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及其现代价值

2018-03-08段善君姚进生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朱子诚信道德

段善君,姚进生

(1.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学院 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新时代大学生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他们的诚信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提升信用意识、树立诚信理念和传播征信文化。诚信作为朱子文化建构的重要品格,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指引作用。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具有至真意境、至善和至美境界。至真意味合乎规律性、真理性;至善意味合乎目的性和价值性;至美意味就是合乎理想性、和谐性。求真解决的是世界观问题,求善解决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求美解决的是人生观的问题。真善美是人类独有的,重要的精神生活,努力追寻的理想境界。

一、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的真善美境界

1.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的至真境界

至真意味合乎规律性、真理性。朱子在《中庸章句》中对“诚”进行了阐释:“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1]也就是说“诚”的内涵是真实无妄的,是实在的理,诚与天理是紧密相连的。朱子的“理”即是天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是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理论依据和根本法则。朱子又指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曰诚而已。”[1]通过对诚的注解,朱子说明了天道的本质特性是诚,“诚 ”是天之道,是道德本体,自然之实理,自然之规律,是实在的,同时,诚还是人之道,是社会性的道德实践和为人行事的准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真理性。天道是自然运行的规律、规则、客观状态等,人道是遵循自然之道的结果。这样朱子将诚与天理提高到道德形而上本体的重要地位,诚信的终极意义就是天理,诚就意味着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诚信活动具有最高目标和终极意义。这种从抽象的宇宙本体到道德本体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最高理想境界,是天道精神,体现了至真意境。

2.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的至善境界

至善意味合乎目的性和价值性。朱子指出:“不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至所在也。”[1]他提出“变化气质”,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把气质之性中的恶(人欲)清除,到达至善的道德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诚之目也。学、问、思、辩,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之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1]所谓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就是通过明善、择善、践行善,具体践行诚的方法。这些方法为道德教化实践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也为其道德教化理论的展开提供了路径,始终围绕对“至善”的追求而展开的。

诚是做人的立足点,体现了人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做人要表里如一,心存敬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自发、自觉、自为地践行“诚信”之德,提升自身修养。出于其政治上“内圣外王”的理想,朱子认为不仅要内诚于心,即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而且要外化于人,即内在的品质要外化为社会实践“成己成物”,达到“参天地、赞化育”的目的和境界。这就贯穿了儒家‘内圣外王’的致思路径,推动整个社会诚信的发展。他将这种修养的过程归纳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递进过程,而其中最根本和核心的是修身,这是朱子文化诚信思想的一个最为显著特色,既重视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外在道德教化到内在的道德自觉,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3.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的至美境界

至美意味就是合乎理想性、和谐性。培养一种理想的人格,是朱子诚信思想的基本目的。诚是人的自我统一性,是身心内外的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至美境界。“诚者,合内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内实如此,外也实如此。”[2]这里所讲的诚就是表里如一,不自欺,不欺人。朱子认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不诚信也就意味着自欺欺人,自己对自己的不尊重,不自爱;诚意味着自谦,能够始终独善其身,经得起各种诱惑,待人接物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3]“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1]通过自我修身,存善去恶,克己自省,择善明理,不自欺,不虚骄,达于诚。“此谓诚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8在为人处世方面,“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接物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所谓“修其身”,就是要求人们按照“天理”的要求“迁善改过”,达到朱子所设计的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实现“仁”的道德境界,即至美境界。

二、大学生诚信意识淡化的原因分析

1.功利主义盛行使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

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道德缺失,情感冷漠化,精神家园荒漠化,很难拥有健全人格,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诚信问题。“功利主义的兴起与传统道德的失落造成了人们不再把诚信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安身立命之本,人们内心支撑结构的变化造成了诚信问题的出现。”[4]这种倾向导致重实用,轻价值;崇尚功利,耻谈理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在评价标准上以利益考量作为标准,进行判断,而不是以应该不应该,诚信不诚信来判断。在个人学业上,为了获取高分轮流向老师讨要考试范围,不断挑战老师的底线。为了争取奖助贷,不惜材料作假。这种过于重视当下利益而缺乏诚信意识,很难使大学生拥有“知行合一”的健全人格,导致师生之间情感疏离,缺乏互相信任。

2.市场拜物教扭曲了人们正常信任关系

市场经济的功利取向导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导致道德沦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但是我们生活的安全感却并没有随之成正比例增长,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常常使人们处于杯弓蛇影之中!市场拜物教的毒菌无时不刻不在污染人的心灵、败坏社会的空气、扭曲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5]这种道德沦丧行为使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已经让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在市场经济效率法则的引导下,工具理性把一切价值功利化,把恪守诚信当作迂腐。市场经济衍生的功利主义越来越公开化和直接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趋势,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使部分大学生以功利实用为价值评价标准。新时代大学生基本上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成长的,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个性获得张扬。但部分大学生把物质利益看得太重,急功近利,追求感官刺激,过于专注于物质追求和生活享受。为了金钱而牺牲人格的行为不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偷偷摸摸。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失信于人,淡化甚至忽略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崇尚精致的利己主义,沉溺于物质生活享受,扭曲了人们正常信任关系。

三、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的现代价值

1.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有利于提升全社会信用意识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人生命成长的基点。诚信二字,包涵“诚”和“信”两层含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因此,“诚”的品质就是生命价值的基本,一个人是否诚信决定着他能否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诚信的有愧于人之称号,也就没有做人的资格。“做人必须坚守诚信,无诚不立,无信不行,诚信胜于生命。”[6]失去诚信,个人就会失去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石,具有良好诚信意识的人,就会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一个不诚信的人,无诚业难立,无信事难成,在面临为理想信念决择时不可能作出牺牲。不诚信的人所谓的爱国仅仅是喊喊口后而已,敬业是用来谋求私利,在工作中会变现为怠工,对人不真诚,把友善用当作表演道具。

“诚信是实现信用交易的前提和保障,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规则和生命线。”[7]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否健康取决于市场主体是否诚信,缺乏诚信的市场就会出现谁遵守诚信,谁的成本就会增加的情况,于是大家都不讲诚信,就会使市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市场主体都讲诚信,国家就不用再为防范市场对象不诚信而浪费很多精力、财力和物力。市场主体遵守诚信,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等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市场成本总体上也就随之降低,所以讲诚信的市场就是健康的市场,是良性循环。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诚信文化,是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是充分展现文化自信重要举措。“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信用文化,其中人格信任、道义信任以及重自律等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具有合理性和生命力。”[8]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有利于在全社会提升信用意识、树立诚信理念和传播征信文化。

2.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敬业精神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倡导的,维持友善的社会关系主要依赖于一个“信”字。朱子认为:“信行于朋友,皆不易之定理。”[9]从而把朋友间的信提到了天道的高度,朋友之间讲信,是符合天理的行为。友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且在凝聚中国力量方面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新时代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友善的态度,不失信的行为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

敬业是一种不自欺生命态度,为个人安身立命奠定基础,要安身立命就必须清晰认识到自己追寻的是什么,什么在人生命中是最重要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但如果没有敬业精神,这种创造不能完成,生命意义也就不存在了。”[4]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工作,具有敬业精神,才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只有敬业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机会是创造的先决条件,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就意味着有了更大的创造可能性。朱子指出,“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核心在于尽职尽责。敬业意味着精益求精,意味着不让伪劣产品流入到市场,危害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敬业就是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声誉。如果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世上也就没有豆腐渣工程。敬业意味着不能见异思迁,不能经常跳槽,不能在关联度不大的行业之间变来变去。大学生要牢记生命需要积累,积累需要信用做基础,要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频繁变动工作就会使人缺少一种生活积累和沉淀,使生命缺乏厚度。

3.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朱子认为“诚”的内涵是真实无妄的,是实在的理,诚与天理是紧密相连的。“诚信品质的养成,就需要做好‘存理灭欲,修身治心’心性修养的功夫。”[10]“存天理”是一种向善的追求,包含公平正义诚信等道德规范和原则;“灭人欲”是指要消除过度膨胀,不合理的欲望需求,保留正常的生存欲望,学会自我克制、自我修养,去除恶的过程。提倡低碳消费,促使大学生从追求物质消费的功利主义转向追求精神生活的理想主义,引导大学生认同幸福人生,不在于关注量的消费,而在于是否是理性消费,是否真正从消费过程中获得幸福。人类的生存不是为了消费,不是为了占有更多,不是为了享乐,而在于多为社会做奉献。人作为生命也是生存于物种生命链条之中的,人从自然中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生命的经济价值时,生命的意义只有肉体的享受和炫耀了,也就会造成欲壑难填,甚至为了过度消费造成生态恶化,危害更多生命。如果把美好生活界定为消费和享乐,向往奢侈的物质生活,迷恋庸俗的文化作品和生活方式,远离高尚的精神生活,把幸福理解为消费更好、更多和更时尚的商品,那就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误解。把生命尊严和价值与消费多少、消费层次挂钩,抛弃生命的精神价值,生命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物质消费,为了享受,精神需求庸俗化,人成为没有思想灵魂的消费动物。这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形成消极影响,在个人追求上,学习不够努力,艰苦奋斗精神逐步淡化。

朱子文化中的诚信观作为传统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蕴含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观培育的精神要素,为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观培育奠定了道德价值基础。朱子文化的诚信思想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连绵不断、滴灌式的文化熏陶和感染,培养大学生内心产生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诚信意识,拥有“知行合一”的健全人格。学习朱子文化的诚信思想,引导大学生把握正确的诚信观,提升道德文化水平,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自觉诚信行动。

猜你喜欢

朱子诚信道德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