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豌豆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18-03-08李自命杨瑞林郑波
李自命 杨瑞林 郑波
特约栏目主持:邱传明
男,本科学历,在广东省茂名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工作,技术推广科科长,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近年重点进行蔬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2011~2015年任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茂名综合试验站站长,2016年为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茂名区域蔬菜产业示范基地课题负责人。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授权1项,发表论文20多篇;近五年来,举办蔬菜方面的技术培训50多场,推广新品种50多个,推广新技术10多项。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豌豆生产已成为呈贡区农业增效的亮点,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新空间。呈贡区位于滇池东岸,目前已是昆明的主城区。区境内自然环境优越,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800 mm左右,周年适宜豌豆种植生产,以山区为主。夏季高温多雨,以露地栽培为主;冬季因近年暖冬气候明显,以大棚保护地栽培为主,棚内小气候温暖湿润,病虫害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呈贡区(含托管区域)甜脆豌豆种植面积486.7 hm2,产量710万kg;荷兰豆14 hm2,产量13.2万 kg,平均价格8.3元/kg,价格5~40元/kg。但多数农民对豌豆病虫害发生及为害认识不清,防治盲目,效果较差,难以使效益最大化。
为更好地保证豌豆品质和产量,提高农民的防治技术水平,根据近年来田间预测预报调查结果,主要对豌豆在生产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进行阐述,并结合种植技术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技术措施。
1 栽培技术
鲜食豌豆包括甜脆豌豆和荷兰豆2种。
1.1 对环境条件要求
豌豆是喜凉怕热的半耐寒性蔬菜,最适生长温度为16~20℃。开花结荚期不耐霜冻和高温,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但以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为好。在生长中要求增施一定量的磷、钾肥。种植地要求水、土、气无污染,排灌方便,酸碱度适中,pH值5.5~6.5。
1.2 栽培品种
在呈贡,豌豆以鲜食为主,从播种期到开花期50~60天,一般开花后15天左右嫩荚伸长停止,荚呈半鼓状,色泽鲜粉绿时应及时采收。如管理措施得当,收获期可长达2~3个月。
①甜脆豌豆 分为软荚和硬荚。软荚种有:奇珍323、奇珍76、台中13号、合欢66、美绿、珍密、爽密等,以下为推荐品种。
a.奇珍76。生长势强,抗病性好,果荚嫩绿、充实、味甜,株高200 cm以上,单株结荚26~30个,667 m2产量1 200 kg左右。
b.台中13号。早熟,长势好,株高200 cm左右,白花,结荚节位低,嫩荚较大,外形肥圆,翠绿稍弯曲,播种到采收65天左右。
c.爽密。生长旺盛,抗性好,株高200 cm左右,白花,结荚节位低,1花穗结1~2荚,荚嫩绿色,肥大,有光泽,播种到初收获约50天。
硬荚种有:翠珠、新西兰、中豌六号、中豌四号等。
②荷兰豆 a.改良食荚大菜豌。早熟,适应性广,矮茎,株高80 cm左右,白花,大荚,荚翠绿色,肉厚,荚长14~17 cm,宽3.0~3.5 cm,667 m2产量600~700 kg。
b.台中11号(小荚豆)。生长势强,抗病性好,株高200 cm以上,单株结荚30个以上,小荚荚长
8.5 cm左右,宽1.5 cm左右,粉白花。
1.3 整地施肥及播种
豌豆不要与豆科作物连作,种植地要深翻施肥,理墒播种,整地时667 m2施腐熟有机肥2 000~3 000 kg、普钙50 kg、硫酸钾15~20 kg,或复合肥50 kg,有机肥全田翻施,化学肥料可沟施或塘施。理墒按1.0~1.1 m开墒,墒宽45~50 cm,沟宽50~60 cm,种单行,株距8~10 cm,每塘点种1粒;或1.4~1.5 m开墒,墒宽50~60 cm,沟宽80~90 cm,每墒种双行,株距25~30 cm,每塘点2~3粒。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硬荚甜脆豌豆可塘播,株行距(25~30)cm×50 cm,每塘播3~4粒种子,每 667 m2用种3~4 kg。
1.4 大田肥水管理及插架
①肥水管理 豌豆苗期较耐旱,需水量少,若气候干燥,可浇水1~2次,进入开花结荚期,需水量增加,不可缺水,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若遇大雨要及时排涝,以防烂根。苗期施肥视苗长势而定,若苗弱可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667 m2施尿素15~
20 kg,進入开花结荚期需肥量增加,此期视生长情况追施肥料1~2次,一般追施尿素20~30 kg,或者复合肥10 kg,同时可叶面喷施盛之丰、磷酸二氢钾、云大120、豆荚宝、绿芬威等。
②插架 硬荚甜脆豌豆可不搭架,而其他品种当幼苗长到30 cm左右高时要及时插架。架高要保证2 m以上,架材选用竹竿或木杆,每隔2~3 m插2根,插成“人”字形,叉口上捆一横杆,然后拉线引蔓,使蔓向上攀缘生长,保持行间通风透光,方便管理,但架要插实,生长期间不能倒架。
2 豌豆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规律
2.1 豌豆白粉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蔓和豆荚,多始于叶片,叶面染病初期出现白粉状淡黄色小斑,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互相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图1),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扩展后波及全叶,到叶片迅速枯黄枯死,茎、荚染病也出现小粉斑,严重时致茎部枯黄,嫩茎干缩。
②病原 Erysiphe pisi DC.,称豌豆白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潮湿的环境极易发生流行,有时天气干旱,该病仍可严重发生。该病可通过豌豆荚侵染种子,是一种少见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白粉病,可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可多次重复侵染,无明显越冬期。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害豆科其他作物、茄科、葫芦科等多种作物,是为害豌豆的主要病害之一。endprint
2.2 豌豆褐斑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是豌豆上常发病害,生产上与黑斑病、褐纹病混合发生。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图2),病斑边缘明显,湿度大时呈污黄色或灰褐色,严重时致叶片枯黄枯死,极大地影响豌豆的产量和品质,该病以生育中期发生较重,苗期次之。
②病原 Ascochyta pisi Libert,称豌豆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田间15~20℃及多雨潮湿环境易发病,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除为害豌豆外,还可侵染蚕豆和菜豆。
2.3 豌豆褐纹病
①为害部位及癥状 主要为害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呈不规则的淡紫色小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布满整个叶片,后病叶变黄扭曲而枯死;有的呈深褐色不规则轮纹斑(图3),中央坏死处产生黑色小点。叶柄及茎染病不形成轮纹,后病斑中央凹陷。病菌可从荚果侵入种子内部。
②病原 Mycosphaerella pinodes,称豌豆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播种带病的种子,出苗后即染病。生育中期病害发生最重,苗期次之。播种过早或遭受低温冷害袭击、菜地土壤黏重、湿度过大、氮肥过多或植株生长过旺易发病。
2.4 豌豆立枯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又称豌豆基腐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种子染病引起烂种,幼苗茎基部或根颈部变为褐色至红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后病部逐渐凹陷收缩或龟裂,致幼苗生长缓慢,折断倒伏,并枯死,湿度大时长出浅褐色蛛丝状霉层。
②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称立枯丝核菌AG-4菌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壤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湿度过高或反季节栽培极易诱发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除为害豆类外,还可侵染瓜类、茄果类、白菜、油菜、甘蓝等作物。
2.5 豌豆锈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主要发生在豌豆生长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和茎部。叶片染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细小圆形赤褐色肿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后期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纵裂后露出黑色粉状物。茎部染病后症状与叶片相似。
②病原 Uromyces pisi (Pers) Schrot.,称豌豆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原是转主寄生菌。以夏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传播,并完成侵染循环。一般在春、夏季节发病较重。低洼积水、土质黏重、生长茂密、通风较差的田块或反季节栽培时发病较重。除为害豌豆外,还可侵染其他
豆类。
2.6 豌豆根腐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部或根茎部。病株下部叶片先发黄,逐渐向中上部发展,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最初淡褐色后变黑色,纵剖根部,维管束变褐或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小或叶色淡绿,个别分枝呈萎蔫或枯萎状,轻病株虽可开花结荚,但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发病重的茎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呈细腰状,病部皮层腐烂,开花后大量枯死,颗粒无收,致全田一片枯黄(图4),是豌豆栽培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
②病原 Fusarium solani(Mattius) f. sp. pisi(Jones) Snyder et Hensen,豌豆腐皮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③发病规律 病原为土壤栖居菌,可由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传播蔓延,由根部侵入。连作、干旱后降雨过多排水不畅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7 豌豆黄顶病
①为害部位及症状 豌豆植株染病后,植株矮缩,新抽出的顶叶黄化、变小,质脆,叶腋抽出多个不定芽,呈丛枝现象。早期感病不结荚,重者植株枯死。
②病原 Pea yellow-top virus,简称PTV,豌豆黄顶病毒。
③发病规律 病毒在活体寄主上越冬,借豆蚜传染。蚜虫在病株上吸食最短3 h,通过口针把病毒传给健株,病毒在蚜虫体内的潜育时间(含蚜虫吸毒时间)最少8~12 h,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取食时间最少达15 min才可传毒,自此可传毒5~9天,病毒在豌豆植株内潜育期为5~20天。病毒不经卵传毒,子代不传毒。潜育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气温高,潜育期短,气温低,潜育期长。在毒源存在的条件下,利于蚜虫繁殖活动的季节或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3 豌豆主要虫害发生为害及规律
3.1 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同翅目蚜科)
①形态特征 主要为害豌豆、豇豆、蚕豆等豆科作物,蚜虫体小,分有翅蚜和无翅蚜2种类型,体色有绿色或黑色,刺吸式口器,腹部末端有尾片和一对腹管。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一年四季均发生为害,高温干旱条件下繁殖快,以春季为害较重。群集寄主嫩叶背、嫩茎、嫩尖及花球部刺吸汁液,被吸食部位形成褪色斑点,造成叶片卷缩、变形,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蚜虫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常造成豌豆病毒病的发生。
3.2 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双翅目潜蝇科,别名斑潜蝇)
①形态特征 1994年随花卉进入云南昆明,是危险性特大的检疫对象,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豌豆、蚕豆、西芹、生菜、菠菜、油菜、马铃薯、菊花、香石竹等多种作物,形态特征与美洲斑潜蝇相似,成虫灰黑色,体型较小,幼虫体白色,后气门突具6~9个气孔,体段白色透明。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一年四季均为害,世代重叠,每年发生11~12代,每年3~4月和10~11月是为害高峰,发生为害适温22℃左右。主要以幼虫为害。成虫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叶中,取食后叶片上形成许多白色的小斑点。卵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嗜食中肋、中脉,食叶成透明空斑,沿叶脉形成潜道(图5),还取食叶片下层的海绵组织,潜道(隧道)不完整,两侧有排列不整齐的黑色粪便,多个潜道连接形成大片褐腐区,常造成幼苗或植株枯死,为害破坏性极大。endprint
3.3 蓟马(Thrips,属缨翅目蓟马科)
①形态特征 为害豌豆的蓟马种类主要有西花蓟马(主要为害种,体色淡黄色至褐色)、花蓟马、烟蓟马、黄蓟马、端大蓟马、横纹蓟马等,成虫体小狭长,体长1.0~1.8 mm,属小型昆虫,具有隐蔽性。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成虫在叶、花和果实的薄皮组织中产卵,成虫、若虫群集在豌豆嫩梢、嫩叶、花和果实上为害,以锉吸式口器穿刺、锉伤这些组织,吸食汁液,被害处有齿痕或白色斑点,严重影响豌豆产品品质。幼嫩心叶受害后,叶片变细长,皱缩不开,形成“兔耳状”。受害轻的影响生长、开花和受精,重的植株生长停滞,矮小黄弱。花受害后,花朵不孕或不结实。
3.4 夜蛾科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及烟青虫
①形态特征 主要为害豌豆、豇豆、蚕豆、辣椒、番茄、玉米、烟草等多种作物,主要以幼虫为害。几种虫害常混合发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图6)、银纹夜蛾及烟青虫老熟幼虫体长分别为22、38~50、30、30~40 mm。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幼虫食叶为主,并咬食嫩茎、叶柄、花蕾及豆荚,大发生时常把叶片和嫩茎吃光,造成严重损失。高温高湿及干旱季节极易发生,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幼虫有假死性,老龄幼虫有成群迁移、转移为害的习性。
3.5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黑土蚕)
①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37~47 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具2条深褐色纵带。
②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 幼虫为害,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造成植株死亡,缺苗断垄,并毁种。一年四季均可为害。成虫对黑光灯和糖醋液趋性较强,产卵于矮小杂草上。幼虫3龄前为害不大,3龄后白天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驚缩成环形,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以及土质疏松、砂性土壤、黏土壤的地块适于小地老虎发生。
4 豌豆的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
①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实行非豆科作物轮作,破坏病菌侵染优势,避免连作;播种无病种子,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用种子质量
0.2%~0.3%的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或者用种子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增强植株间通透性,并及时除田间杂草;科学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后用药(特别是土传病害立枯病、根腐病,应及时灌根);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枯枝病叶进行焚烧深埋处理。
②药剂防治 目前,在防治豌豆病虫害过程中,化学农药仍是重要的防治手段,因此提倡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保障豌豆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根据防治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农药种类和剂型。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适时科学、合理使用,既能控制病虫为害,又能减少环境污染,选用高效、对路的农药以及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关键。
a.豌豆白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200~
1 4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2 500~3 000倍液、75%十三吗啉乳油6 000~8 0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乳油4 000~6 000倍液、25%烯唑醇乳油1 500倍液或50%翠贝(醚菌酯)干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交替防治,喷雾7~10天1次,防治2~3次。
b.豌豆褐斑病和褐纹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世高(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3 000倍液、40%福星乳油4 000倍液、40%信生(腈菌唑)乳油6 000倍液交替喷雾,7~10天一次,防治2~3次。
c.豌豆立枯病和根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噁霉灵水剂1 000倍液或25.9%抗枯灵水剂500~600倍液灌根,防治1~2次。
d.豌豆锈病。用30%特富灵(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 200~1 400倍液、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43%好力克(戊唑醇)悬浮剂5 000~
6 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1 400~1 6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4 000~6 000倍液交替喷雾,7~10天一次,防治2~3次。
e.豌豆黄顶病。预防为主,防好蚜虫。发病初期交替喷洒叶面肥1.8%爱多收(主要成分为邻硝基苯酚钠、对硝基苯酚钠和5-硝基邻甲氧基苯酚钠)可湿性粉剂6 000倍液+2%施特灵(氨基寡糖素)水剂1 000~1 500倍液、1%宁南霉素水剂400~600倍液、20%病毒速杀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等抗病毒药剂,隔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4.2 虫害
①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虫品种;合理布局,实行轮作,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冬季翻挖、晒地,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受害叶片,减少虫源,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作物残体集中焚烧深埋;发现中心虫株(蚜虫),及时拔除;夜蛾科的害虫可人工捕杀幼虫。
②物理防治 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夜蛾类和小地老虎成虫;针对南美斑潜蝇成虫趋黄性,采用黄卡灭蝇纸诱杀成虫,一般设置15个点/667 m2,每点一卡,7~10天更换一次;科学合理保护斑潜蝇天敌姬小蜂、潜蝇茧蜂、反颚茧蜂,这3种寄生蜂对斑潜蝇寄生率较高,可抑制卵及幼虫孵化为害;对作物苗期发生蓟马的田块,用黄或蓝的粘虫纸诱虫,每667 m2用30~50张,粘虫纸与植株生长点等高为宜;合理保护蓟马天敌小花蝽。
③药剂防治 a.豆蚜。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0%莫比朗(啶虫脒)可溶性粉剂2 000倍液或1.2%苦参碱·烟碱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使用。endprint
b.南美斑潜蝇。科学用药,一般在受害作物叶片有幼虫3~5头时,虫道很小时(即幼虫2龄前)用药,防治效果较佳,用98%杀螟丹原粉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500~3 000倍液、50%灭蝇胺可溶性粉剂5 0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重防
苗期。
c.蓟马。关键掌握防治时期,一般发生初期用0.3%印楝素乳油400~600倍液、0.1%苦參碱悬浮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前作重发生地使用辛硫磷、敌敌畏处理土壤并覆膜2天;还可用2.5%多杀霉素悬浮剂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氟虫腈乳油1 000~1 5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200倍液、40%乐果乳油1 200倍液等交替喷雾防治,成苗期至初花期为最佳施药时期;也可用25%杀虫双水剂500 mL配制20 kg毒土,在苗期和初花期撒于根际周围土表防治落地若虫。
d.夜蛾科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银纹夜蛾及烟草虫:科学用药掌握在幼虫3龄前,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 000~3 000倍液、5%啶虫隆乳油800~
1 600倍液、5%氟虫脲乳油1 600~2 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900~1 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 500~5 000倍液、5%虱螨脲乳油1 100~1 500倍液交替使用。新药剂与常规药剂适当轮用,抓住幼虫低龄期用药。幼虫进入3龄后或虫口密度高时,应使用除尽或改进型的菊酯类药剂。防治时间选在傍晚,效果好,每10天一次。
e.小地老虎。毒饵诱杀幼虫,一般使用麦麸等炒香饵料4~5 kg/667 m2+90%敌百虫30倍液150 mL+适量水拌匀,于傍晚撒于田间地面上。针对小地老虎1~3龄的为害习性,用90%敌百虫原粉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发生初期喷湿作物根基部周围土表,傍晚施药更佳。
最后要注意: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病虫的抗药性,可取得较好效果。不同类型农药应交替使用,一季作物中同一类药剂药剂使用不得超过3次。应使用安全、高效、低毒的农药和生物农药,杜绝豌豆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参与文献
[1] 吕佩珂.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续集.2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2] 侯明生,黄俊斌.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
[3] 华南农学院主编.农业昆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 高希武,郭艳春,王恒亮,等.新编实用农药手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