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父母心”办教育

2018-03-09李百艳

中国教师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平学校孩子

李百艳

此前、当前乃至今后,教育公平都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前谈到教育公平,主要针对的是教育资源和学生学习机会的平等,推进教育公平的主体责任主要在政府,着力解决的是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均衡,更强调教育起点公平。然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公平的重心正在从以资源配置为标志的起点公平,转向以平等对待为特征的过程公平。[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这一段论述中,习总书记提到“每个孩子”,这就更加明确了教育公平向个体维度的转变。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个存在的个体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并且是有质量的公平。可以说,这一段论述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目标。公平是前提和根基,但是仅有公平,或者说低层次的公平,是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呢?一段时间以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教育业务部门,都做出了许多实际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笔者认为,推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在诸多的责任主体当中,学校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各级政府层面的教育公平总要通过学校来体现。每一个孩子都要到一所具体的学校去上学,都要在学校真实的情境中去展开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对教育的直接体验来自于具体的学校里面有名有姓、有个性的校长和教师,来自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与活动。所以,推进教育过程公平,保证个体享受教育公平,重在学校内部。学校能够最直接地面对一个个独一无二、具体的学生。可以说,学校承载着千家万户、千万父母和学生对未来的梦想与期待。由于每个孩子的禀赋不同、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不同、每个父母对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同,学校不可能满足每个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也没必要满足一些家长过于功利的教育追求。但是,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一所好学校,遇到一位好校长、一些好教师,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得到更多的优待与恩待,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朴实的愿望,也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实现的理想。

我们深知教育很复杂,人性很复杂,社会也很复杂。办好每一所学校,满足每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满足每位父母的心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毫无疑问,办学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成长的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有很多的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许多的症结需要我们去破解。作为校长和教师,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会身不由己地被裹挟着违背教育规律,难免会有知其可为而不能为的无奈,也难免会有知其或可为而不为的懈怠。在现实的种种迷局与困境面前,在日常的琐碎与平庸面前,我们需要一种力量,去激发日益消退的激情;需要一種信仰,去坚固我们的初心与使命。而我们的力量与信仰之源就来自于天下父母最朴实的那个愿望;来自于党和政府最切实的那份担当;来自于为人师者最纯粹的那份教育情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张晓风有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作者写了自己作为一位母亲目送孩子上学,把自己最心爱的孩子“交托”给一所学校时的感受:“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2]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心情,她把自己的至爱交托给了学校,她的担忧、她的疑虑、她的盼望、她“下赌注”一样的心情,其实与所有的父母并无两样。我们也是父母,情同此理,人同此心,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怎样的待遇,我们就要努力为“别人家的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诚然,每所学校的现实基础不同,好学校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然而,好的教育一定是体贴天下父母的心情。用“父母心”办教育,这是我们办学的原点,也理应成为我们的永恒追求。

我们倡导用“父母心”办教育,是因为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人,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无论谁嫌弃自己的孩子,父母都不会嫌弃。无论美丑、智愚、健康或疾病,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只会因为孩子的“不足”或“不幸”,给予更多的关爱。我们倡导用“父母心”办教育,是因为父母的心是最公平的。无论有几个孩子,在父母的内心深处,他们都会对他们一视同仁,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希望他们都能幸福。即便天底下偶有偏心的父母,绝大多数也并非出于他们的本意。父母的心,也最具忍耐力。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都能含辛茹苦,永不放弃,直到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倡导用“父母心”办教育,也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早已把教师作为与父母同等重要的人尊列生命之中。古人有祭拜“天地君亲师”的传统,“天生我,地载我,君管我,亲养我,师教我”,充分体现出师者在社会伦理道德中的地位和作用。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著名的学者钱穆甚至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则师与亲亦无别”。今天,我们倡导用“父母心”办教育,更具有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的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中仁爱之心是根本,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天下仁爱者,莫过于父母。因为爱孩子,原本不会做、不能做的事情,父母会义无反顾地去学习、去挑战;原本不愿做、不肯做的事情,父母会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去承受。今天,面对多元的价值观、激烈的教育竞争、家长的种种焦虑、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学校里的校长和教师只有秉持一颗仁爱的“父母心”,才能直面挑战、百折不回,承担起育人的重任,才能在重重压力之下不急不躁,不断提升教育境界,也才能在对教育意义的追寻中,远离职业倦怠,以超越现实的眼光与胸怀,对每一个孩子爱得一如既往、一往情深。

“用父母心办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这句话应该成为学校的使命与基本理念,也应该内化为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教师的行为特征。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的中心庭院有一个心形的水池,中央托起一颗钻石苹果的雕塑,这是学校“用心呵护心尖上的每一颗小苹果”教育情怀的具体表达。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夏丏尊也说过:“教育就像凿池子,圆形也好,方形也罢,只要有水就是池塘。而教育必须有爱,没有爱的教育就像没有水的池塘,不能称为教育。”没有水的池塘就是一个坑,没有爱的教育就是一片荒漠。这个“心心相印池”,隐喻着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同仁之间、同学之间的心心相印。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校园里,每一个在读和毕业的学生都能在照片墙上找到自己,他们努力争当“真善少年”,每一位家长都努力修炼为“智慧家长”,每一位教师最在乎的荣誉是能够被评为年度“仁爱教师”,校长致力于追求的是,在初中阶段给孩子的人生涂上温暖亮丽的底色。精心打造的美丽校园、温馨班级,努力探索的特需课程、对话教学,一系列“真我风采”的实践活动……能让孩子在这里遇到“教育的真爱”,让他们终生难忘受到“真爱教育”,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人生奠基。

诚然,我们倡导用“父母心”办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公平和教育者的仁爱,并不是要混淆教师与父母的责任区别,也不是要模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差异。校长和教师都是专业工作者,与父母相比,他们少了一些感性之爱,更多的是理性之爱,因此,也会因着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而避免某些父母的狭爱与错爱,不断走向更加成熟的智爱与大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父母心”为己之心,以“中国梦”为我之梦。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和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李学良.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6(11).

[2]张晓风.张晓风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6.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平学校孩子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