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运用研究

2018-03-08肖云忠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思想

张 云,肖云忠

(1.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2.成都理工大学 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其他以往的哲学家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优势在于马克思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人的现实社会活动的角度来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尤其强调人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不能把人看作是孤立的、脱离社会生活的抽象存在。因而,马克思这样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1]马克思的这种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可以说是真正揭开了人的本质问题之谜。特别是新时代条件下,重新研究人的本质理论对中国现实社会关于人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蕴。

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产生与概念界定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是时代的反映、发展的产物。因而,一种新的思想必将也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才出现的,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过来对这个时代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

(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产生的条件

首先,基于一定的经济条件。1848年的德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机器工业时代,慢慢的其工业化程度达到了足以与英、法匹敌的地位。产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工人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他们创造的产品与自身获得的价值却呈负相关,很多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面对工人群体备受压迫与剥削的处境,马克思勇敢地站出来号召广大工人团结起来,采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旧的阶级统治,将工人自身从机器大生产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人自身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其次,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当时的德国内外战争频繁,统治者实行专制制度,民众深受统治集团残忍的奴役与剥削,每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生命健康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更不用说其他的需求了,他们的内心渴望的仅仅是自由与解放。虽然说在当时,黑格尔强调了精神领域的自由与解放,但他过多地依赖于“绝对精神”,并没有付诸实践意义。随着统治阶级专制程度的日益增强,愈发暴露了其思想的局限性。正是在这种内外乱困的背景下,马克思站在全人类的立场,积极参与各种民主实践活动,力求通过革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最后,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基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提出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古希腊、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部分思想,其中,最直接的就在于吸收了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物、要把人的根本还给人本身,把人的本质归结于人的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一点是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但是,费尔巴哈仅仅把人的自然本质看成是人的本质,这就把人的本质问题绝对化、抽象化了,也就陷入了形而上的泥潭。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结合德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社会关系纳入到人的本质的范畴之中,完成对旧有形而上学的扬弃,开始正式考察活生生的历史之中的人。最终,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的重要论断。

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人的本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认为实践活动是把动物与人类区分开来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动物的生命活动仅仅是被动的模仿,它们只会按照同一个尺度进行活动;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则需要有一定的意识参与,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孤立的个体,并认为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体。我们说,人是同自然界中逐渐脱离出来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的本质作用的发挥必然要和大自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但人的本质更重要的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直接决定了其社会本质。然而,在这一切的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物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以及各行业间的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

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实际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在这句话中,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其普遍性与永恒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最低等的就是“生理需要”,说明只有当人填饱肚子,从生理上摆脱饥饿状态,才可能去追求更高级别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就是可以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并最终使自己感觉到最大的快乐。

二、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及其运用

真理具有相对性,我们之所以称它是真理,也是因为它在一定条件下是符合时代背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如果超出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同样会转变成谬误,失去其生命力而不断被人们所摒弃。基于马克思哲学视角下的实践观,继续对马克思人本质思想的运用及其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意蕴。[3]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与时俱进,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刷新着自身的中国化进程。[4]尤其体现在以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和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勇于站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思想,为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引导。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它们在中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断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

(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运用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5]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又站在军队的角度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在,并最终正式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毛泽东还指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样,也正是在无数仁人志士、革命英雄和广大农民群体的共同奋勇抗争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最终在革命实践中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

心系人民是区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重要标尺,正是因为毛主席自身出生于农村,他更能体恤民生疾苦、了解民众的真正需求,所以关于“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毛泽东曾经进行了多次阐述。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为群众谋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形成优良的革命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还逐渐把这一宗旨法制化,变其成为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责任。因此,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本思想的核心,更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他不仅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心系民众的服务宗旨,而且时刻都在考虑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当时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和群众的迫切需求,便于政策落实更加具有人民情怀。我们说,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采取的民本举措,同样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邓小平“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思想是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运用

邓小平基于当时的社会矛盾,仔细地归纳、总结了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了有效结合,并对其进行再认识。邓小平“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思想解放、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发展。

回顾我们的改革历程,很明显就能看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人才、尊重知识,肯定知识精英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要力求把人民的意愿与党的要求转化为国家意志,即法律语言。为此,必然要求在执政过程中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保障,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给予民众应有的尊重。其中,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新思想,正是将人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次,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就在于改善民生、为民造福,要求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综合起来进行考察,不可割裂开来。此外,还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以民主化科学化为核心的决策体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广泛调动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广纳良言,不断提升和筑牢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今天,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应当更为珍视邓小平“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思想,并将其视为宝贵的政治文明遗产,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更大进步。

(三)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运用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此处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近代西方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是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主体,但由于其缺乏社会实践性而陷入空谈。相反,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始终把人看作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活动的具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的积极践行,“以人为本”是对人民的主体地位及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正确把握,它始终注重实现人的价值,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6]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渗透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及各类在职公务员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打破政府与公民的对立状态。其次,胡锦涛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到百姓家嘘寒问暖,常常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印象最深的是“非典”期间,他多次深入疫区,与民众们零距离接触;2007年春节期间,在甘肃定西农村视察时,特地询问乡亲们对中央的农村政策满意不满意,及时收到民众的真实反馈。这许许多多感人事例和温和的言语都在告诉人们,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真正以人为本、亲民爱民、执政为民的。此外,在胡总书记执政期间,强调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注重协调统筹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医患关系、劳资关系等,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本关怀。

(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运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带领下,近五年来,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习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政策执行的人民性原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尊重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不断推进和发展民生工程,培养人文关怀共筑中国梦,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千百万百姓。尤其是党的十九大的成功召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价值立场是人民至上、价值标准是人民的利益,价值目标在于让人民拥有美好生活、让人民具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习总书记积极深入基层,走过大江南北、走近寻常百姓家,派送民生“大礼包”,形成了浓厚的乡亲情。我们能切实感受到的具体的惠民政策:经济上提倡精准扶贫、脱贫,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保证资源共享,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政治上,尤其是党的十九大的成功召开,强调要全面加强政治建设,保证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知情权,并从根本上严厉打击腐败、规范党风党纪,让权力的运行更加透明化,真正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文化上要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诉求,提供各种优秀文化产品,坚定文化自信;法制上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极力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建设方面则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比如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事业与产业的不断发展。此外,还强调加强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发展,发挥社会组织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以便及时解决民众的实际需求,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结语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为唯物史观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而唯物史观正是围绕人的问题进一步展开的,马克思从实践观的角度出发,肯定人的地位与价值,注重发掘人的潜质,为人类正确地认识自身提供了理论基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有助于深化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更为各届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执政党人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提供了理论借鉴,使党的政策更加具有人民性与导向性。在当代社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仍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不可超越的意义,即愈发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温情,让我们的人际圈以及社会更加富有人情味。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思想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思想与“剑”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回归本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