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
2018-03-08陶锦辉贾玲利
陶锦辉, 贾玲利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1756)
[定稿日期]2017-08-30
声音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媒介,无形地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清晨老院子里的几声燕语莺啼,晌午旧巷子里老大爷的声声叫卖,傍晚放学路上孩子们的嬉笑打骂亦或是晚上伴我入眠的声声犬吠,这些都是我记忆中家乡的“声景”。
声景的概念最初是由20世纪加拿大作曲家莫雷· 谢弗(R·Murray Schafer)[1]所提出,他称之为“环境中的音乐”,即在自然和城乡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开始了声学方面的研究,例如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提出的声景学三要素:人、环境和声音。随后真正将声景理念引入中国大陆的是清华大学的李国棋。他于2001年最先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发表了《Soundscape 通告》。随后又建立了北京市的“声音博物馆”数据库,提出了住宅小区声景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标准[2]。
作为世界上最“有声有色”的风景,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极高的声景品质[3]。从20世纪开始,我国陆续有学者开始了古典园林的研究。譬如童寯、陈从中、周维权、彭一刚等一众大家,他们在对古典园林建筑和空间进行研究的同时都对其声环境进行了描述和其声景营造技法的探析。
1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
1.1 古典园林声景概述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其各自的声景观同视觉景观一样,因其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各异。其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因其独特的意蕴和境界而独树一帜。从殷商时代起,古人就凭借对自然生活的感知和领悟,自觉地将声音美融入到了景观营造之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艺术形式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礼乐盛行的秦汉、“道法自然的”魏晋、“诗情画意”以及最终形成了诸如“万壑松风”“夹镜鸣琴”“蕉窗听雨”“屏山听瀑”等一大批成熟的古典园林声景模式[4]。这些声景观同中国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以及人的主观感受合而为一,最终才形成了如今这可观、可感、可听、可品的声情并茂的中国古典园林。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 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国家了。[5]”
1.2 古典园林声景研究
1.2.1 古典园林声景研究历程
中国传统的园林研究著作中并无系统的声景理论和对声景营造技法的阐述,但是并不乏文人匠师们对声音美的探索。在《园冶》中就有不少涉及声景的描述:“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的古寺钟声;“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的动物啼鸣;“溶溶夜色,瑟瑟风声”“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的风雨之声;“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的树叶婆娑之声等。这些运用比拟、通感等手法对声环境进行的描述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的基础。
早期这些对声景观的描述只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直到20世纪中期才有学者真正开始了对古典园林声景观营造技法的探析。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仪器和软件的运用使研究朝着数据化方向发展。总的来说我国古典园林的声景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表1)。
1.2.2 古典园林声景研究类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开始了对古典园林声景观营造技法的探究,现根据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分为以下三类:
(1)古典园林声景概述类研究。
近现代建筑学科中不少学者重视传统园林的平面布局及设计手法,其中也包括对园林声音美的探索。彭一刚先生曾说到“中国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和嗅觉等感官,这些因素往往又都是借助花木作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的。[6]”杨鸿勋先生也曾提到:“扶疏万竿,引风弹琴——竹林的妙用,还在于听风。竹林不但宜于表现风声,而且也宜于表现雨声,移竹当窗,借听潇湘夜雨,已成为江南园林的典型设计了。[7]”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概述了与声景相关的设计手法,并列举了跃突泉、八音涧等著名园林声景观。童寯先生总结江南园林的三个显著特点时就曾提到雨中的荷叶芭蕉、枝头的鸟啭蝉鸣是江南园林花木布局的一大特色。
表1 古典园林声景研究历程
(2)古典园林声景的感性研究。
吴硕贤院士以及袁晓梅教授[3-4,8]较早在国内开展古典园林声景观的研究,并首次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揭示了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特征。
在袁晓梅教授对古典园林的声景观历史做了梳理的基础之上,一众学者开始了地域园林声景观的研究。贺蔡明[9]以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为例探讨了古典园林中声景塑造的传统技法;张俊玲[10]、罗枫[11]等依据声源的不同,从自然声和人文声入手研究了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特色;孙崟崟和张召[12]从植物、地形和建筑等园林设计要素层面分析了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程秀萍[13]则分析总结了古典园林中不同类型声境的营造方式。
(3)古典园林声景的技术性研究。
近几年随着各种声学仪器和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古典园林声景研究越来越技术化和数据化。
从园林所属地域的不同来看,作为声景观资源极其丰富的江南园林一度受到学者们的偏爱。葛坚等[14]对净慈寺进行了冬、春两季声景客观上的物理测量,和声景主观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郭敏[15]选取了江南的十座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和后期分析总结出了江南园林声景客观数据库、主观数据库以及江南园林常用的声景设计手法;袁晓梅和吴硕贤[16]从规划选址与布局、院落空间架构、入口设计等层面对四座江南园林空间布局方面的声环境功能进行了研究;随后两位学者[17]又单独对拙政园的隔声降噪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岳淼[18]以净慈寺、钱王祠为例将其声景观的历史文化、客观形态、主观评价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其声景特点和改进意见;梁素馨[19]则运用文献考证、现场实测、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针对个园“冬山”的景窗声景效应做了考证。
较之江南园林,其他地域园林声景的研究成果就少了许多。黄莉[20]从环境降噪和声景营造两个方面解析了岭南古典园林的声景;胡梦滢等人[21]对北京颐和园、圆明园、故宫等园林中的声景观进行了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调查。张东旭[22]则以独特的视角从寺院外部空间、庭院空间和室内空间三个层面上分析了汉传佛教寺院的相地、布局和理微三种声景意境的营造方法。
1.2.3 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方法
关于声景观的早期研究都是单一的主观感性论述,一直到近现代随着建筑学科的长足发展,有关于声景观的研究开始采用文献资料考证结合实证研究分析的方法。近几年随着声学仪器和统计分析学的引用,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更是朝着数据化方向发展,研究方法也增加了声测量、声漫步和声评价(表2)。
表2 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主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目前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有等级排列法和语义细分法。关于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是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此来将人们对声景的主观感受进行细化和量化。
2 古典园林声景研究的不足之处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虽说近几年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但相当一部分只停留于主观感性的文字论述上,缺乏对具体园林声景观的实地勘测以及对其的保护、修缮和记录,特别是关于声景主观评价的量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古典园林声景观的研究还有以下不足:
2.1 地方园林声景研究整体失衡
从现有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热点集中于江南园林,其他地域园林的声景研究刚刚起步甚至还未开始。根植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古典园林,其声景资源、声景形态及声境都不尽相同。如北方园林之豪迈奔放,南方园林之灵动温婉,在其各自的声景观上也有诸多体现。
2.2 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
当前声景研究方法虽多样但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所得出的研究成果也较零碎,再加上缺乏后期整理使得这些成果未能转化为真实可用的设计导则运用于具体的声景营造之中。未来对古典园林声景的研究应建立普适性、科学性的研究机制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研究思路体系。
2.3 主观评价指标合理性存疑
目前语义细分法广泛运用于声景主观评价的研究之上,该方法虽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但其中所选用的评价指标却大都是引用国外早期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古典园林的研究显得过于随意。人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园林的感知存在明显差别,例如人们对古典园林的感知并不像对城市道路、公园、居住区等现代城市空间那样追求单一的隔音降噪,而是更加注重园林意境的体会,所以这些评价指标是否适用于古典园林声景的研究之中,仍然有待考究。
3 古典园林声景研究的发展趋势
3.1 声景概念的普及
秦佑国教授所提出的声景学三要素就指明了声景与人的感知是息息相关的。然而我国大多数人对声景的概念还很陌生,而国外已有许多相关的教育活动和设施。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声景概念的普及推广以及对古典园林声景的宣传。例如可以在游园手册上对该园的声景观做一定的介绍;还可以在博物馆以及科技馆里专门建设一些古典园林或历史街区的声景体验室;此外园林声景地图的绘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2 古典园林声景的保护、修缮与记录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各种工具应运而生,城市里充斥着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小时候所背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似乎早已离我们远去,旧时的潺潺流水、燕语莺啼也湮没在了如今的嘈杂之中。因此对古典园林声景的保护、修复和记录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古典园林中进行现代场所的建设时应考虑到对其声景观的影响及破坏,新设置的品茶聊天场所、儿童嬉戏场所等应相对远离声景保护区;在植物配置上可使用多层次的植物搭配并选用枝繁叶茂的乔灌木作为屏蔽外界噪音的手段;在对古典园林进行修复和修缮时,注意对园林声境的营造与还原;此外对地方园林中极具特色的声景资源应做好记录,以免其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3.3 研究对象的细化
中国园林根据自然程度可分为自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按照隶属不同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按照地域不同又可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等等。不同的地理、人文、气候造就的声景观也是千姿百态(表3)。有万壑松风般恢宏霸气的北方园林,雨打芭蕉般柔情似水的江南园林,风过有声留竹韵般四季通透的岭南园林等。所以若将江南园林声景研究成果放诸四海未免过于以偏概全。后期研究应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园林的声景分别展开研究,概括整理其各自的声景资源、声景特点和营造技法等。
3.4 与当代景观的融合
目前基于“环境、人、声音”三要素理论的声景研究已经成熟,但是声景设计层面的成果却仍然匮乏。古典园林中一些典型的隔音降噪、声境营造技法提炼以后可以结合需要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理论研究与项目设计的共同推进将有效促进以后声景设计工作的开展。
4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是借助于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在中华千百年的哲学以及人文思想之下孕育而出的一件瑰宝,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但在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岌岌可危。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声景观在今天各种机器的轰鸣声中早已无迹可寻,园林意境缺失,其声环境品质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古典园林声景的研究、保护与记录刻不容缓。
[1] R. Murray Schafer. 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 [J].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 1973,6(3):12-21.
[2] 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2004.
[3] 袁晓梅,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J].建筑学报,2007(2):70-72.
[4] 袁晓梅.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思想的形成及演进[J].中国园林,2009(7):32-36.
[5] 王世仁.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7] 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8] 袁晓梅.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J].古建园林技术,2009(1):25-28.
[9] 贺蔡明.园林声景与香景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6.
[10] 张俊玲.论中国传统园林声景之构成[J].中国园林,2012(2):63-65.
[11] 罗枫,陈江.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J].华中建筑,2011(11):107-109.
[12] 孙崟崟,张召.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J].山东林业科技,2012(1):56-59.
[13] 程秀萍.中国古典园林声境的营造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14] Jian GE, Min GUO, Miao YUE. Soundscape of the West Lake Scenic Area with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a case study of Evening Bell Ringing in Jingci Temple, China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2013(3):219-229.
[15] 郭敏.江南园林声景主观评价及设计策略[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6] Yuan xiaomei, Wu Shuoxian. Planning of sound environment in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A case study on four Jiangnan gardens [J].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35: 116- 119.
[17] 袁晓梅,吴硕贤.拙政园的隔声降噪功能[J].建筑科学,2007(11):75-78.
[18] 岳淼.杭州西湖风景区人文类景点声景观形态及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9] 梁素馨.扬州个园"冬山"景窗声景效应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0] 黄莉,赵越喆.岭南古典园林声景观理念[C]//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21] 胡梦滢,彭丽军,李关英,等.中国古典园林中声景观的量化研究与评价——以颐和园、北海公园为例[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2.
[22] 张东旭.汉传佛教寺院声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