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2018-03-08顾耀科邢建勋
顾耀科+邢建勋
【摘 要】 探究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为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对于全面准确地挖掘学科教学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因素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个义项,一是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二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指隐含在各学科教育教学内容及其过程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和元素。全面深入地分析、确定、归纳和总结这些最基本的成分和元素,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整合、渗透等实践活动具有基础性和理论支撑的作用,使挖掘并利用蕴藏在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更简便、更精准、更充分。众所周知,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途径。探究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主体因素
1.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以及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学科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确定目标、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严格掌控、灵活调节和准确把握心理教育的取向性,使其朝着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健康、積极心理品质的方向展开。同时,教师要努力创造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搭建学生充分展示、交流、沟通的平台,使课堂教学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和谐通畅、组织有序、目标导引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完成各项学科教学任务,并实现心理教育目标。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及综合素养,特别是心理素质水平,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引导、示范和感化。
2.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教学产生变化的内因和根据。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直接参与者,他们在学习交往过程中的心灵觉悟、体验更加直接、具体,可控、可信,完全避免了因中间环节和媒介而引发的诸多消耗和误判。而且,在以班级为单位授课的情况下,同班同学之间由于年龄相当,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生理、心理发育阶段,性情相近、情感相通,更加方便相互理解和沟通,通过相互分享交流、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得到更多相互学习借鉴、感染熏陶、共同成长进步的条件和机会。
二、客体因素
1.教学文本。教学文本是开展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依据,主要涉及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审定和出版发行的教材以及各种教学参考等辅助材料。其中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制定的刚性指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教材一但选定也就成了师生人手一册的共有教学材料;教参等教辅材料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帮手。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遵照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及其特点制定恰当的目标任务,学科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钻研这些教学文本,使他们真正发挥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2.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和重要依据,但教学内容绝不完全等同于教材。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范围及结构的分析组合,科学、合理的选择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吻合的教学内容,进而确定教学的目标任务,重、难点和关键,设计恰当可行的教学方案。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同学科教学内容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取舍,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3.教学条件。教学条件通常包括自然环境、设施设备、人文环境等内容。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要建在风景名胜之中,而是学校的选址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就地选择光照、温度、湿度、景色相对优越的地方,而且要不断进行美化、改造和创新, 使其趋于审美的理想境界。教室、实验室、操场等教学场所的建造、装修、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室内外宣传字画、标语等在讲究实用性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师生的心理感受,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三、主客体结合因素
1.教学氛围。教学氛围主要指的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占居优势地位的综合心理气氛和状态,是学科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创造性教学生成的必备条件。积极的教学氛围主要表现为:师生双方教学态度端正、热情饱满、目的明确;课堂活动紧凑、秩序井然;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强烈,积极主动,参与面广,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师生、生生之间思想、情感充分交流,处于积极互动状态。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和赏识学生,尽一切办法和可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使他们获得成功学习的喜悦感、满足感与成就感。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导引、新课学习、总结评价、反思反馈等顺序性的几个环节和阶段。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讲,学科教学的过程即是促进学生包括认知和情意等在内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往互动,主、客体之间相互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就必须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性特征,从呈现新知识,引起注意,启发思维到强化训练、巩固和记忆,再到拓展应用,新的知识信息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直接经验之间紧密联系和衔接,在准确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求得教学过程效益的最大化。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简单一点说就是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并不是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有机协同的统一整体。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或者相反的做法都有违学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对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学科教学方法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的双边活动。
【参考资料】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叶以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