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芽与稻芽之源流△

2018-03-09王艳王安卢曦胡素敏

中国现代中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基原药典华侨

王艳,王安,卢曦,胡素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谷芽、稻芽为常用消食药,均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用于食积不消,腹胀口臭,脾胃虚弱,不饥食少[1-2]。”二者虽功效相似,但基原不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谷芽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italica(L.)Beauv.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1],稻芽为禾本科植物稻OryzasativaL.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2]。但实际上谷芽在我国南方各省是以稻的果实经发芽干燥后使用的,而在北方则多以粟的果实经发芽干燥后使用。这样一来,谷芽这一中药的基原在南、北两地出现不一致,造成了谷芽实际生产、使用与标准之间的矛盾[3]。基于此,对谷芽与稻芽之源流进行辨析。

1 新中国历版药典谷芽、稻芽的名称与基原变化[4]

自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开始收录谷芽、稻芽、粟芽,如下表:

表1 新中国历版药典谷芽、稻芽名称与基原表

注:“—”表示未收载,“()”内为副名。

由上表可以看出,“谷芽”、“稻芽”在药典中也曾基原不明、名称混用。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出现“谷芽”、“稻芽”难辨的主要原因是历史嬗变、地域差异,致使“谷”的意指不明。因此,要想辨析谷芽与稻芽的源流,则需首先了解两种中药的植物基源——谷与稻的源流。

2 “谷”和“稻”的源流

2.1 “谷”字含义衍变

上古时期,“谷”的主要词义为: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如:《子夏易传·上经泰传第二》:“天之道,寒暑日月也,盈则亏之,损则益之;地之道,山川丘陵谷也,高则倾之,卑则受之[5]。”比喻困境。如《诗经·大雅·桑柔》:“进退维谷[6]”。养。如《老子道德经上篇》:“‘谷神不死’。注,谷,养也[7]”。穴位。如:《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8]”。由此可见,“谷”最初与粮食作物无关。而与其同音的“穀”的主要词义为:粮食作物的总称。如:《周易义海撮要》:“百穀须膏雨以生成[9]。”俸禄。如:《孟子·滕文公上》:“经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禄不平[10]。”养育。如:《诗经·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11]。”生,活着。如:《诗经·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穀则异室,死则同穴[12]。”善,好。如《诗经·国风·东门之枌》:“穀旦于差,南方之原[13]。”

因此,要讨论现在的“谷子”,还需从“穀”说起。

穀,最初被用作谷类作物的总名。《诗经》中有5处讲到播种“百穀”。《周颂·载芟》和《周颂·良耜》:“播厥百穀,实函斯活[14-15]”。《周颂·嘻嘻》:“率时农夫,播厥百穀[16]”。《小雅·大田》:“播厥百穀,既庭且硕[17]”。《幽风·七月》:“亟乘屋,其始播百穀[18]”。另外,《小雅·正月》的“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穀[19]”亦泛指谷物。故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穀,續也,百穀之緫名,从禾穀聲[20]”。

穀在作为谷物总名的同时,逐渐演变成为粟的专名。战国时穀作为总名的用法比较普遍,如《荀子·富国》:“土之生五穀[21]”,《楚辞·大招》:“五穀六仞,设菰粱只[22]”,此时尚未见有穀的专名用法。《汉书·食货志》:“种穀必杂五种”。《白虎通义·卷二·社稷》:“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土地广博,不可偏敬也;五穀众多,不可一一祭也”。说明至两汉时期,穀仍可作为总名使用。但《尚书·大传》曰:“主春者张,昏中,可种穀”。《淮南子·主术训》亦曰:“昏张中,则务种穀[23]”。说明最迟至西汉时已有称穀为粟的。

魏晋南北朝之后,穀作为专名成为粟的普遍称呼,但总名的用法仍有存留。《齐民要术》为记述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综合性农书,其一般称粟为穀,其中《种穀第三》:“凡穀田,绿豆、小豆底为上”;“凡种穀,雨后为佳”。《农桑衣食撮要·三月·种粟穀》:“寖穀,用腊雪水寖过,耐旱、辟虫伤……凡种穀,遇小雨,宜趁湿种”。《马首农言·种植》:“穀多在去年豆田种之”。这些农书论及的“穀”一般都是指粟[24]。由此可知,最迟至西汉时期,穀已经有专名的用法,但并不流行,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穀则成为粟的普遍称呼。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以后(包括宋代),随着水稻地位的提高,也有称穀为稻的,这种情况多见于长江以南地区,如《授时通考·穀类门》就载有“小白穀、黑穀、红心穀、百日穀、黄皮穀、落子穀、黑皮穀、安颠穀”等水稻品种名称,由于水稻广泛种植于南方,以“穀”名之也是顺乎自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发展,“谷”的字义不断扩展,逐渐具备了“穀”的所有含义。“谷”具有“穀”的意义,最先是从“谷”用于指粮食作物开始的。用于指粮食作物的“谷”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灵台秘苑》中出现。唐代时,“谷”又可用于指谷雨,在诗歌中运用,或出现在占经的书中。进入宋代,“谷”基本上已经具有了“穀”的所有含义,“谷”可以用于指“五谷”、“谷子”、“稻谷”、“布谷鸟”、“谷雨”。明代时,“谷”的用法又增加了“百谷”、“谷田”,这样,“谷”就具有了“穀”的全部字义。在这个时期,“谷”除了具有“穀”的全部字义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谷”的几乎所有“穀”的字义用法在农书《农政全书》中都可以找到;二是“谷”的这些字义用法不仅出现在诗歌、农书里,还出现在地理志等书中,这说明“谷”的“穀”用法在明代已经很普遍。清代,“谷”的“穀”用法不断发展,继续在各类书中出现[25]。

近代,1936年出版的《辞海》指出:谷,1.①同《说文》,②喻困境,③姓;2.庄稼和粮食的总称;3.读lù、yù等;4.亦称“稻芽”[26]。

到了现代,由于“谷”具有了“穀”的全部含义且书写简单,国家在规范汉字时强制性地用“谷”代替“穀”,如《现代汉语词典》记载:谷(穀),1.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特别是当中有水道的);2.姓;3.类作物;4.子(粟);5.〈方〉稻或稻谷[27]。

由此可见,具有现代“谷子”意思的字最初写作“穀”,指穀物的总名,且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但最迟至西汉已有称穀为粟的,而魏晋以后则成为粟的普遍称呼,宋之后,在南方也指稻。而 “谷”的词义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展,逐渐具备了“穀”的全部词义,并由于书写简单而代替了“穀”。因此,现在的“谷”义,可以指“粟”,也可以指“稻”。

2.2 “稻”的源流

3 谷(穀)芽与稻芽

说起谷(穀)芽与稻芽,须先讲蘖米。蘖米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味苦,无毒。主治寒中,下气除热[28]。《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时珍曰]别录止云蘖米,不云粟作也。苏恭言凡榖皆可生者,是矣。有粟、黍、穀、麦、豆诸蘖,皆水浸胀,候生芽暴干去须,取其中米,炒研面用,其功皆主消导。粟蘖一名粟芽。苦,温,无毒。主治寒中,下气,除热。稻蘖一名谷芽。甘,温,无毒。主治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29]。”

由此可见,在明代,“谷(穀)芽”与“稻芽”两词混用,基原为稻。1963、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本草纲目》相似,“谷芽”与“稻芽”仍是混称,基原也是稻。直至199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谷芽”始与“稻芽”在基原上明确分开,意指“粟芽”而取代其名。

4 谷(穀)芽与稻芽名称混淆的原因

谷(穀)、稻名称交叉、混称、互用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嬗变,地域差异等原因。

4.1 历史嬗变

春秋之前,史前粟作经历了由萌芽和形成、初步发展直至发达、兴盛,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取代了黍,成为当时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进入有史文明的夏商周时期,粟作经历了由原始到传统农业的过渡。春秋到南北朝时期,传统粟作经历了由春秋战国时的起步、到秦汉时的发展、再到魏晋南北朝时的繁盛。在这一时期粟位居“五穀”之首,在产量上也由早期的90斤上升到120斤左右,之后基木保持这一水平。

隋唐以后传统粟作衰退,自中唐以后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稻逐渐代替了粟在粮食生产中的首要地位,麦也紧紧跟上,与粟处于同等地位。而至宋元时期,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麦的地位也逐渐超过了粟,这样原来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结构,便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结构所代替。之后粟作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明清时期被作为主要救荒作物[30]。

4.2 地域差异

原始种植者对于他们所种的每一种作物,都有一个专指的名称,而名称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各种食用作物的共性要求,如粟、稻等需要脱壳,又都是食味营养较好、产量较高的作物,这是它们获得广义称呼的基础(通过词义的扩大即把专称的谷扩大成为泛指所有带壳的类作物)。从狭义转为广义的作物往往是最为主要的作物。考古发掘所见黄河流域的原始主要作物是粟,长江及其以南是稻[31]。故在黄河流域,谷就是粟,长江及其以南,谷就是稻。随着中国文化政治的自北而南统一,稻词在全国取得统一书面语的地位,南方农民口语则保留称“稻”为“谷”的传统。

5 总结

谷(穀)最初被用作谷(穀)物的总名,且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但最迟至西汉已有称谷(穀)为粟的,而魏晋以后则成为粟的普遍称呼,隋唐以后传统粟作衰退,稻逐渐代替了粟在粮食生产中的首要地位。而至宋元时期,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 谷(穀)”在南方多指稻。这种情况沿袭至今,导致“谷(穀)芽”这个名称在我国南、北方仍存在歧义。而收录于1963、1985和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粟芽”一词,则可与“稻芽”明确区分开来。所以,我们建议,可以“粟芽”代替“谷芽”之名以避免歧义。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79.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75.

[3] 彭乐庆,郭震宇.对中药谷芽名称、来源的讨论[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8):508-508.

[4] 李前进.与《药典》收载的谷芽稻芽用药的商榷[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73-175.

[5] 旧题(周)卜子夏.子夏易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四库全书)7册:25.

[6]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342.

[7] 旧题(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四库全书)1055册:52.

[8]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5.

[9] 李衡.周易义海撮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四库全书)13册:597.

[10] 孟子著,刘宏涛注释.孟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87.

[11]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276.

[12]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90.

[13]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70.

[14]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381.

[15]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382.

[16]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369.

[17]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277.

[18]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90.

[19] 孔子等编选,沐言非编.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244.

[20] (汉)许慎.说文解字[S].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44-240.

[21] 荀子著,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7.

[22] (战国)屈原著;弘丰译注.楚辞[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141.

[23] 刘安著,马庆洲注释.淮南子今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175.

[24] 何红中,赵博.古代粟名演变新考[J].中国农史,2010(3):12-19.

[25] 杨春凤.“穀”、“谷”词义考释[J].红河学院学报,2009,7(6):102-106.

[26] 辞海委员会.辞海(普及本)[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33-1975.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50.

[28] 陶弘景撰,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69.

[29] 李时珍编纂,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草纲目[M].第五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040.

[30] 何宏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31] 游修龄.“禾”、“谷”、“稻”、“粟”探源[J].中国农史,1990(2):28-33.

猜你喜欢

基原药典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败酱及墓头回基原的沿革与变迁
《中国药典》收载民族药成方制剂的统计与分析
我国与国外药典中苯扎氯铵的质量控制标准及相关方法比较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