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族传统服饰的古法印花

2018-03-08陈镇姜瑞单艳艳

服装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花纹汉族印花

陈镇, 姜瑞, 单艳艳

(1.湖南工程学院 生态纺织材料及染整新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 湘潭 411104;2.北京礼乐嘉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190;3. 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汉族传统服饰以“华夏—汉”传统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不断传承演化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族风貌气质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汉族传统服饰的交领右衽、端庄大气、天地人和、衣袂飘飘彰显了华夏民族的礼仪、气节、自信和优雅,是中国作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综合体现,更完美诠释了中华文化中尊卑有序的礼治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宽博大气的神态美和柔美温婉的东方韵[1]。

印花是使用染料、颜料或其他有色原料,通过一定的施加方法,在织物上得到花纹图案的加工过程,从纤维着色角度分析,印花也可被认为是局部着色[2]。纺织品印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作为华夏民族主服饰,汉族传统服饰的印花加工,更是承载了汉族染织的杰出工艺和审美,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汉族传统服饰的古法印花主要包括画缋印花、型版印花、夹缬印花、绞缬印花、蜡缬印花及灰缬印花6种技法。

1 画缋印花

1.1 印花工艺

汉族传统服饰的画缋印花工艺采用画和缋相结合的方法,先画后缋。采用带有颜色的画笔在服饰上绘制花纹图案,古法常“草石并用”,即先以植物染料染底色,再以彩色矿物颜料画图,最后用白色颜料勾勒衬托;缋就是在所画花纹图案或者服饰的边缘再进一步用刺绣、绣花或类似的方法进行修饰[3]。

画缋印花属于最初级、最简单的印花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手绘,生产过程较繁琐,加工效率较低,主要用于丝织品印花。但因其独特、个性的花纹风格,经常被应用在历代王室贵族服饰中。

1.2 应用历史

画缋印花是最早的汉族传统服饰印花方法,始于商周。《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中开篇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彩备谓之绣,……凡画缋之事后素功。”[4]记录了画缋印花中画与绣的密切关系,并首次确立了五色体系。画缋印花在秦汉时期得到不断发展,汉初时达到技艺顶峰,后逐渐被其他更方便、快捷的印花方法所取代。

1.3 印花效果

画缋印花虽然首次实现了在单一的纯色汉族传统服饰上赋予其他颜色花纹图样的功能,但也存在着色牢度差、纹饰重现性差的问题。当时织造及印染技术尚不成熟,该法弥补了汉族传统服饰印花加工的空白,并为后世印花技法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5]。

画缋印花在早期的汉族传统服饰中比较流行,并由此衍生和传承了许多精美纹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十二纹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不同的图案花纹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汉代天子的冕服(见图1)。而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2 000多年前的T型帛画(见图2,遣策中记载其名为“非衣”),体现了当时汉族传统服饰画缋印花的最高水平,分为天上、人间、地下3种境界,画面色彩丰富、图纹精致、寓意深厚,极其罕见。

图1 汉代天子冕服 Fig.1 Imperial robe of emperor in Han Dynasty

图2 T型帛画 Fig.2 T-shaped painting of silk

2 型版印花

2.1 印花工艺

汉族传统服饰的古代型版印花主要是指凸版印花,其工艺过程一般为:在印花加工前,先将织品铺平、标记、定位,然后在印花版的凸纹部分涂上染料色浆,通过对型版施加一定压力使染料色浆传递、转移、固定到织品上,呈现花版上的图案,类似于盖章[6]。

相比于画缋印花,型版印花工艺过程简单、实用、快捷,印花效率高,加工成本低,为汉族传统服饰印花作坊式、批量化、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基础。同时,型版印花对棉、麻、丝、毛等织品适应性强,逐渐成为了历代汉族传统服饰的主流印花方法。

2.2 应用历史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物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服饰的品位、设计需求提高,而画缋印花产量低,价格昂贵,型版印花技术的及时出现,是画缋印花技术的延伸,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

深化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立法试点,有序扩大示范基地立法范围,通过相应的省级或地市级立法,确定健康旅游产业的法律地位,明确产业推进路径,规范旅游服务内容,通过积累立法经验,逐步将地方性法规上升为全国性立法。推进健康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准入制度、运营流程、评价体系和退出门槛;建立产业数据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和标准;出台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和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专业化。建立市场监督监测体系,强化政府职责,推行属地管理,完善全过程监管方式,规范健康旅游市场秩序。

运用该法生产的汉族传统服饰图案精美、华丽,不仅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也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极大发展,并远销国外,为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和贸易输出提供了良好的商品来源,也为后世印染业的发展奠定了初级基础。

2.3 印花效果

型版印花花型线条的流畅性好,图案用色厚而立体感强,图纹之间的相互叠压和疏密不均现象减少,工艺水平、产品档次大幅度提升。

图3为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这是一件以凸版印花为基础,与画缋印花相结合,工艺更先进、技法更成熟的印花作品,属于汉族传统贵族妇女的常备服饰。其面料采用6色印绘,花纹线条流畅、光滑有力、层次分明,是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结合的汉族传统服饰。而最能反映当时印染工艺水平的是同时出土的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见图4)。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采用3块凸版分3步套印加工的印花丝织品,从整体来看,织品色彩斑斓、线条光洁挺拔、交叉处无断纹、没有溅浆和渗化疵点,这在科学技术史、印染工艺史、雕版印刷史上都是光辉的创举,也反映了当时套印所达到的娴熟程度[7]。

图3 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Fig.3 Silk robe with printing and coloring in yellow yarn

图4 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Fig.4 Printed yarn constituting gold and silver flame grain pattern

3 夹缬印花

3.1 印花工艺

汉族传统服饰的夹缬印花是将待印织品夹在两块刻有相同图案的镂空印花版中间,然后在花版的镂空处涂刷染料,当移开两块镂空印花版后,织品上就呈现出所印制的对称花纹图案。

夹缬印花最适合的织物种类为棉、麻织品。自唐以后,夹缬印花逐渐成为运用广泛的印花方法,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如将布帛进行不同方式的折叠,以得到更加丰富的印花图案[8];至宋代时,镂空的印花版由木板改成了桐油涂竹纸,并在染液中加入胶粉防止染液渗化,同时还添加了印金、描金、贴金工艺[9]。

3.2 应用历史

汉族传统服饰的夹缬印花始于隋唐,盛于唐宋,元代和明代依然在使用。《唐语林》中曾记载,“玄宗时柳捷妤有才学……性巧慧,因使工镂版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10]说明唐玄宗时期,夹缬印花已盛行,而在唐中叶时,连军服都用到了夹缬印花,可见夹缬工艺在唐代汉族传统服饰印花中的受欢迎程度。宋代因对夹缬印花加工的装备、工艺、原料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印花汉族传统服饰则更加精美、奢华。

3.3 印花效果

夹缬印花图案花纹明亮清晰、对称工整、着色牢度高、经久耐用,花样设计常以传统吉祥纹样或皇室纹样为主。

狭长形浅褐地绞纹夹缬印花绢,出土于敦煌、现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见图5)。其以平纹素绢作地,虽采用的是夹缬印花技法,但却已达到了仿绞缬印花的效果,这也体现了当时夹缬印花的高超技艺和水平[11]。夹缬印花在唐代不仅用于汉族传统服饰印花,还用于织品装饰印花,其夹缬制品遗存较多,题材涉及广泛、图案色彩丰富、姿态优美、布局对称,足见当时夹缬印花工艺的娴熟和精巧。日本正仓院收藏了多幅作品,鹿草木夹缬屏风如图6所示。

图5 浅褐地绞纹夹缬印花绢Fig.5 Silk robe of Jiaxie printing with light brown in yellow yarn

图6 鹿草木夹缬屏风Fig.6 Jiaxie printing screen with deer, grass and wood pattern

4 绞缬印花

4.1 印花工艺

汉族传统服饰的绞缬印花又称撮缬印花,民间俗称为撮花,是中国古老的防染印花工艺之一。其印花工艺为:先将织品用针线缝扎成预设的花型,然后放入染液中浸染、晾干,最后将织品上的缝扎线拆除、展开,织品上便获得了不同的褶皱纹理图案及深浅不一的白花色地的花纹。绞缬的技法有3种:①缝扎,先将织品用针缝扎成各种的小绞,然后抽紧绳线;②打折,先对织品进行折叠,再将织品缚扎起来;③捆扎,直接用绳线在织品的不同部位进行捆扎打结[12]。绞缬印花工艺相对简单、操作方便,比较适合于棉、麻织品印制点、花、条、圈纹样等。

4.2 应用历史

绞缬印花是历史上多个朝代汉族传统服饰印花的重要方法,流传下来大量的印花服饰文物。如十六国时期的“红白花纹绞缬绢”[13];北朝时期的“红色绞缬绢”[13];隋唐时期,绞缬印花的花纹种类有了更多的尝试和创新,如撮晕缬、玛瑙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其中以鱼子缬最负盛名[13];宋代时,绞缬印花仍盛兴不衰,其中较为常见的是“鹿胎缬”,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载,鹿胎为“斑纹突起、色样不一”。[14]

4.3 印花效果

绞缬印花风格质朴、创作力强、色调柔和,花样边缘由于受到染液的浸润,很自然地形成从深到浅的色晕,赋予了织品层次丰富、晕渲烂漫、变幻迷离的印花效果,这些效果是其他印花方法难以达到的。因此,绞缬印花在当时常作为贡品及用于外贸的良品,如东晋时期的绞缬印花绢(见图7),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北朝时期的绞缬绢衣(见图8)[15]。绞缬印花流传到近代后逐渐演变为扎染,其印花技艺在今天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图7 大红地菱纹绞缬绢Fig.7 Silk of Jiaoxie printing with lozenge pattern in bright red yarn

5 蜡缬印花

5.1 印花工艺

蜡缬印花又称臈缬印花,在现代称为蜡染,即用蜡进行防染印花的工艺。汉族传统服饰的蜡缬印花工艺是先将蜜蜡加热至熔化,然后用蜡刀(竹子或者金属片)蘸上蜡液在服饰上绘制出各式图案,待蜜蜡冷却凝固后再放入染液中浸泡、染色,最后沸煮去蜡[16]。蜡缬印花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棉、麻、丝、毛等织品印花。但蜡缬印花受到蜡质融化温度的限制,加之古代可选择的染料种类有限,因此存在色谱不齐、成本较高等问题。

5.2 应用历史

《贵州通志》载:“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去蜡,则花纹如绘”。[17]汉族传统服饰的蜡缬印花在秦汉时期开始流传,魏晋时期非常盛行,多以靛蓝染料染棉为主;隋唐时蜡染技术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染丝绸,还可以染布匹,花纹除单色散点小花外,还有不少五彩大花;宋代后期,因印花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同时,蜡缬印花受温度、色谱、成本限制,产量逐渐减少;明清时期蜡缬印花多用于染棉织物,即现今流行的蓝印花布;直到今天,蜡缬印花仍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民间流行,蜡缬制品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5.3 印花效果

汉族传统服饰蜡缬印花后,织品上被蜡封的地方就形成了防染,并与染色部分形成了白花色地的花纹图案;而蜡质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脆裂,因此,染出的织品常出现独一无二的裂纹,反而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

新疆曾出土大量的蜡染文物,有北朝的蓝色蜡缬毛织品,西凉的蓝色缬绢和唐代的蜡缬绢、蜡缬纱等。其中,两块东汉时期的蓝白色蜡缬花布最具代表,一块为锯齿纹花边和米字形网格几何纹,另一块为蓝白人物花纹,图案花纹样均非常精细、形象、生动,说明在汉代蜡缬印花技艺已非常高超。唐代时的蜡缬织物更为丰富,敦煌莫高窟发现大量蜡缬残幡,并出现了五彩花绢。日本正仓院保存了一批唐代蜡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染五彩花纹的 “树木象羊蜡缬屏风”, 其中,“蜡缬象纹屏”(见图9)与“蜡缬羊纹屏”(见图10)均经过精心设计和画蜡、点蜡工艺而得,是蜡缬中难得的精品[18]。

图9 蜡缬象纹屏Fig.9 Laxie printing screen with elephant pattern

图10 蜡缬羊纹屏Fig.10 Laxie printing screen with goat pattern

6 灰缬印花

6.1 印花工艺

汉族传统服饰的灰缬印花又称碱剂印花,是在蜡缬印花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由于采蜡不易且价格昂贵,而碱剂(石灰、草木灰)制备方便,成本较低,人们便在蜡缬印花中逐渐采用石灰、草木灰来代替蜡质进行印花,形成了灰缬印花。

汉族传统服饰的灰缬印花工艺分为两种:①直接印花,以原色丝织品作地色,将碱剂直接涂到织品中花纹部分,使花纹部位丝胶溶解,染料上染,得到预设的色差花纹;②防染印花,利用碱剂对于某些染料具有防染的性能,先在丝织品上用碱剂物质在需要防染的部分印出所设计的花纹,然后再将织品放入染液中染色,染毕,织品上会呈现出深地浅色的花纹图案[19]。至宋代时,碱剂改良成了石灰和豆粉,方便涂绘和防染,利于洗涤和刮除,其印花产品称为“药斑布”(见图11),常用作布衾和帐幔(被单和蚊帐),亦是现今蓝印花布的前身[20]。

图 11 “药斑布”被单Fig.11 Bed sheet made of "Medicine spot cloth"

汉族传统服饰的灰缬印花主要用于丝织品,相对蜡缬印花,灰缬印花生产成本更低,操作过程相对简便。

6.2 应用历史

唐代时期,灰缬印花技术十分普遍,“绿地十样花灰缬绢”则是其杰出印染技术的见证。《吴邑志》记载了宋代时期“药斑布”的灰缬印花过程:“其法以皮纸积褙如板,以布幅阔狭为度,錾镞花样于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如糊刷之,候干方可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才干拂去原药,而斑斓布碧花白,有如描画。”明清以后的药斑布就是以石灰和面粉的防染式的“蓝印花布”[21]。

6.3 印花效果

灰缬印花效果好,耐穿、透气性好,且图案鲜艳亮丽,长期储存不褪色,并具有防蚊、防蛀、防霉等多重功效。其风格与蜡缬印花相似,也是“清白人间,有万物、花鸟、诗词各色。”[22]在出土的文物中,知名的敦煌 “白色团花纹纱”和新疆“原色地印花纱”,其灰缬印花工艺为直接印花,即原色生丝作地色,局部生丝脱胶显色;而新疆出土的“绛地白花纱”则采用了防染印花工艺。汉族传统服饰的唐代灰缬印花工艺更为精湛,如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绛红地朵花印花纱[23](见图12),结合了纸版镂刻工艺,印花效果好,图案轮廓清晰,红、白分明,花纹突出。

图12 绛红地朵花印花纱Fig.12 Flower pattern on red ground made from printing yarn

灰缬印花为现代防染印花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对现代印染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7 结语

汉族传统服饰凝聚了历代华夏子孙的智慧,记载了中国各朝代历史变迁。当前,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复苏、觉醒,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崇,研习汉族传统服饰的古法印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古老文明的传承。

[1] 王思涵.汉服饰文化的审美价值[J]. 大众文艺,2014(18):118.

WANG Sihan. Aesthetic value of Hanfu culture[J].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2014(18):118. (in Chinese)

[2] 赵涛.染整工艺与原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46-247.

[3] 宋玉立.《考工记·画缋》设计思想释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117-119.

SONG Yuli. Design philosophy interpretation of Kao Gong Ji-painting multicolored[J].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2009(1):117-119. (in Chinese)

[4] 吕友仁.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542-543.

[5] 金鉴梅.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特征与应用研究[D]. 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6.

[6] 周启澄,屠恒贤,程文红.纺织科技史导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87-91.

[7] 佚名.世界上最早的套版印花织物——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EB/OL]. (2010-11-18)[2017-06-25]. http://www.ctanet.cn/News/Show_846580162.html.

[8] 霍康,张毅.传统印染技艺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审美价值[J].服装学报, 2016, 1(4): 410- 414.

HUO Kang, ZHANG Yi. Aesthetic value of traditional dying techniques in modern textile design[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16, 1(4): 410- 414. (in Chinese)

[9] 李传文.中国设计艺术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144-145.

[10] 王谠.唐语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49.

[11] 张道一.中国印染史略[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29-33.

[12] 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168-169.

[13] 郑巨欣,朱淳.染缬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27-28.

[14]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556.

[15] 谭鹏敏 .湖南传统印染技艺研究——以传承人口述史为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16] 刘恩元.中国古代蜡染文化之研究[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2):98-106.

LIU Enyuan. Study on batik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J].Journ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1998(2):98-106. (in Chinese)

[17] 王耒贤.贵州通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27-29.

[18] 王文慧.传统蜡染艺术在中式袍衫中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19] 郑巨欣.中国传统纺织印花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4.

[20] 黄国松.中国古代纺织品印花[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22(3):48-50.

HUANG Guosong. Textile printing in ancient China[J].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e Edition(Bimonthly),2002,22(3):48-50. (in Chinese)

[21] 姚震宇,宋湲.蓝染服饰中的"中国蓝"文化成因[J]. 服装学报, 2016, 1(5): 516-518.

YAO Zhenyu, SONG Yuan. Origin of "Chinese Blue" culture in Chinese aizen costumes[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16, 1(5): 516-518. (in Chinese)

[22] 曹振宇.中国古代纺织品印花[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2):52-54.

CAO Zhenyu. Several ways about ancient textile stamp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20(2):52-54.(in Chinese)

[2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古代西域服饰撷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

猜你喜欢

花纹汉族印花
印花派对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印花蛇
涂颜色
冰雪路面轿车轮胎
公交车专用载重汽车轮胎胎面花纹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印花游戏
印花上装往上爬让清新Flora装扮整个春夏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