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直播的“在场感”: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新景观

2018-03-08陈曦

新闻论坛 2018年1期

【内容提要】移动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媒体用户“进入”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现场提供了可能,形成了更深层的“在场感”。本文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新闻内容生产的实时性、信息来源的多元性、受众体验的真实感、交流互动的参与感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移动流媒体时代新闻直播为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带来的新景观。

【关键词】流媒体技术 移动新闻直播 突发事件报道

如今,移动流媒体技术飞速发展,随着“随走、随看、随播”的3.0移动网络视频直播时代的到来,全民直播渐成热潮。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各類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基于移动流媒体技术的高互动性视频传播形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直播概念。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亿2500万,占网民总体的45.8%①。2016年,国内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平台数量将近200家,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②。

而如今,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其不可预见的紧张感和胁迫性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传统媒体的图文报道模式在时效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使得现场信息的真实还原和迅速传达受到一定阻挠。面对传统媒体发展日渐式微的境况,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直播与新闻报道进行“嫁接”,产生全新的移动新闻直播形式,新闻时间获取与报道无缝衔接,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其天然优势:内容报道的即时性、信息来源的广泛性、新闻体验的真实感、交流互动的参与感为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一、“正在进行”:新闻内容生产的“在场”

突发灾难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抗拒性,传统报道中滞后的文字、图片等报道形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公众对新闻资讯知晓时效性的需求;传统视频直播虽然可以做到“及时传播”,但面对突发事件中不可预料频发状况仍显得力不从心。移动视频直播的出现,其“正在进行”的实时报道优势,缩短了媒体“收到讯息”再“视频报道”的距离,让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找到新的突破口。

2016年7月,长江流域水患来袭,腾讯新闻派出“追洪小组”拍客团奔赴抗洪前线,将降雨积水实况、居民转移安置、官兵抢险抗洪等情况通过多维度镜头进行第一时间报道,极具亲历感和感召力。除了腾讯这类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也依托新媒体技术进行重大突发灾难事件的移动直播,比如一线记者借助4G网络,用手机开展多条连线直播:既包含抢险救援新闻发布会的室内直播,又涵盖有长江大桥渍水态势、三河古镇驻堤现场航拍等前线实况③,实时、持续、多样的直播报道方式,有利于受众了解最新的灾情和救灾进展实况。

重大突发灾难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除了突破时空局限,实现第一时间跨地域实时直播的特点外,还会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剪辑录播造成的不合理删减处理等情况的发生。在备受关注的泥石流、暴雨、火灾、地震等突发灾难事件面前,社会公众的情绪、态度极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倘若无法及时获取真实信息,便会引起谣言的传播,造成社会恐慌不安的局面,甚至形成非理性的舆论现象。移动新闻直播第一时间在网络空间传递信息、分享现场状况,这种公开透明的报道形式让不在现场的公众及时知晓灾情,可最大程度降低谣言产生的几率,有助于公众对网络舆论形成理性判断,起到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

例如,2016年7月20日暴雨突袭北京,移动视频直播作为辟谣的主力军成为全新“谎言净化器”。《新京报》记者开展移动视频直播,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对北京各路段的积水汛情、救灾信息进行实时传递,并且在直播下方呈现实时更新的降雨走势,让网络传播的诸多谎言和谣言不攻自破,大大提升了突发事件报道的真实性。信息的“真实性”是突发新闻事件报道最关键的特征,而移动直播形式信息损耗小,让公众产生“在场”的直观感受,满足他们对实时传播信息知晓的好奇和渴望。

二、“多元广泛”:新闻内容来源的“在场”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优势使得这个“伴随”媒体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接收终端,而依托流媒体技术的网络直播实现了“零门槛”的新闻报道,人人只要拥有一部可以联网的手机,就能够通过移动直播分享突发事件现场实况,这使得新闻直播报道的第一手信息由专业新闻媒体和用户自主上传两部分构成。尤其面对突发灾害新闻事件,一方面需要专业的新闻媒体记者进行现场直播,让受众了解第一现场的实时状况;另一方面,手机前的普通公民也成为新闻信息的来源,以目击者的身份定位具体地理位置,并发布实时讯息,弥合新闻媒体因错过最佳报道时间而忽略的碎片化信息,成为提供新闻内容的重要渠道,提升了新闻报道效率,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表述方式,还原了真实的突发事件现场,体现了突发新闻报道的时新性和完整性。

2016年7月20日的北京暴雨,除了新闻媒体对汛情的报道之外,移动视频直播窗口让微博等平台的网友分享个人具体方位和暴雨信息,加上城市交通监控、行车记录仪等设备的拍摄视频,各个信源的汇总让受众更加迅速地了解事件的完整信息,“实时移动直播+受众讯息分享”形成的全方位信息渠道,多元相互印证的信源,有助于通过多角度展现突发暴雨事件的全貌。

除此之外,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无法迅速亲临现场进行报道,此时,由网友第一时间通过移动视频直播发布的现场实况便为传统媒体报道提供了新鲜、真实的素材,受众也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了解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突发新闻直播内容的整合与分享,让普通受众不只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丰富了新闻直播的内容,也满足了分众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多元需求,让新闻直播信息来源更亲民、实用、广泛。

但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网民用手机拍摄的单一视角画面,虽然能够带来“第一视角”的独特感观,但往往传递的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信息,而且他们没有专业的报道训练,可能一定程度上在内容选取层面缺乏专业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因此,这种主观视角的记录和报道虽不可或缺,但应与新闻媒体记者的报道互为补充,才能更为多维全面地反映事件发生的现场全貌,使公众产生更为真切的“在场感”。endprint

三、“身临其境”:新闻内容体验的“在场”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VR/AR、全景直播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超出心理层面的“在场”形成身体感官的“在场”。相对于传统的图片、文字等单一形式,移动直播实时传达信息的报道方式,减少了信息损耗,增强了信息传递的真实性,更具突破性的一点是在视觉上会给受众形成更深层次的冲击感,也营造出更真实的现场体验感和代入感,缩小时空距离,使得用户在观看移动新闻直播内容时产生极强的体验感和沉浸感。网络新闻直播这种由内而外、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颇为契合,实现了人们在时空上的感官的无限延伸。

一方面,移动新闻直播中未经加工、剪辑的原始画面有助于还原突发事件现场,消除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感,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2016年7月,湖北洪涝灾害期间,荆楚网和斗鱼直播合作发布的灾情直播报道,让人们只需打开手机就能知晓实时的受灾情况、抢险救灾的进展和灾民的生活状态等。便携好用的手机移动设备,让手机一端的受众通过观看另一端拍摄的现场直播画面,就能跨越时空,零时差感受灾害发生时的各种实时动态,这是传统新闻报道中滞后的图文形式所难以企及的。还有2016年9月17日纽约曼哈顿爆炸事件中,受众通过观看记者在第一现场传输的直播视频,就可以跟随拍摄者的视角和路线了解现场的实时动态,达到“身临其境”的新闻体验效果。

另一方面,移动直播满足人们的跨屏体验需求之外,VR/AR等技术的运用,让全景直播进入人们的视野。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期待用VR看视频的用户比例高达51.1%。戴上VR/AR眼镜,受众迈进数字化的全新空间,不只“身临其境”置身新闻现场,还可以自主选取观看视角,减少他者拍摄视频的局限性,身体的移动、姿势的变换都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体验,由此,新闻事件信息的获取都是基于受众自身的认知和理解。这种逼真的三维立体动态虚拟空间,强调的是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弥补了观众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延伸了受众的五官感觉,丰富了人们的“在场感”和现场感知能力,可谓“所看即所得”。

2017年南方汛情报道中,“武汉洪水 VR 全景直播”作品赢得众多网友的点赞和转发。直播采用无人航拍和正常拍摄相结合的方式,将南湖地区、汉口江滩、解放大道等典型地标的全景图像立体地呈现出来,最大程度还原实时洪灾汛情,时间持续3小时无间断,观众通过VR眼镜进行360°无死角地观看直播报道,不少受众在气氛凝重的背景音乐氛围中深有感触。VR移动直播报道高强的现场代入感让受众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仿佛置身其中,从事件观望者转变为突发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深刻体验到突发灾情的危害性。

四、“共享参与”:新闻内容互动的“在场”

传统新闻报道中互动交流基本呈现出单向、线性的特点,时效性上较为滞后、延迟,正是网络直播中流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一对多”甚至“点对点”的传播模式。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直播发布,也可以转换身份,与其他发布者进行互动交流,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达到实时交流互动的传播效果,普通用户在直播平台发声的同时,得到其他人的关注和回应。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状况知晓的欲望十分强烈,“使用与满足”理论当中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④。

因此,基于网络平台对新闻事件的直播,传统媒体记者即使不在第一现场,也可以与直播发布者进行实时互动,了解更多情况并进行后续报道⑤。尤其是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移动直播报道,其中传受之间的交互传播也成为新闻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贯穿新闻事件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让观众及时了解现场事实,满足获取实时热点信息并互动交流的需求。网友只需打开APP,点击直播就可以全面、立体地了解新闻事件现场实况,对于其中需要详细了解的部分进行实时互动、评论交流,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报道的直播主体,也可以参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互动交流当中,并进行新闻报道一键分享的二次传播。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47.3%的用户在观看直播时喜欢与其他观看者进行交流,分享观看体会⑥。移动新闻直播中“零距离”的互动方式,让新闻报道得到及时反馈,形成受众与新闻直播发布者的多向互动。例如,2016年6月24日,四川茂县山体垮塌救援长达6小时的移动新闻直播报道,对期间山体垮塌的关键节点进行同步直播,打破了时空局限,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获得18万次播放、600多条评论。其中,众多评论网友表示深受触动,在直播视频下有感而发“天佑四川”“坍塌也不能压垮这座城市”等言论。另外,2016年7月“安徽芜湖随军抗洪”报道中,新闻直播中报道了一线抗洪官兵艰苦的救援场面,救援官兵在酷热高温下为生命希望狂奔、直播视频中呼呼的风声和人们共同加油的救援口号,展现了新闻媒体“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和职业素养,让受众观看直播报道后也被这种正能量的情绪感染,在评论区为他们加油鼓劲,提供有效信息,形成了跨越时空限制的“在场”互动交流。

结语

从上传小视频的直播1.0时代,到网页端的直播2.0时代,如今,新闻报道迈入了“随走、随看、随播”的移动视频直播3.0时代⑦。网络直播与其他传播形式相比,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传播内容的即时性、实时传递的真实性、交互体验的参与感,使其在新闻报道方面展现了极大优势。然而,在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的时代,网络直播这把“双刃剑”也有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媒介是人的延伸”固然不无道理,但在流媒体时代,不光看到依托技术发展的网络直播在交流互动中的传播优势,更要在新技术与传统媒体报道相互渗透与合作的过程中,探索如何实现未来移动新闻直播更长足的发展,这是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OL].http://media.people.com.cn/BIG5/179618/413695/index.html,2017-8-4.

②中国投资咨询网.2018-2020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EB/OL].http://www.ocn.com.cn/reports/1980wangluozhibo.shtml,2017-6-28.

③张文丽.移动直播在灾害类突发性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分析——以国内南方水灾和北京暴雨突袭为例[J].视听,2017(02):145-146.

④贾惠超.媒介娱乐化的正负效应[J].剑南文学,2012(11):326.

⑤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2016(16):29-32.

⑥中国青年报.75.1%受访者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关注弹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6-08/30/c_1119475283.htm,2016-8-30.

⑦搜狐網.在线直播,企业营销“新战场”[EB/OL].http://www.sohu.com/a/127573103_629542

作者简介:陈曦,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