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造的所有精彩皆源于对学生的深爱
2018-03-08李如密
【摘 要】学校的课堂就是教师教学艺术创造的舞台,苏派名师们在这个舞台上创造了大量堪称经典的教学艺术案例:如精神“饱满”的表演——示范的艺术、欣慰学生的独立发现——激励的艺术、渗透并激发学生的情感——融情的艺术、生活情境的拓展与转化——创境的艺术、会心一笑的善意——幽默的艺术、巧妙的角色对话——游戏的艺术、统筹优化的教学决策——设计的艺术、巧妙设置激思的疑点——开智的艺术等。苏派名师教学艺术给我们的启示是:课堂创造的所有精彩皆源于对学生的深爱。
【关键词】苏派名师;教学艺术;课堂创造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2-0066-05
【作者简介】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近年来,“蘇派教育”业已得到各方关注,相关研究也开始走向自觉。那么,今后怎样才能更好地深化苏派教育的认识、促进苏派教育的实践呢?我觉得应该进一步开掘其思想宝矿,扩散其艺术魅力,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来思考和追求,从而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水平。对于一线教师,直接说苏派教育多少有点笼统和陌生感,但若是说苏派教学就具体和亲切多了;直接说苏派教学理念目前尚难达成共识,但若是说苏派教学名师就不会引发太多异议;若是再说到他们的课堂教学及其艺术,那就足以称得上有目共睹、令人赞叹了。苏派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创造了丰富的案例成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提炼升华。
一、精神“饱满”的表演——示范的艺术
教学其实远不止讲课那样简单,它是教师集自身德才学识进行的综合艺术表演。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内涵丰富、魅力照人的艺术品。知名特级教师斯霞,因为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精湛,被誉为“讲台上的梅兰芳”。有一次她在给一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时,学生们对“饱满”一词理解不深,经老师多次启发后,学生们不是回答“麦子长得饱满”,就是说“豆子长得饱满”。她为了让学生全面弄清这个词的意思,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略一挺,头微微一扬,两眼炯炯发光。然后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现在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也很饱满。”她又说:“那让我看看你们的精神怎么样!”学生们也一个个挺起小胸脯,坐得端端正正。
在此次课堂教学中,斯霞老师敏锐而准确地感受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对“饱满”一词理解不深,在多次启发均未产生理想的效果后,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依靠自己形象细腻的表演,使学生转换了学习和思考的路向,豁然开悟,不仅理解了“饱满”一词的含义,还懂得了它的引申义,更通过这种即兴表演,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热情,当然也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示范,并且即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也像老师一样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了。斯霞老师成功地将教学引入了艺术的境界,这显示了斯霞老师综合的教学素养和深厚的教学艺术功力。斯霞老师的表演与示范,始终是以学生为关照,而不是教师个人意义上的挥霍才华和肆意炫技。
二、欣慰学生的独立发现——激励的艺术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见解是需要保护和激励的。有一次,斯霞老师给学生讲雷锋的故事时遗憾地说:“可惜雷锋死得太早了……”当即有个小朋友举起了手:“老师,您讲错了。”斯霞顿觉纳闷:没有讲错呀?她有些不解地反问学生:“雷锋没死吗?”“雷锋是死了,但是您不应该用‘死这个词,雷锋是为革命牺牲的,您应该用‘牺牲这个词。”学生讲得有理有据。斯霞非常高兴地表扬了这个学生:“你讲得非常好。听得很认真,能区别‘死和‘牺牲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了不起!”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小朋友们听讲更认真,更喜欢动脑思考,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这一案例中,小学生直言“老师,您讲错了”,表现出极为可贵的勇气。许多教师遇到此类情况,常常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往往就会文过饰非或强词夺理,那样对学生发问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打击和伤害。但是斯霞老师并没有简单处理,而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产生疑问的原因,通过学生的回答看到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于是“非常高兴”,及时给予表扬。“你讲得非常好”一句话总体上肯定了学生,接下来“听得很认真,能区别‘死和‘牺牲两个词语的不同意义”,具体说明了学生值得肯定之处,“了不起”是再一次的强化激励。这既是对这一个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让全体学生都受到了教育,所以结果是“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都表现得更愿意学习了。在教学中,学生的点滴进步都需要教师给予肯定,哪怕是与己不同的意见也能容纳,这才是教育家的胸怀!
三、渗透并激发学生的情感——融情的艺术
教学艺术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美的创造。儿童的心是美的,情是美的,教师要感受得到,要激发得起,才能分享得好。知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阅读课《萤火虫》的教学一开始,就进入课文美的情境中,用饱含感情的导语,激发儿童动情。范读时,李老师用轻柔的语音、和缓的节奏、优美深情的语调,一下子就把儿童带入美的情境。不仅如此,李老师还把对萤火虫爱的感情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儿童的感情体验,激发儿童的审美情绪。学生的情感一旦激发起来,便在整个课堂渗透与弥漫。李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读读课文、猜猜词义、琢磨句子、体会其中的感情,和老师一起画出相应的花草世界、月夜星空,一起诵唱萤火虫童谣,成功地进入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教学意境,为其中的情感和美深深打动。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其核心是激发儿童的情感。要使儿童动情,教师得首先动情。教师的感情就像火种,能点燃儿童感情的火花。情感的传导是快速的,具有感染性强的特点。李老师上课时,总是把自己放到创设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情和课文的情融为一体,并把这种情传导给儿童,激起他们心灵上强烈的共鸣。这种情感的通道有些奥妙,但并不神秘。教师要细细地体会,巧妙地把握,形成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情与理的结合,永远都是教学艺术追求的目标。李老师经常说,自己就是儿童,永远和学生心相通、情相依。教学中教师动动感情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真正懂学生感情却不那么容易,而像李吉林老师那样将融情升华到教学艺术境界的,即可称之为艺术家了。endprint
四、生活情景的拓展与转化——创境的艺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将课堂情境拓展至生活情境即是其一。但生活情境常被教师所忽略,以为它无关教学。但是,李吉林老师看到了生活情境的教学价值,便有意识地将之改造、转化为教学情境。如校园里的花开了,学生每日从花园走过,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美的。李老师便有心地请老园丁向学生们介绍校园里花儿的名称和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花的色彩和形态。这一引,学生们像蝴蝶和蜜蜂似地飞到花园去了。学生看到校园里的花,色彩各异,姿态万千,禁不住把脸儿贴着花儿,心里美滋滋的。学生吴洲双手捧着花儿闻了又闻,谁知沾了一鼻子花粉,他竟舍不得擦掉,翘着鼻子跑来告诉老师:“李老师,你看,我都变成了小蜜蜂啦!”学生沉浸在鲜花盛开的美的情境中,深深地感受到校园里花儿的美。他们胸中装了不少的美词、美句、美的形象。学生已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作文课上,稍经指导,则水到渠成。他们谁也没有愁眉苦臉,个个显出乐陶陶的神情。
所谓“功夫在诗外”,这个道理还是非常深刻的,李吉林老师就深谙此理。生活情境如何善加利用,使之转化为教学情境呢?李老师是用四步完成的:第一步,请老园丁向学生介绍校园里花儿的名称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花的色彩和形态,这是感知美;第二步,学生进入情境,体验并分享美;第三步,联系所学美词、美句、美的形象,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第四步,作文课上指导,实现美的创造。可见,学生作文课上没有思路、找不到感觉,皆是因为缺少了生活情境的“活水源头”,一旦源头打开,作文课根本就不成问题。所以学生才没有了“愁眉苦脸”,换成了“乐陶陶”的神情。这就是教学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啊!
五、会心一笑的善意——幽默的艺术
教学要有趣味,课堂要有笑声。知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在教学上,我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观之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确实是饶有趣味的,而且常常笑声不断。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就即兴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笑声又起。
在教学中,出于善意的幽默才更具教育的价值,因为这样的幽默,可让学生与教师在会心一笑中得到放松和愉悦。于老师曾在《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一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于老师与学生所开的善意玩笑,既体现了他的语言幽默,又体现了他的体态幽默,并且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全班学生都领会到了其中的情趣,禁不住哈哈大笑。关键是影响了当事学生,因为他“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不失时机认真地表扬他:“你读懂了。”其他学生再会其心,竟“笑声又起”。这种幽默便是高级的、富有教育价值的。教师以善意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以善意回报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中便会多一些美好。
六、巧妙的角色对话——游戏的艺术
课堂教学不能平铺直叙、平淡寡味,那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最好能够变换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将课堂学习进行到底。特级教师于永正便是这方面的高手。他有次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为了避免学生的疲劳,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于老师和学生玩起了角色扮演游戏。
师(奶奶):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一教学案例中,于永正老师童心大发,与学生做起了颇有“孩子气”的游戏。在与学生进行妈妈与女儿、哥哥与弟弟、奶奶与孙女的角色对话中,于老师的角色语言很准确,并且很有趣,看上去形式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严肃,而实质上是高超的游戏化教学艺术。尤其是其中的几次故意错误,像扮演哥哥时故意将白居易错成李白,假装忘记诗的最后一句,像扮演奶奶时假装不懂“离离原上草”的意思,故意将“一岁一枯荣”错成“一岁一窟窿”,都是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和灵活变通的教学机智,属于教学中的“神来之笔”。同时,于老师每一次对学生所作课堂评价语也都非常巧妙,如扮演妈妈时表扬学生说:“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扮演哥哥时表扬学生说:“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扮演奶奶时表扬学生说:“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令人倍感亲切,如沐春风。字字句句,浸润入心。谁说教师教学一定满脸严肃才是为人师表?“亲其师而信其道”才一语道出教学艺术的真谛啊!
七、统筹优化的教学决策——设计的艺术
教师对教学是艺术这一观念理解的深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知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经谈到对教学艺术的深刻认识与自觉地追求,他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它是一种美的享受,它促成我对人生的不懈追求。从此我走上了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道路。”他一贯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系统思考,并勇于付诸实践。如他曾自觉探索如何朗读后留空白、设问后留空白、板书中留空白、作业中留空白。研究教学设计艺术,强调教学设计应有主线贯穿始终,讲究教学结构的张弛有度,训练密度的疏密有间,追求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意境。研究教学高潮的艺术,讲究逐层递进、讲究众星拱月、讲究跌宕起伏。研究教学细节的艺术,追求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的优美动人和出人意料,等等。endprint
正是出于对教学艺术的精辟见解和不懈追求,孙双金老师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都精心设计,就像去认真创作一篇诗文,有了多少次的推敲琢磨,才能做到课堂上的挥洒自如。有了在教学设计上下的如此扎实的功夫,才在课堂教学中有了那份自信和洒脱,最终成就了他引人瞩目的情智教学艺术。知名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曾这样评价:“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拨人情弦,独辟蹊径,这就是孙双金。”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主编朱家珑则如是描述他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
八、巧妙设置激思的疑点——开智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生成意义,往往非常考验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巧。特级教师孙双金一贯主张“要做学生和文本的知心朋友”,这就是他为什么特别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疑情,从而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的原因。如孙老师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引领着学生自己走入人物的感情世界中,在学生没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之后,老师便启发:“从‘将欲行和‘忽闻这几个字当中,你是否会产生什么疑惑呢?”立刻有学生得到启发:“哦,既然是这么好的好朋友,而且当初李白还是汪伦‘骗过来的,为什么李白离开时,都要上船了,汪伦才赶过来相送呢?”更多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精彩发言接连不断。学生甲发言了,见解出乎意料:“汪伦肯定是先把李白送到了家门外然后回家了;可是在家想想又实在不舍得好朋友离去,便又急急赶到码头踏歌相送。”孙老师一听,对这位学生大加叹赏,说这是“吴家”(学生姓吴)独特的推测,这不正表明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深厚吗?送君一程又一程啊!学生乙说:“李白知道汪伦家不太富裕,如果直接告辞,汪伦大概会想着送东西给李白带回家。李白怕再拖累朋友,所以只在汪伦家写了张纸条就离开了,而汪伦一看见纸条,就急忙赶来相送。”学生丙的答案更绝妙,“李白当初是被‘骗来的,可见汪伦的聪明和对李白的深情;自然,李白要离开了,汪伦也不落俗套,要给李白一个惊喜:先说有事很忙,只送李白到家门外;然后,组织了一帮能歌的朋友,好像组织了一个军乐队一样,到河边来‘踏歌相送。”每次学生说出了合情合理的推测,无一例外地,孙老师都会恰如其分地给予表扬,再对“朋友的深厚情谊”由衷地赞叹一番。学生们显然都被感动了,起初读得很没有味道的诗,到后来,在教师没有做多少“朗读指导”的情况下,渐渐就读出感情来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孙老师激思的“疑点”选择得非常恰当,正符合所谓“于无疑处生疑”的古训。由于判断准确,所以“疑点”一经抛出,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想象力的迸发。课堂教学因此取得“一举三得”的效果:一是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智慧,讓他们围绕“疑点”展开推理和想象,发展了相应的思维能力;二是有效地帮助学生真切体会人物的丰富感情,活跃了学生的情感活动,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三是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巧说。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语文学习中的情智结合,其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教学中激思疑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要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才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洞察学生需要的老师,才能像孙双金老师这样成功设疑激思,展示微妙而强大的教学影响力。
综上所述,苏派名师们的教学艺术创造闪亮了他们的课堂,并且昭示我们:课堂创造的所有精彩皆源于对学生的深爱。他们用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当然是需要丰富的、高超的、精湛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如果缺少了教师对学生深厚的无私的热爱,教学艺术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加强对苏派名师教学艺术的研究,必将有益于苏派教学在更多的学校课堂里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系苏派教育研究中心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