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林区木材流送史话
2018-03-09任凤琦
文/ 任凤琦
流送是木材水运的方式之一。它是早期林区拓荒者创造性的利用天然河流运输木材的一种作业方式,这一作业方式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这个古老的行业,因为公路、铁路的发展,早已经融入了历史的长河,被人们渐渐淡忘了。
清河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通河县境内。清河施业区最早开发于1909年。此前,这里一直被原始森林覆盖,素有“林海”之称,其间,虽有少量零星采伐,但无损森林皮毛。
1948年建局初,工人主要以收捡日伪时期遗留、丢弃的困山材为主,1948年末逐渐开始采伐。
1960年以前,不论是私营还是官办机构木材运输全是水运,因清河林区内有西北河、大古洞河、小古洞河三大水系,并均与松花江水系相通,适合水运作业。
流送时期,在黑龙江林区木材采伐和运输是季节性、阶段性进行的。木材采伐运输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时叫“上揸子”。从10月到第二年4月中旬解冰期,进行伐木和小规模的搬运工作;第二阶段,当时叫“下揸子”。从4月中旬河流解冰后,到8月中旬结束,靠地表流水将木材以单根“赶羊”方式,流送至河流与松花江交汇口的河流运输工作;第三阶段叫“放排”,是通过水运把木材运到佳木斯的松花江运输工作。
沙俄和日伪前期,三条河流基本上是采用单根赶羊方式流送。随着森林开发时间越来越长,采伐量逐渐加大,林区气候遭到破坏,造成林区河流水量逐渐减少,已经不能满足流送需要。于是就在河流的上游每隔10到15华里憋一道拦水坝,每道坝建一个水闸。
水坝一般设置在两山夹一沟的地方,用原木修筑。修筑时,首先在河中心留出水闸的位置,用直径40厘米-50厘米、长7米左右的原木,自河床中至两面山坡并排竖起,用二道横木加大铁钉交叉固定,原木缝隙用石头上的苔藓塞住防止漏水。闸门根据流送木材的长度确定,修筑一道水坝,大约需要百余立方米木材,50多人干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当时采伐都是手工作业,开始用大肚子锯(俗称二人抬),由于二人操作,危险性很大。1953年开始改用弯把锯,提高效率1.5倍。伐木工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伐锯水平,高手用“料掰子”掰出的锯料大小合适,倾斜角度一致,用刀锉伐出的锯齿锋利,这样的锯才受使、出活。一名锯手、一名持大斧的助手2人一天能伐、造20多立方米原木。
开春4月上旬,负责流送的人员开始集中。流送作业的时间性很强,一般采用“打冰槽”的办法,争取提早推河。4月中旬,春季“桃花水”下山,流送才真正开始。首先将闸门关闭,水憋起来6米-7米高,嗷嗷直叫,多老远就能听得到,很壮观,待河道水位上升到满槽,这时推河开始。集中所有大楞场人力把原木用扳钩滚到河边,再用压角子把原木推到河里(朗乡林业局用桶钩推河法,清河没有实行),原木满河后,启动机关,将闸门立柱用绳子向上拉出榫槽。在水的压力和冲击下,闸门立柱和闸门挡板立刻向上漂起,原木随水流呼啸着迅速冲出闸门,顺流而下。一河槽原木流出后,重复操作,关闸憋下一槽水,接着推河、开闸。水量充沛时一天可以放2次-3次水。当时大楞场的人由于负责归楞、推河,从事笨重体力劳动,人们戏称为“黑瞎子”。
原木出闸后就是排子工的天下,排子工就是流送工人。他们是工人中年轻、灵巧、有智慧的一群人,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才能胜任,排子工人们被戏称为“水乖子”。排子工一般都是十几个人负责一段河道,分段负责。原木单根顺流而下流送至绠口,叫“放羊”,排子工在岸上巡护,跟着往下送,叫“赶羊”。木材在流送途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不能正常往下漂流,如别仗子,插垛等,都要由排子工处理。要由经验丰富,手疾眼快的工人手持水运压角子(排子工使用的压角子是一种小号的压角子,杆子很长,一般7米以上,危机时会用压角子杆子插入水中,支撑身体跳跃上岸),就近划过一根原木,站在上边,顺流靠近插垛木头堆边,立在木垛上,看准插垛的关键的那根原木,用压角子将其拆开,垛开后,拨垛者会迅速踩着原木从河中跳到岸上,或者站在一根原木顺流而下,被称为“骑水马”。
木材流送从4月中旬开始,一般要到8月中旬才能结束,如遇大旱9月份还不能全部到绠。
1951年以前松花江清河至佳木斯段采用大棹放排;1952年至 1953年采用小棹放排;1954年至1972年用机船往下游顶木排。
1955年西北河结束流送,1959年冬运时,大、小古洞沟系简易公路和冻板道修通,汽车开到了山上楞场,大、小古洞河流送也随之结束,至此清河结束了木材流送的历史。
那个时代,林业人在深山老林里,工人们只身来到林区,每天披星戴月、爬冰卧雪,渴了吃雪,饿了烤冻干粮。住的是原木建筑的简易集体宿舍,对面小杆铺成的大铺,几十人挤在一起。由于没有公路,平时生活用粮、油、盐均靠人力从山下倒背到山上。夏季若遇连雨天,物资运不上山,有时一个星期吃不上盐,一两顿吃不上饭。
流送的历史结束了,但是林区流送人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不应该被后人忘记,共和国建设的历史上应该为他们绘上浓彩重墨的一笔。滔滔的松花江,洗不去山里人对往事的记忆,巍巍的兴安岭,见证了老一辈林区人无私奉献的铮铮铁骨。吃水不忘挖井人,振兴怀念拓荒者。是他们在这里默默地奉献了青春与生命,才有了今天林区人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