有的这一特征。钟敬文作为我国民俗学的开创者,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所研究的民俗学,是侧重于民族原有的、传统的文化,所以更加重视农村的状况[1]。从他开始,我国民俗学的研究都展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即坚持田野作业,回归农村。
而随着对于民俗学研究的不断深化,民俗艺术学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胡愈之在谈到民俗艺术学时这样说到:“民情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间的风土人情;二是民间的文学;三则是民间艺术”[2]。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民俗艺术学开始单独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民俗学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决定了民俗艺术学的研究,无法脱离乡土社会,而且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某一时期的经济制度。传统经济形式主要为农耕经济,所有的民俗艺术,都侧重于对于农业生活的描述。例如,人们根据长期农作的经验,总结出了十分科学、合理的“二十四节气”;再如,创造了许多新的民俗,并且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又如,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状况,总结出了有利于作物种植的农业谚语……总而言之,民俗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最为基础的农业环境。
其次,文化心态对于民俗艺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文化心态又可以细分为各种社会心理、大众的思维方式、不同群体的宗教信仰……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难以获得最为基本的生存保障,精神享受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一定的精神寄托,这也是“信仰民俗”的来源。
最后,地域分布对于民俗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我国的南北方为例,南北方间的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明显,受其影响,农业生产的方式与对象也有着较大的差别。我们以我国常见的艺术形式——年画为例,虽然各地都有这一艺术形式,但是因其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年画的选材以及工艺也是多种多样,使得我国的年画艺术十分丰富多彩,并且分别体现着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
自从民俗艺术研究的产生开始,就离不开“乡土本位”这一深刻的标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总而言之,民俗艺术的发展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但是始终不能脱离“乡土”而单独存在,这也是民俗艺术兴旺发达的根基所在[3]。
(二)民俗艺术的消费语境:向城市文化的渗透及新变
民俗艺术的研究兴起以后,其存在的空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究其原因,则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转型。而之所以称其为民俗艺术的消费语境,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是社会的“消费”属性,即社会大量存在的消费现象,这也是“消费语境”的来源以及社会背景;其次是文化的“消费”特性,这是文化存在并且发展的表现之一,其中艺术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后是消费文化,这是人们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心态与观念。民俗艺术在消费语境的大前提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民俗艺术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容。在过去,民俗艺术根植于农村环境,所以其内容主要也是与农业生活息息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民俗艺术逐渐向城市转移,即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城市民俗也开始占据一定的比例。除此之外,过去人们不仅要欣赏民俗艺术,更要切身参与其中,成为民俗艺术的“表演者”,但在消费语境下,民俗艺术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途径,所以更多的人成为这一艺术形式的“欣赏者”,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看作是大众参与度的弱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兴起。
其次,在乡土社会中,民俗艺术的实用性十分显著,这不仅是这一艺术形式可以在乡土社会传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广大劳动者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凡是存在的,并且可以长期发展的民俗艺术,必然是要有一定的功能与作用[4]。
最后,民俗艺术的研究视野与研究内容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乡土本位下,专家学者们侧重于对“民俗”的发掘与研究,所以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乡土社会民俗文化的变更。但是在消费语境下,社会发展的速度更加迅速,“移风易俗”的现象不断发生,并且频率也逐渐加快。美国的著名社会学家帕克对于这一现象,这样说到:城市中的生活与文化十分多变,但是其发展的动因与乡土社会所差无二[5]。即使城市中的民俗更新换代的十分迅速,但这并不妨碍其对于民俗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即民俗艺术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对于民俗的更高层次的发掘与研究。endprint
二、民俗艺术傳播的基本维度
(一)精神性维度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所有事物的传播与发展,究其根本,都在于人们意识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民俗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称其为人们较高精神层次的反映[6]。民俗学家研究的并不是固有的物质条件,而是在这基础上的,民众的心理表现[7]。民俗艺术的精神性维度,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就是民俗文化是民众获得精神寄托与情感慰藉的重要途径。例如各种祭祖的习俗,再如传统的岁时习俗……人们通过这些物化的民俗艺术,实现了自我情感的表达与寄托。其次,民俗艺术还可以传达人们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且这二者之间具有发展与延续的关系[8]。一方面,人们通过民俗艺术,实现了对于生活、生产智慧的有效整合,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艺术的科技性更加显著,实现了更加现代化的发展。最后,民俗艺术的精神性维度还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民俗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的能力。
(二)社会行为维度
民俗艺术的社会行为维度,主要表现为其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特定的行为方式与物质条件,即民俗艺术的实践性与物质性。我们以最为常见的民俗艺术——民俗仪式行为为例,从我国周朝开始,人们就开始利用民俗活动的具体仪式,来实现自身特定的目的,我们称其为“吉礼”[9]。社会维度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起。首先,就是传播的行为结构,主要包括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行动分配以及相应的程序。在民俗仪式化的过程中,不同人担任着不同的职务,他们协同配合,共同服务于民俗仪式的顺利施行。其次,我们可以将民俗艺术看作是不同群体间的社会性行为,是它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之一。人们不仅仅是交流与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其传播内容的接受者。最后,其传播的行为状态,主要通过双方面对面的形式。这一情况受制于当时的时代环境,所以传播的范围很难扩大。
(三)信息技术维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民俗艺术的表现与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到不同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民俗工作者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实现民俗艺术更为广泛的传播。在这一情况下,民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一个重要的“传播事件”[10]。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这都是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三、结束语
民俗艺术呈现出来的三个维度,已经深深影响了其传播与发展的进程。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加大对于不同维度的研究力度,从而为我国民俗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帮助促进民俗艺术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49.
〔2〕胡愈之.论民间文学[J].妇女杂志,1921,7(1).
〔3〕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8.
〔4〕陶思炎.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129.
〔5〕帕克,等.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
〔6〕陈勤建.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J].民俗研究,2007(3):5.
〔7〕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2.
〔8〕关敬吾.民俗学[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4.
〔9〕李颖,李明泉.民俗艺术传播的语境转换与基本维度[J].社会科学研究,2016(1):190-197.
〔10〕张廷兴.中华民俗一本全[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bstract: Folk art has already been independent of folklore, but it still has a variety of connection with folklore, which attracts the rural society's continuous attention. Folk art is very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in rural life. I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pas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cal standard, but as the change of its space, it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ocal standard to consumption context. In this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ly extensive impact process of folk art, it arises three basic spatial dimensions, including spiritual dimension, social behavior dimens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mension.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re intertwined, and work togeth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ends to study the spread of folk ar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context so as to analyze these three basic dimensions.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folk art will facilitate the practical work.
Keywords: Folk Art; Transmission; Context Transformation; Basic Dimensions; Research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