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国英语写作教材的语篇类型共生关系形成过程研究*
2018-03-09刘新芳
刘新芳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 215009)
提 要:本文基于美国英语写作教材和西方修辞学文献,分析早期语篇体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占主导的语篇模式、20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的主题语篇策略的各自起源与发展及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及21世纪语篇类型的应用,探讨语篇体裁、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3者形成共生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该研究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及其教材编写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引言
语篇分类是人类生成语篇、认识语篇和运用语篇的内在需求,其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语篇类型共生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篇类型之间相互依存的种间关系,是人类多视角认识语篇的结果,是语篇分类不断深入发展的结果。语篇分类由最初的一种方式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分类方式,从而出现语篇类型之间的交叉共存、混合、嵌入、重叠等。语篇类型“重叠是铁的事实,任何忽略这种事实的企图都是对语篇理论的破坏”(Kinneavy 1971:62)。Longacre发现语篇概念类型与表层类型常常会出现错位,语篇表层可能是叙事的,而从概念上讲则是程序语篇,语篇类型之间形成嵌入关系(embedding relations)(Longacre 1983:3)。Bhatia把语篇类型之间的这种共存关系分为杂交、混合和嵌入3种情况(Bhatia 2008:25)。张德禄认为“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通常不只是一个语类出现,而是一个语篇中可以包括多个语类的成分,”并把这种关系概括为对等型、主次型、内包型3种类型(张德禄 2002:17)。这一切表明,当某一社会团体运用语篇类型采取某种社会行为时,语篇类型很少单独发挥作用,而是和其他语篇类型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相关目的(Tardy 2009:13)。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语篇分类的3大次范畴语篇体裁(genre)、语篇模式(modes of discourse)和主题语篇策略(strategies of thesis text)为何会存在共生关系,目前尚未有这方面的研究。同时,我国英语写作教材长期处于注重语篇模式而忽略语篇体裁的局面(蔡慧萍 2005:31)。因此,本文基于美国英语写作教材和西方修辞学文献,分析它们各自的起源、优势与不足,从历时和共时视角阐述它们形成共生关系的过程,以期为我国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2 早期语篇体裁
2.1 语篇体裁的起源
语篇体裁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讨论喜剧、悲剧和史诗,重点在悲剧;其中悲剧又可分为复杂剧、苦难剧、性格剧和穿插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情节”乃悲剧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指事件的安排,有时译为“布局”,在6个成分中占第一位。区别一出悲剧的好坏,最公平的办法莫过于看其布局(Aristotle 2000a:5)。布局即语篇的结构,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注重篇章结构和内容,对传统文学语篇体裁以及后来的非文学语篇体裁分类产生深远影响。
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根据受众将演说分为议政演说、法学演说和宣德演说(同上 2000b:8)。根据亚里士多德对这3种语篇的描述,笔者发现,除强调受众外,他还关注演说的目的、场合、话题和时间。第一,从受众来看,议政演说听众多为公民;法学演说多为陪审员;宣德演说多数用书面形式发表,少数当众发表,听众为普通人或读者。第二,从演说目的看,议政演说用于劝说或劝阻;法学演说用于控告或辩护;宣德演说用于称赞或谴责。第三,从场合看,议政演说是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法学演说是在法庭上;宣德演说用于典礼场合。第四,从话题看,议政演说涉及到公共政策;法学演说涉及到有罪或无罪;宣德演说主要关于人的性格或习惯。第五,从时间上讲,议政演说涉及未来的事情,因为劝说或劝阻都是对未来的事情提出劝阻;法学演说涉及过去的事情,因为当事人都是就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控告或答辩;宣德演说最宜于涉及现在的事情,因为所有称赞或谴责的人,都是着眼于现状,虽然也时常追忆过去,预测未来。可见,亚里士多德对演说的分类,以受众为主,兼顾目的、场合、话题和时间,如表1所示。
表1 亚里士多德对演说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作为语篇体裁分类的先驱,为后来语篇划分提供有力的可资借鉴的基础。无论是在《诗学》中论及的戏剧、诗歌等文学语篇体裁划分,还是在《修辞学》中对演说的分类,都对后来语篇体裁分类产生重要影响。
2.2 语篇体裁分类的优势与不足
语篇体裁分类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足以证明其存在的优势。语篇体裁分类可有助于组织语篇和解读语篇,增强语篇写作和阅读能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因为“语篇体裁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生命的形式,存在的方式,是社会活动的框架,是学习的环境,是意义构建的场所。语篇体裁塑造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相互的交际,它是我们创造能够理解的交际活动的熟悉场所,是我们用来探索陌生领域的指路灯”(Bazerman 1997:19)。语篇体裁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会有与这个领域相关的语篇体裁,语篇体裁的丰富多样性不胜枚举,“因为形形色色的人类活动的可能性是难以穷尽的;也因为在每一活动领域中都形成了一系列的言语体裁,它们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复杂变化而得到区分和成熟”(巴赫金 2009:138)。
至于有多少种语篇体裁,学者们看法不一。金振邦(1986)在《文章体裁辞典》中收录2,313条词目。另据Görlach的统计,已经得到命名的语篇体裁有两千多种(Görlach 2004:109)。可见,语篇体裁的数量之多、分类之细,是许多非专业人士无法想象的。
然而,语篇体裁分类过于细微、具体,难免会造成混乱,这也成为语篇体裁分类存在的不足及遭到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过细的分类给英语写作教学,特别是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带来巨大挑战。如在Bain (1867)主编的《英文写作与修辞手册》中,诗歌先被分成抒情诗、史诗和戏剧诗,后又被分成22种不同层次的小类。语篇体裁分类过细、数量庞杂,给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一个巨大难题,也成为英语写作教学的一种诟病。到底该选取哪些语篇体裁作为写作课程内容,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直到现在仍未见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总之,语篇体裁的发展反映出人类不断深入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语篇体裁本身具有的特征又为语篇体裁的发展,特别是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促使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变革。
3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语篇模式
3.1 语篇模式的起源
18世纪时,修辞学受到来自心理学,特别是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和联想主义心理学(associationism psychology)的影响。修辞学把人的心智分为不同的官能,在演说时,从逻辑和心理上诉诸听众的心智。也就是说,“18世纪中期修辞学形成一种完整的心理学或认识理论,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诉诸智能以达到劝说的目的”(胡曙中 1993:18)。Harned和Mulderig在分析Bain的“语篇模式”智力背景后,也得出同样结论,即语篇模式(叙事、描写、说明、议论、说服等)的提出受到心理学的影响(Mulderig 1982:96, Harned 1985:45)。
通常认为语篇模式最早源于Campbell对演讲目的的阐述(Lunsford 1982, Boswell 1988),“所有的演讲可以归为4个目的,即为启迪理解、满足想象力、移情、或影响意愿”(Campbell 1999:25-26)。说明是为了给人启发,让人对事或物或某个命题有所理解;描写既可指眼前存在的物或场景,又可指想象中的存在,旨在愉悦人的想象;叙事是通过讲述发生的事来打动或感化人;说服在于让人接受或放弃某个想法,旨在影响人的意愿。Campbell为根据目的区别写作类型打下坚实的基础(Kitzhaber 1990:121)。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到底是谁最先提出语篇模式。“如果19世纪写作理论史研究方面可以称得上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那就是‘语篇模式’的起源,分别不同地归于Newman,Quackenbos,Bain或Day”. (Crowley 1990:182) 针对语篇模式的应用,从当时出版的英语写作教材,我们可有更清楚的了解,参见表2。
表2 19世纪英语写作教材中的语篇模式
从表2可以发现,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本英语写作教材,Newman的教材最早提出语篇模式并在后来出版的教材中基本得到延续(Connors 1997:78)。然而,在出版的数量和使用年限上,Bain,Hill和Genung都略胜一筹。Bain的教材从1867年延续到1910年,Hill 的教材从1877年延续到1923年,Genung的教材从1887年延续到1914年,并一直在不断地重印,且销量都在2万册以上。因此,这些教材在语篇模式的提出方面更具影响力。
3.2 语篇模式分类的优势与不足
在语篇模式提出之前,英语写作教学使用的是修辞学著作,以讲授语篇体裁为主。也就是说,“在Bain的《英语写作和修辞手册》(1867)出版之前,多数美国大学写作教材是围绕纯文学的语篇分类方式来组织的”(Harned 1985:42)。但是,由于语篇体裁数量大、分类细,虽然英语写作教材的编者都努力找出高层次的语篇体裁范畴作为讲授内容,还是很难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然而,语篇模式的高度概括性,正好满足英语写作教学的这一需求,因为“19世纪的语篇模式,把语篇分为描写、叙事、说明和议论……就19世纪期间形成的大量的混乱的语篇分类建立了一种秩序”(D’Angelo 1984:32)。因此,语篇模式的提出,是当时英语写作教学发展的需要。
语篇模式流行一个多世纪,深受写作教师的欢迎,因为它们能够表达作者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出语篇特征的普遍性;它们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化弥补语篇体裁的不足,给英语写作教学带来很大便利;又因当时学科不断专业化,多数学科从修辞学中分离出去,成立新的学科,修辞学逐渐由口头转向书面语表达。
Kitzhaber对1893年至1906年间的28本教材做过调查,发现只有4本没有提及语篇模式(Kitzhaber 1990:127)。可见,语篇模式对当时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有多大。在1987年,Welch仍然发现,“两个主要的、未被公开承认的理论在写作教材中占有着主导性地位:(1)5项经典信条的精简版;(2)基本的语篇模式”(Welch 1987:269)。
然而,进入20世纪,修辞—写作学家们开始指责基于语篇模式的写作教学过于形式化、抽象化,与社会语境脱节,过于依赖方便、抽象的形式,导致英语写作指导失去社会活力,变得机械化、注重静态标准、忽视英语写作的活动过程。D’Angelo批评语篇模式的理论基础,认为“19世纪的语篇模式,作为严肃写作教学的基础,应该被废弃,因为它们把语篇模式和语篇形式混淆,它们呈现的目的地位不平等,并且是基于过时的官能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D’Angelo 1984:32)。Kitzhaber指责语篇模式扭曲写作的本质(Kitzhaber 1990:139)。Connors批评语篇模式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写得更好,“那些仍然在课堂上使用语篇模式的教师是跟不上当前理论发展的教师”(Connors 1997:253)。Crowley和Hawhee认为语篇模式“向作者和演讲者提供一套抽象的、伪科学规则”(Crowley, Hawhee 2009:xii)。
总之,语篇模式的提出是修辞—写作学发展史上的必然产物,自身既有其独特的优点又存在着一定缺陷。语篇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史上主导一个多世纪,即使是在当今21世纪的英语写作教材中,仍不乏它们的身影。语篇模式在修辞—写作学上产生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篇模式激活人类对修辞活动的认识,“不论是否同意Connors的观点——语篇模式衰亡或频临死亡,通过寻找分类体系来组织思想和有关语篇讨论的冲动是充满活力的”(Larson 1984:204)。
4 20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的主题语篇策略
4.1 主题语篇策略的起源
“主题语篇”(thesis text)概念来自Connors(1981, 1997)对说明性的过程、分类、因果等语篇的描述。Connors认为任何一个语篇都有一个主导性的“主体思想”(master idea)在掌控着学生英语写作的方法,使得其他理论材料都从属于这一思想(Connors 1981:451)。“策略”指为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方案或手段。二者合起来指为实现某一语篇主题思想而采取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统领整个语篇,起着组织语篇的作用。
主题语篇策略指划分、定义、比较和对比等反映语篇生产者思维过程,统领整个修辞话语的语篇形式,是语篇生产者根据修辞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面对一个话题,语篇生产者大脑中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何种逻辑诉诸方式;同样,语篇接受者要解读一个语篇,也要首先明白语篇的逻辑组织结构,而主题语篇策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帮助。
主题语篇策略作为语篇组织方式,早在Quintilian的《雄辩术原理》中就所有论及,如定义、划分、原因等;Blair也曾论及比较、例证、因果等(Crowley 1990:103-104)。主题语篇策略作为段落的扩展方式,比较有影响的写作教材是Scott和Denney (1894)的《段落写作》,该书提供9种段落扩展策略,包括重复、定义、对比等。Connors认为它是“第一部真正受欢迎的对段落扩展手段的整理”,因为“第一,他们简化Bain和Genung复杂的、混乱的说明体系;第二,他们提出一个连贯的、容易可教的段落分类体系,这个体系对阐释教学法(explanation pedagogy)有着重要影响”(Connors 1997:230-231)。Robbins和Parker指出,“犹如整个篇章的主要论点可以应用到段落,这里提供的段落扩展方法也可以应用到整个篇章”(Robbins, Parker 1933:22)。
主题语篇策略的产生还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说明文在英语写作中的盛行有关。说明文盛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一股新的思想在涌动,这股思想极大地影响英语写作教学(Berlin 1987:119)。其二,科学取得巨大进步,对写作提出新要求,如对新名称的界定、新的科学发现的解释等。结果人们发现,科学文体写作比文学写作更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使得向学生教授偏重实用价值的说明文写作成为当时写作教学的需要。这种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说明文的盛行,而说明文的盛行又带动主题语篇策略的产生与发展,这一点从当时出版的英语写作教材中可窥一斑,见表3。
表3 20世纪上半叶英语写作教材中的主题语篇策略
从表3可以发现,每一部教材都提供若干种策略作为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这些策略虽然是为说明文写作服务,但是在分类上又不同于语篇模式的分类,它们反映写作者的思维方式。主题语篇策略的出现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另一个视角。
4.2 主题语篇策略的优势与不足
主题语篇策略从最初的段落扩展模式,到20世纪上半叶用于整个语篇,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主题语篇策略虽源于段落和说明文写作,但与它们又有着一定区别。首先,主题语篇策略是用于整个语篇组篇的方式。不论语篇长短,其中一定有一个主题语篇策略贯穿整个语篇。其次,主题语篇策略不仅可以用于说明文写作,也可用于叙事、议论、描写等语篇模式。如在叙事写作中,我们可采用对比、因果、例证等策略来组织语篇。第三,主题语篇策略具体反映出语篇生成者的思维过程。相比语篇模式,主题语篇策略更具体,不是那么抽象,数量也略有增加;相对语篇体裁,主题语篇策略又不如它们那么具体,但很简洁。主题语篇策略与语篇模式和语篇体裁既有联系,又不完全隶属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但是,主题语篇策略作为语篇组篇方式,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主题语篇策略作为分类体系,还不够完善。尽管每部教材的作者都提出若干种主题语篇策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策略都可以作为主题语篇策略来组织语篇。它们中有些策略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并且易于操作,如定义、分类或划分、过程等,但是像分析、阐释、细节、陈述等仍有待商榷。其次,由于人的思维非常灵活,如果仅仅用几种主题语篇策略去指导写作教学,难免会显得刻板、僵化,从而改变英语写作的本质属性。
5 20世纪末至今的语篇类型共生
5.1 语篇类型共生现状
语篇类型经过两千四百多年的发展,从早期语篇体裁开始,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语篇模式盛行,再到20世纪上半叶主题语篇策略,发展到现在21世纪,这3种语篇类型范畴彼此都没有被淘汰,但也没有出现新的语篇类型范畴主导英语写作教学,而是它们3者的一种共生。首先,语篇体裁作为最早提出的语篇类型范畴,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有学者认为,genre一词可用来统称一切类型的语篇,包括传统的文学和非文学语篇体裁、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现代文论中,很少有概念能比语篇体裁更成问题和不稳定”(Duff 2000:1)。但是,多数学者还是赞同语篇体裁既可指文学语篇,也可指非文学语篇。其次,关于语篇模式,尽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但并没有衰亡,依然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个主要方法。不同的是,说明文已基本不作为单独的模式来讲授,而是被分解了。再者,主题语篇策略逐渐受到重视,虽然名称并不统一,但已基本成为写作教材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语篇类型3个次范畴中未有哪一个能独立构成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框架。在当前英语写作教学中,它们各自发挥着自身独特的功能,以一种共生的方式存在着。
自1980以来,美国教材界变得火热,受市场驱动,更加响应理论,并因二手书市场的大量增加和计算机化带来的效率提高,现在教材每隔2~3年修订一次(Connors 1997:109)。因此,考察当前美国英语写作教材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语篇类型的共生情况。所选的6部教材(见表4)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当前美国写作教学界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表4 21世纪美国英语写作教材中语篇类型分布情况
通过表4可以发现,在这6部教材中语篇体裁、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3者存在着明显的共生关系。尽管每部教材对3种语篇类型范畴讲解的视角有所不同,涉及到的语篇类型数量也有所不同,但是3种范畴都有所涉及,并且是以它们为中心来建构教材的框架。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当前语篇类型存在的现状。
5.2 语篇类型共生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语篇体裁、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3者共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语篇体裁从最早指称文学语篇,如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到现在扩展到非文学语篇,如商业信函、介绍信等,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篇体裁已成为“人们日常与周围世界互动的修辞活动类型”,具体记载人们的日常修辞活动(Devitt 2004:2)。其次,语篇模式包括描写、叙事、说服等,由修辞目的和人的心智活动衍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反映人类的心理修辞互动行为,是对互动行为的一种提炼。再者,主题语篇策略作为语篇的扩展方式,包括定义、分类、比较等,是人们进行组篇的思维过程的反映。“语言生成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过程”,离开人的思维,语篇也将无法存在,或没有存在的意义,也就不成其为修辞活动(钱敏汝 2001:194)。语篇体裁使修辞行为变得非常具体,语篇模式凝练人们的心理修辞行为,主题语篇策略代表修辞行为者的心路历程。3者共生是人类修辞互动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多视角的语篇分类“为研究、讨论文体和写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规范”(祁寿华 2000:296)。
但是,目前语篇类型共生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语篇体裁、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之间并未达到真正融合。3种语篇类型范畴虽然在一部教材里都出现,但是有的教材只是把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相结合,而忽略语篇体裁;有的教材选取描写、叙事、议论语篇模式和若干种主题语篇策略构成主干,同时配以若干种语篇体裁,采取这种混合式教学,而忽略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在语篇体裁选择上,基本都考虑到英语写作的实用性和现代性,但文学写作很少顾及。第二,语篇类型范畴在使用上,存在着混乱不清的状况。如描写和叙事本是语篇模式范畴,在某些教材中被用作策略,与比较、对比、分类相提并论。有的教材对语篇体裁、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未加任何区分,随意放在一起使用。还有作者为了创新,使用非传统性表述手段,如提示读者(cueing the rea-der)、探索性写作(exploratory writing)等,语篇类型表述缺少规范性创新。
6 结束语
本文沿着语篇分类发展的历史轨迹,考察语篇类型在美国英语写作教材和西方修辞学文献中的运用,包括早期的语篇体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语篇模式,到20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的主题语篇策略,再到20世纪末至今的语篇体裁、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共生,剖析语篇类型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发现,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的3种语篇类型范畴——语篇体裁、语篇模式和主题语篇策略都没有被淘汰,但也未有哪一种语篇类型范畴能够继续引领语篇分类,也未发现具有可替代性的语篇类型范畴,而是出现3种语篇类型范畴共生的局面。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语篇、生成语篇和消费语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及其教材编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