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故事:促进幼儿心智倾向发展

2018-03-08李冬孙琴干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习故事微课程

李冬 孙琴干

摘要:学习故事是一种以观察为前提的,用叙事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评价方式,通常由“注意、识别、回应”三部分组成。建湖县幼儿园利用学习故事,研究儿童及儿童的学习,相信每个儿童都是“有自信的问题解决者”,构建基于学习故事的微课程,促进幼儿心智倾向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故事;心智倾向;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1A-0052-04

一、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是一种以观察为前提的,用叙事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评价方式,通常由“注意、识别、回应”三部分组成。“注意”是教师在日常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观察与倾听,采用故事、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孩子的学习过程。“识别”是教师针对“注意”部分的记录,对幼儿学习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回应”是教师根据“识别”部分的分析为支持幼儿进一步学习制订计划。学习故事蕴含的评价观和教育观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

(一)学习故事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学习故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幼儿评价的传统认识和做法。

就评价目的而言,尽管学习故事和我们的传统评价都强调为促进幼儿发展而评价,但具体做法却完全不同。学习故事是“取长式”的,即通过评价发现幼儿的长处,这样幼儿在被评价的过程中常常能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而传统评价是“揭短式”的,即通过评价发现幼儿的不足,因而幼儿在被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只能获得消极的自我体验。

就评价内容而言,学习故事将学习视为“知识、技能与心智倾向的复杂混合过程”,在对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强调对幼儿心智倾向的解读,关注它们对于促进幼儿在知识技能建构方面的作用;而传统评价往往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幼儿的心智倾向。心智倾向是具有一定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点,与个体的目标、渴望和意图有关,它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强调的学习品质内涵一致: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比如幼儿的有好奇心、有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大胆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这些有别于知识和技能,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忽视幼儿这些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就評价方式而言,学习故事强调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运用叙事的方式对幼儿学习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学习故事不是评判幼儿的学习情况,而是深入了解和倾听幼儿的心声,继而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学习。而传统评价通常是在人为测验情境中运用清单的方式对幼儿学习结果进行评判,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我们根本无法知晓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的学习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种单一的清单式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妨碍了我们对幼儿丰富精神世界的了解。

就评价结果的使用而言,学习故事由“注意、识别、回应”组成的三段式结构本身体现了评价与课程实施的融合,“注意”为了“识别”,“识别”为了“回应”;学习故事主张评价为教育服务,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而传统评价尽管也强调评价的促进、服务功能,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常常将评价与课程实施割裂开来,评价结果仅作为数据保留,很少依据评价结果改善课程实施;在教育实践中,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师虽然被要求采用多种方法积累大量的观察记录、教养笔记和幼儿作品等,但因不知如何分析、解读、运用,最后也只能将这些评价材料当作静态档案束之高阁,以备相关部门检查,终究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

(二)学习故事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学习故事不仅是一种评价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就儿童观来看,学习故事强调儿童不是无能的、被动的学习者,“每一位儿童从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儿童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在与他人、所处环境和事物之间建立的互动和互惠关系中学习,在主动探究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学习,在与同伴、教师、家庭、社区共同建构的学习旅程中学习。

就教师观来看,学习故事主张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示范者,而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教师首先从儿童的视角读懂儿童的内心的兴趣、意图、计划和理论等,然后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评价儿童已有经验和水平,在此基础上回应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力量。

就课程观来看,学习故事主张课程不是成人为儿童预先编制好的各类科目、教材和知识体系,儿童不应被束缚在课堂中端坐静听接受知识;课程应当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和同伴、教师相互交往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有益经验,儿童应当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学习。

二、学习故事促进幼儿心智倾向发展

建湖县幼儿园作为省第二批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共建园,根据自身园情、学情和地区差异,主动借鉴新西兰的学习故事研究儿童以及儿童的学习,研究适合本园实际并具有本土特色的学习故事。同时,将学习故事与课程游戏化的理念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不断探索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构建园本特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水平,让课程、游戏更贴近幼儿的心灵,不断促进幼儿心智倾向的健康发展。

(一)注意幼儿,识别幼儿心智倾向

学习故事的“注意”是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观察。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贯彻,学会观察幼儿逐渐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幼儿园也常常要求教师写观察日记。接触学习故事后,我们发现以往撰写观察日记和学习故事中的“注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正因“揭短”式的评价观念根深蒂固,以往撰写的观察日记大多关注的是幼儿的不足,比如:“××坐不住,管不住自己,纪律差。”“××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集中。”“××手快,喜欢打人,跟人不友好。”“××喜欢破坏玩具。”“××不合群,性格孤僻。”……学习故事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对幼儿作出评判,而要深入了解和倾听幼儿的心声。幼儿看似“心不在焉”,喜欢“搞破坏”,但也许正表明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幼儿虽然表现出“不友好”,但可能恰恰反映了他们有交往的需要,只是交往的策略需要进一步学习……可见,同样是观察幼儿,却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往的观察笔记是“成人视角”的观察与评判,而学习故事则强调“儿童立场”的分析与解读。借鉴学习故事,我们首先意识到必须改变以往对幼儿观察的成人自我中心视角,放弃陈见和偏见,努力倾听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图,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对幼儿作出优劣评判。endprint

学习故事和传统观察日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传统观察日记关注的是儿童学习的寻常时刻,而学习故事主张用文字或图像的形式捕捉和呈现儿童能做的、优势和感兴趣的事情,记录下“哇时刻”。可是什么样的时刻是“哇时刻”?通过对学习故事的不断分析、解读,我们终于发现:“哇时刻”就是孩子好奇的时刻,对某个事物感兴趣的时刻,积极主动参与的时刻,认真专注的时刻,不怕困难的时刻,敢于探究和尝试的时刻,乐于想象和创造的时刻。“哇时刻”就是幼儿学习品质或心智倾向充分展现的时刻,就是幼儿发生真实学习、有效学习的时刻。那么怎么才能有效捕捉到孩子的“哇时刻”呢?通过对已经撰写的学习故事的分析发现,孩子们在区域游戏和户外运动时间的“哇时刻”明显多于集体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为什么“哇时刻”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出现的频率不一样呢?随着对学习故事的深入研究,我们逐步发现“哇时刻”不是教师立足“取长”视角就能捕捉到的,更不是被动等待的结果,而是需要创造条件让“哇时刻”发生。让儿童学习充满“哇时刻”的前提是儿童拥有丰富而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不仅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同时要理解儿童、信任儿童,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自主权。因为在单调、高控的活动中,“哇时刻”是很少出现的。为此,我们对已有的课程和环境做出了以下调整。

首先,改造环境,丰富资源。学习故事在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出现频率更高的原因就在于,这两类活动场所的材料丰富。为此,我们进一步改造幼儿园环境。我园南园始建于1998年,在结构上不够合理,于是我们重新思考、规划,进行改造。一方面合理规划幼儿园及教室内外空间、场地的格局及分布,设置丰富的游戏区域,使每个角落都变成孩子游戏的场所;另一方面我们为幼儿每个活动场所投放了丰富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活动材料。投放材料时不仅注意材料的层次性,且能够伴随幼儿的活动轨迹逐步添加、删减、更换。此外还鼓励孩子、家长一起广泛搜集游戏材料,包括成品、半成品、自然材料等,并支持幼儿自主寻找材料、自发探索、自行合作,将收集材料的过程变成幼儿学习的过程。

其次,赋予幼儿游戏自主权。有了丰富的环境和材料还不够,如果孩子没有自主权,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游戏,也很难捕捉到“哇时刻”。为此,我们果断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退到儿童身后,认真观察记录儿童的学习故事,追随和支持儿童的兴趣、需要,并为儿童的主动学习提供助推力。老师们不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相信幼儿,把更多的自主还给幼儿。相信他们是有自信的问题解决者,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

最后,打破时空界限。为了支持幼儿持续深入的学习,我们赋予教师课程时间管理权,打破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常规、材料的界限,让幼儿不再受固定不可更改的统一时间表的束缚,走出狭小的空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幼儿园或教室的各区域中活动,有了时空的保证,幼儿的活动才能充分尽兴、深入持久。

正是这样宽松、自由、开放的环境,为“哇时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正如有些教师所言:“‘学习故事让我学会对孩子放手,当我真的放手之后,竟然发现孩子们原来是那么能干”。“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常常给我带来很大震撼”。

(二)回应幼儿,构建微课程,促进幼儿心智倾向发展

学习故事不应只停留于对“哇时刻”的捕捉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的“回应”,即给幼儿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支持幼儿的发展。那么究竟如何回应幼儿呢?我们的探索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起初,在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后,我们又不自觉回到学科课程的模式。譬如,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对树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就习惯性地围绕“树叶”给孩子设计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可这样做下来以后,就很难有接下来的学习故事发生,我们逐步意识到这种回应方式是和学习故事的理念相悖的。学习故事强调在“儿童-环境-关系”中学习,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模式,进一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真实的意图,通过环境创设和与孩子的人际互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当尝试作出这样的改变以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故事又层出不穷了,孩子们的心智倾向不断地被识别、回应。如此循环下去,就形成了连续的学习故事,而这些连续的学习故事正可建构成微课程。下面以“小小戏迷初长成”为例,阐述我们是如何构建微课程促进幼儿心智倾向发展的。

在活动来源的“注意”部分,教师这样记录道:

新学期,幼儿园的“江淮小戏苑”新增加了一些服装和道具,你(一位名叫管萌的小朋友——笔者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道具,红色的水袖吸引了你的目光。你把水袖从衣架上拿下来小心地穿上,袖子长长的,你开心地甩着袖子舞着各种动作。你高兴地喊着:“老师你看我美不美,像不像小仙女啊?”你的话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围观,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这是什么呀?这个袖子好长啊!真有意思!……”你提议大家:“你們也穿起来,我们一起变成仙女?”大家穿上了水袖,嘻嘻哈哈地甩了起来。玩了一会儿,你又跑过来问我:“老师,这个唱戏穿的衣服,叫大长袖吗?我在电视上看过唱戏的人穿过。”我告诉你这叫“水袖”,你兴奋地告诉其他小朋友:“这个长袖子叫水袖,这个长袖子叫水袖……”“可是这个袖子没有水,为什么要叫水袖呢?”你又好奇地问我。“这个问题可把我也难住了,老师也不知道呢,怎么办呢?”你想了想说:“老师,那我们回家问爸爸妈妈吧!”

“识别”部分,教师的记录为:

你对新鲜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迫不及待地穿上新的水袖来游戏。在人际交往中,你能满足小伙伴的好奇心,大方地给大家摸一摸你的袖子,你还能带领同伴参加自己的游戏,跟大家分享你的想法。遇到不懂的问题也能积极思考,大胆询问老师,没有得到答案也能自己想办法,愿意坚持探究,刨根问底。

在“回应”中,老师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寻找“没有水,为什么叫水袖?”这个问题的答案。孩子们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有的和家长一起在网上查找关于水袖的资料,有的走进社区发现了唱淮剧的爷爷奶奶,有的还请自己的爷爷来幼儿园教小朋友们唱淮剧……孩子们对淮剧越来越感兴趣,我们就组织孩子们参观了淮剧团,和演员学甩水袖,还观察了脸谱、胡须、凤冠等道具、头饰。回到了幼儿园,孩子们在美工区用纸、笔设计他们自己心中的脸谱,合作用毛线做胡须,在表演区学习化妆、穿戏服。孩子们用自制的道具装扮自己,来到小戏苑表演,吸引了其他班的孩子来观看。人太多,没座位了,孩子们想到要发门票,又开始了门票的设计……在以上的活动中,形成了“我的爷爷会唱淮剧”“淮剧团什么样”“我会做胡子”“我的脸为什么不白”“设计门票”等一系列学习故事。在这一个个连续的学习故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好奇心、求知欲。

由上可见,基于学习故事的微课程和我们传统课程模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它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而是以孩子的兴趣、需要为中心的;它不是在课堂里通过“传递—接受”方式让幼儿获取知识,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人际的交往活动中获取经验。在传统课程模式里,我们看到的是难以管束的孩子;而在学习故事的微课程里,我们看到了积极主动、投入专注的孩子。

总之,这两年来从接触学习故事到实践学习故事,我园的孩子、教师、课程、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学习故事的探索与实践进程中,教师逐步转变了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学会了认真观察幼儿、科学解读幼儿、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同时逐步构建与完善了幼儿园课程框架,为促进幼儿心智倾向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Learning stories are a way of evaluating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arration, which usually comprise attention, identification and response. Our kindergarten uses learning stories to conduct research into children and their learning, believing that every child is a confident problem-solver. Meanwhile, we have constructed micro-courses based on learning stories to promote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earning story; mental tendency; micro-course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故事微课程
借鉴“学习故事”,师幼共同建构本土文化主题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