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8-03-09方华
方华
教师强,则教育兴;教育强,则民族兴。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但如何重视教师,则是见仁见智。当下,就对教师或教师队伍的认识来说,无外乎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外向内的观点,更多的是管理、培训、评价等规范性要求,是站在教育需要的角度来谈的;一种是从内向外的意愿,更多的是待遇、尊重、地位、工作生态等自我感知诉求,是站在教师自身需求的角度来谈的。
现实中,我们要么承认为了教育需要的教师成长,淡化为了教师自身需求的教师成长;要么扩大教师自身需求的比重,漠视为了满足教育需要的教师成长。大家都把眼光聚焦在需要与需求的对立上,慢慢地忘记了初心,即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下生长。只有回归初心,教师队伍建设才会同心、同力、同向。
一、教师成长的需要与需求
教师成长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教师成长的目的是服务好教育;有人说,教师成长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生长。教育是什么?教育不仅需要帮助别人,也要帮助自己;教育不仅需要外向的传播,也要内化的领悟与践行;教育不仅是“部分人”所需要的,也是“所有人”值得拥
有的。
教师成长是教育的需要,简单来说,教师的成长内容、标准、方向都应该以教育发展需要为标杆。只有这样,教师成长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教师成长也是教师自身的需求,教师同时兼任多种角色,所以教师又要以独立的个体成长。这看似与教育无关、与教师责任无关,但站在自我认识的角度,真的只是教师个体的需
求吗?
二、教师培训的需要与需求
教师培训中的需要与需求。我们都知道教师素养不同,教育效果大相径庭,提高教师门槛的呼声一直不断。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艰辛的。如果能提升教师入职标准,加强准入制,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可能需要耐心等待。孩子是一拨接一拨的,等不起,怎么办?培训是提升教师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培训的决定要素,同时也是难点。我们在培训过程中,往往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忽视教师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追求的讨论。教师专业精神包括教师对职业与专业的理解,教师对职业与专业的追求,教师把职业与专业放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等。教师专业精神还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追求,所以说,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也是教师专业追求的引领力。站在教师专业精神的视角上去看待教师成长,就需要培训者既要站在教育的需要(培训要求、培训标准、培训评价等方面),又要站在教师个人的需求(职业归属、生活状态、工作环境、工作负荷、个人爱好等方面)。只有这样,教师培训才能立足教师专业精神,引领教师成长。
教师培训一般把教师专业能力作为重点,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构建和理解、对学生的认知、与学生交流沟通、课程建设、课堂理解和组织以及教学技能等。“教得好”的教师肯定是教育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专业能力弱的教师肯定是“教不好”学生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理想”且“学术”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在且复杂”具体实践方面的因素。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依存且相互促进的,看似有先后,实则是无明显边界的。
三、教育评价的需要与需求
教育评价中的需要与需求。教育评价往往也是只关注教育发展需要,而忽视了教师发展需求,这样的评价是“一厢情愿”和“被动性接受”的。教育评价的价值在于引领教育发展方向,评估和督促教育教学,激发和帮助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改变和进步。如果教育評价只考虑教育的需要,而不考虑教师的需求,很难达到教育评价的真正目的,体现不了教育评价的价值。教育评价的最大功能和价值是帮扶,而不仅仅是优劣的分层,也不是奖优罚劣的“总结”。
教育质量意识是教育评价关键要素,但如何使用教学质量,应该明确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质量。其次,要了解当前的教学质量是如何取得的。最后,面对教学质量,我们是否会把教育投入与环境因素作为考评的要素?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理解教学质量,就让教育走向狭窄且功利的胡同。如果我们只是看现在的“成绩”(主要是数据),就会让教者、学者、评者不惜一切代价,使用一切手段达到所谓的“成绩”,这样教育就失去了本意和本味。如果我们关注结果式的“成绩”,或以“数据”去评价教育,那教育的功利之心就会膨胀,依法按规办学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育的纯真、友善、互助、期盼与守护就会远离校园、远离家庭、远离课堂,教育就变成了追逐功利的“面具”。
教育评价要接受和理解教育合理差距,量化教育评价,让人信服,能“客观”反映(当然是在基础条件一致或不考虑进口,以出口为评价指标)。面对量化评价,更多的是名次竞争,教育面临着“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囧境。量化评价应该是教育评价的通识性评价,有其科学性和直观性,但如果不加入以“进口定出口”和“层次替代名次”两个评价元素,量化评价将会把教育带入冷酷功利的“肉搏战”。除了量化教育评价外,教育有好多内容是不可或者说没有必要量化的。现在过于追求教育量化评价,无非是管理需要、是教育比较(竞争)需要、是教育研究需要、是家长社会评判需要。减少量化教育评价,尤其是单向、单方面的量化评价,增加非量化评价,尤其是基础性、多向多面的非量化评价。理解和接受教育合理差距,不是降低要求,恰恰是面对教育规律、面对教育实际、面对孩子差别与差异的教育。
四、区域教育的需要与需求
区域教育生态中的教育需要与教师需求。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因素有投入、体制机制、文化文明、家风民风、管理评价、社会环境……对于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家更关注的是对教育有直接作用的因素。如教师专业(学历、教学能力)、教师配置、教师待遇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是教育发展需要和教师成长需求交集,区域教育生态优劣,一般都是先从教师生活、工作、社交等个体化需求上体现的,也是从这些方面开始的。区域教育生态对教师的影响有多大,教师对区域教育的影响就有多大。而且这些影响不一定是待遇、投入、工作量、工作条件方面,而是教育评价、教育定位、教师在区域中认可度及地位、同事之间的关系等,并且后者影响极有可能大于前者,改变前者比改变后者更难。换句话说,前者改变了,后者不一定能改变;后者的改变,也不一定是因为前者的改变而改变的。
教师队伍建设既有教育的需要,也有教师的需求。社会眼中有教师,教师心里就有学生。同样,只有关注教育需要和关心教师需求同步,教师队伍建设才能真正有效。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