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的文化价值探析
2018-03-08滕瀚
【内容提要】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作为我军主题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本文引入媒介记忆这一理论对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的文化价值进行探析,指出纪念性报道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而且重塑我们的现实,甚至指引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在完成军人身份认同、形塑军人核心价值、引導人们实现强军伟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军事题材 纪念性报道 媒介记忆 文化价值身份认同
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从业务层面来讲,是媒体围绕涉军的某一重大节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组织的大规模、多体裁、连续性报道。①近年来,媒体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重要主题,进行了大篇幅、高密度的集中纪念报道,在实践层面,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已成为中国新闻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一、纪念性报道中媒介记忆的作用机制
媒介记忆是指媒介保留某些信息的能力和属性,人类通过媒介可以将过去的事件和信息一如既往地在现实中再现和还原,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媒介记忆具有实体性、集体性、事实性和选择性四个基本特点②。透过媒介记忆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符合媒介记忆的基本定义,以本文分析的样本为例,就是媒体对9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诞生这一历史事件以及与之相关事件和人物的报道。这种报道,是保证军队这一特殊的武装集体记忆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方式,它主要通过构建历史、构建现实与构建未来三种方式发挥作用。
(一)构建历史:再现建军90年峥嵘岁月
历史并非一张白纸,“过去总是一个持续与变迁、连续与更新的复合体。”③对于我军建军90周年的报道必然建立在对过去的回顾基础上。
纪念的本义是指用事物或行为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纪念性报道就是以纪念某一特殊日子为由头,对历史事件或重要任务进行追溯式和史料式的报道④。因此,在此类报道中,媒体通过文字、图像等多种符号化的介质对多少不一的历史片断进行选择和编排,构成过往的叙事与图像,进而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与记忆。⑤以此来填补事件发生与相关仪式之间的空白⑥。
在此次建军90周年特刊报道中,共计90个专版中有40个专版是对我军历史的回顾,从大革命时期我军初建的星火燎原,到反围剿阶段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万里长征,再到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流砥柱,以及后面解放战争赢来开天辟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些专版勾勒了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奋斗历程。为了让宏大的叙事具象化,专版还在每个分主题下设置了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杨靖宇的头颅与胃》、解放战争时期的《杨子荣的英雄虎胆是什么颜色》,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支叫雷锋的部队,永远都在》等。对于我军成长的关键历史事件,比如南昌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反围剿胜利等都有篇幅进行着墨。
这种以时间为基本线索,以我军90年成长历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关键节点的叙述,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观念,而这种认知经过不断强化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转变为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⑦
(二)构建现实:勾连当下改革强军新征程
纪念性新闻报道对激活历史记忆是有选择的,即使是报道相同的历史纪念活动,媒体也会重新编制符码,从时代要求出发,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以当代人的视角来书写历史记忆,并在当下的大环境中赋予一定意义,强化受众记忆中已有的共识,并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纪念性报道构建现实的作用。建军90周年报道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回望,不断强化与构筑当下改革强军道路上所颂扬的思想。比如反映“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的特刊稿件《荣光捧给祖国忠诚洒满星空》,通过记者深入的采访,工程师芦振华与祖父芦克才、父亲芦玉川3代航天人接续传承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引出一代代航天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此外,依据集体记忆理论的理解,人们头脑中的“过去”并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一种当下社会性的建构。所以,任何历史题材的文本都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客观史实”的载体,它们是在人们各种主观情感、社会权力关系以及偏见的社会记忆中的产物⑧。当若干年前我军艰辛的奋斗历程与当前个人的情感、实践、经历相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情感相交汇,这时历史就不单单是历史,还在重塑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例如专版文章《百万裁军打造新型精兵劲旅》,通过83集团军历史上经历的1985年百万大裁军的历史叙述,由个体人物孙礼连长的个人经历入手,表达了“只要军装一刻在身,就要恪尽职守站好最后一班岗。”的主题,最后联系到当下的军队改革,提出“我不知道明天干什么,但我知道今天怎么干。”的响亮口号。当前军改遇到的困惑、未知和过去军改干部所具有的情感极为类似,若干年前的榜样做法同样可以成为激励当下改革中军人的明灯,这种报道方式使历史成功的“照进”现实,改革强军的思想跃然纸上。
(三)构建未来:奋斗历程昭示光荣未来
纪念性报道作为一种叙事,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对过往历史事件的描述,在媒体对新闻事实特别是过去的历史事件进行编码时,是语言和思维的织体,而纪念性报道的受众们,也就是对报道的解码者,实际上是在与新闻叙述者进行对话。因此,在新闻编发之时,叙述者会考虑如何将年代久远的史实进行还原,让受众感到不再陌生,甚至感同身受,这就需要一定的参照。所谓的参照,是指媒体需要对所报道的事件进行归纳和判断,将其为某种特定的事件类型或概念,而这些类型与概念是受众记忆库中已经存在的,当这些事件记忆被激活时,受众会被带入原有记忆的语境之中,认为当下事件不过是以往类似事件的重演,从而使受众对新旧事件的记忆产生联系,并对新近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产生一定预期,这就是纪念性报道构建未来的机理。endprint
军报推出的《波澜壮阔90年!启示录》专栏,回望建军90年风雨历程,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深刻启示,受众通过这种规律性的历史事件,转而会向现实以及未来思考,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90年来的奋斗历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逐步前进,越来越强。在专刊《从这里挺进未来战场》一期中,文章《对,我们在等那一声号令》,通过东海舰队航空兵某部荣誉室里的4个图版,其中有三块是毛主席的3次“点将”,从这3次点将开始回忆,最后强调“我们时刻准备着!”这就将历史和未来自然勾连起来,将历史上对于这支部队的3次点将和圆满的完成任务与时刻准备上未来的战场相连接,昭示着未来同样能够圆满完成任务的含义。此外,回望特刊中《光荣时刻》《再续荣光》等栏目,也是将历史与未来发展方向相勾连的代表作。
二、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的文化价值分析
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的文化价值分析,主要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这一特殊的媒介记忆形式进行研究,借助身份认同、媒介记忆和文化记忆等理论,我们发现,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在帮助军人完成身份认同、形塑军人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强军文化指导人们实现强军伟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作为媒介记忆所具备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种报道形式成为我军军事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
(一)媒介记忆完成军人身份认同
“认同”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 指的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过程。现代军队既是一个“暴力-制度”的共同体,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需要凭借集体经验、历史记忆和共享的文化符号来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在军队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的形塑中,媒介记忆是凝聚性的文化结构,对内促进认同和融合,对外实现“区隔”与“划界”的重要方式。⑨
然而,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祛魅、断裂、窄化、公共舆论主导、常人社会消费和部落化”等,给军人自我身份的认同造成了外在媒介环境的困扰。同时,在当下军队改革的大潮中,引发了军人对于改革之后自我身份定位、职业认知的重新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在改革面前成为摆在每个军人面前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时,作为集体记忆载体的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便承担了形塑军人身份认同的功能。
在建军90周年的报道中,我们透过媒介记忆看到了对我军90年历史的庄重刻写以及90周年大阅兵的神圣操演,这成为构建当代军人集體记忆的重要方式。军事题材纪念性报道作为一种媒介记忆,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下,对于自身历史总会有不同的阐释方式,通过有选择性的强化某些认同符号,从而主观的构建起一套与现实相符合的“历史”,达到先行条件下最合适的资源整合。就这次90周年特刊而言,在主题表达中有这样一个核心的角色定位:我们这支军队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它是传统旧式军队的涅槃,既有对传统军队的扬弃,也有对他国军队的吸纳。在我军不同寻常的90年历史中,军队经历了从“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军人经历了“革命者——解放者——建设者——职业军人”的角色演变,⑩不变的是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种纪念性报道中对军人的角色定位解决了当前个体军人“我是谁?”的身份认同危机。
(二)主流话语形塑军人核心价值
记忆是社会中不同人群争夺的对象,也是他们之间权力关系的指标。11作为主流话语的军报媒介记忆在帮助军人完成身份认同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掌握并控制了军人的记忆资源,其中的军人个体实际上被置于主流话语构建的社会文化中,军人所具有的认知和理性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即受到媒介记忆的影响。
就价值观而言,只有通过宣传等手段不断强化,才有可能烙于人的心灵深处,在舆论规章约束中养成共同的行为习惯,激发和强化情感。1290周年特刊在建军90周年这个特殊的纪念日来临之际,通过90个版面高频度、多维度、出深度的投放,用主流话语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舆论造势,书写出军人的核心价值。
一方面,军人会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投射到我军90年的成长历程中,把自己的奋斗史同我军的奋斗史相勾连,军人个体总会企图寻找“合理地”“相关联的”“相似的”阐释。使自己的记忆与军队当下的集体记忆契合。这时,我军艰苦的奋斗史通过转移完成了某种结构化过程,从而建立了一种无意识结构,事件本身的事件性和时间性都消失了,它铭刻在军人身体上,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军人把这种奋斗和锤炼视为自己核心价值的一个部分。这里面的逻辑是由个人的感受上升到集体的感受进而进入到整个军队的感受中去。原本,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奋斗过程是以事件的形式被记忆和书写的,但在纪念性报道这样宏大的主题中,类似的共同经历使得个体化的事件在奋斗成长的氛围中变为一种集体可感的体验,这个时候个人的成长奋斗不仅在个人层面有了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更升华为整个集体、军队乃至国家层面的奋斗历程。这时,个人和集体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军人的核心价值得以凸显。
(三)强军文化引导人们实现强军伟愿
纪念性报道媒介记忆机制的发挥不仅能够构建历史和现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愿景进行着构建,在建军90周年特刊的报道中,无论是对90年峥嵘岁月的历史回顾,还是朱日和阅兵的现实叙述,还是全军上下齐心强军的未来展望,都透露出强烈的强军文化氛围,这是在以往建军特刊报道中所不具备的特点。可以说,强军文化记忆成为本次报道媒介记忆的最为明显的特征。
那么,这种强军文化所具备的价值是什么呢?按照阿斯曼(Jan Assmann)关于文化记忆理论,每一个文化体系中均存在一种“凝聚性结构”,这种凝聚性结构可以把人和身边的人连接到一起,其方式便是让他们构造一个“象征意义体系”,这个体系被阿斯曼形容为“一个共同的经验、期待和行为空间”13。在这里,文化记忆是超越个人的,其延续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大众媒介记忆作为载体的传播。endprint
“强军文化”作为一种“凝聚性结构”,是整个军队这个武装团体的共识,它与政治制度的安排有很大关系,与价值理念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媒介记忆营造形成,它所营造的“象征意义体系”非常明确,这便是激励人们共同实现强军伟愿。
强军文化的凝聚作用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种是把人和身边的人联系到一起,形成象征意义体系,“共同经验、期待和行为空间”构成了这个集体的共同规范(规范性)。比如建军节当天的特刊中,《军魂永驻强军路》一文,就列举了“大功三连”“红九连”“刘老庄连”等英模集体以及张楠、申亮亮、李磊、杨树朋、刘景泰、张超、余旭等英模人物,这些英模集体和人物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这些英模集体和英雄人物的介绍,英模们与“我”共同构筑了一种“象征意义体系”——现实强军目标。
强军文化发挥凝聚作用的第二种方式是把昨天和今天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文化记忆将当下的事件与过去的记忆组合重构。如“变革重塑”特刊制作过程中,通过将视角对准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百万大裁军”的代表性部队,讲述革命前辈在战争年代、在改革大潮中不惧牺牲、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用历史上的改革强军激励正在强军道路上的人们。
注释:
①张磊峰.新旧转换:增强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吸引力[J].军事记者,2017(09):第21页.
②邵鹏. 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15-16.
③⑧刘国强. 当代传媒形塑集体记忆的方式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2009,(02):第71-72页.
④杨琴著.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 史态类新闻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⑤邵鹏. 新闻报道:诉说过去反映当下昭示未来的媒介记忆[J]. 当代传播, 2016(03): 第97页.
⑥何扬鸣著.《东南日报》南京大屠杀报道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⑦邵鹏. 新闻报道:诉说过去反映当下昭示未来的媒介记忆[J]. 当代传播. 2016(03): 第97页.
⑨胡百精. 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 中國高校社会科学,2014,(03):第98页.
⑩董强、卢继元. 当前我军军事文化认同的困惑与澄明[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5(1): 第117页.
1112杨琴. 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史态类新闻研究[D]. 四川大学, 2007.第176、180页
13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2.
作者简介:滕瀚,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