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模式解析
2018-03-08黄渊基
黄渊基
(1.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湖南永州425100;2.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船山学刊》杂志社,湖南长沙410003)
旅游扶贫的模式,是旅游扶贫实施的方式、方法和路径的经验概括,是旅游扶贫工作的一般样式,是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间环节。关于旅游扶贫的模式分类,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致于有很多人把旅游扶贫主体的帮扶模式和旅游资源类型的依托模式混杂在一起。如有提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景区帮扶旅游扶贫、企业主导旅游扶贫、移民迁置旅游扶贫的,有提生态旅游扶贫、文化旅游扶贫、边境旅游扶贫、民族特色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农旅结合旅游扶贫的,有提供应链旅游扶贫(价值链旅游扶贫)、立体化旅游扶贫、可持续旅游扶贫的,等等。笔者以为,讨论旅游扶贫模式,首要确定讨论的视角。遵照这样的逻辑,笔者从旅游资源禀赋类型、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旅游扶贫产业链条、旅游者需求等角度将旅游扶贫的模式大致分为五类,并选取部分模式进行案例解析,探讨旅游扶贫的现实路径。
一、立足于不同资源禀赋的旅游扶贫
从旅游资源禀赋来看,可以把旅游扶贫分为生态观光旅游扶贫、历史人文旅游扶贫、民族特色旅游扶贫、红色革命文化旅游扶贫、节庆活动旅游扶贫、乡村休闲旅游扶贫、农林产业旅游扶贫、创客研学旅游扶贫、体育康养旅游扶贫等。
生态观光旅游扶贫以山水等自然资源为依托。中国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如青海和西藏的高原湖、东北和新疆的雪山雪乡、广西桂林的山水石景、湖南新宁崀山的喀斯特地貌、湖南绥宁黄桑的原始森林、沿海地带的海洋海滩等。生态观光旅游扶贫就是依托这些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历史人文旅游扶贫以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民间文化艺术等。如新疆的古丝绸之路,甘肃敦煌的壁画,陕西的秦腔,湖南新化的武术和书法、凤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和吊脚楼、隆回县的滩头年画等。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一座小岛,四面环水,以前是著名的贫困村,后来,丹洲村利用岛上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推进旅游扶贫,一跃成为当地的首富村。“丹洲村保留着明代的古城墙、古书院,白墙黑瓦的古民居虽然被岁月洗礼,有些残破不堪,但散发出的历史气息却是原汁原味的。村内聚居着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61个姓氏,281户1 035人,居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着有百年树龄的沙田柚,一年一收的柚子和融江河的渔获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见到陌生的来客,岛上居民都会热情地打招呼。”[1]当地通过复古建筑、民族风情和宁静的岛上田园生活,策划自驾游、植物学考古游,借鉴湘西凤凰古城、芙蓉镇等旅游宣传活动,迅速提升了旅游知名度。“经过3年努力,丹洲村在2005年一跃成为全县首富村。2014年年底的统计数字显示,全村农家旅馆及农家饭店共有80家,平均每家年纯收入达9万多元。丹洲村日均接待游客200多人,每年游客有8万到9万人,2014年光门票收入就有280多万元。”[1]
民族特色旅游扶贫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依托。中国少数民族各具特色,民族风情绚丽多姿,如内蒙古的蒙古族,广西的壮族,西藏的藏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宁夏的回族,湖南的侗族、瑶族、土家族和苗族等。民族特色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不仅是因为民族风情本身独具魅力,还因为这种旅游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体验,游客不仅能一饱眼福,还能获得心灵感悟。“如全球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旅游项目中就有众多的游客参与项目。具有排山倒海之势的百人芦笙舞,游客可以手拉手加入其中;有‘东方第一染’之称的丹寨苗族蜡染工艺,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制作;苗乡侗寨特有小吃——糍粑,游客可以举起木槌自己打、自己做;在农家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席间喝上一口侗族姑娘敬献的美酒,再和姑娘对上一段歌,让旅游的感受升华到美轮美奂的境界。”[2]179-180
红色革命文化旅游扶贫以红色资源和革命文化为依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全国各地留下了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值得后人深深怀念。这些足迹现在已经成为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如江西瑞金、井冈山,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湖南通道转兵纪念地、芷江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所在地域,大多是较偏远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地区。通过旅游产业扶贫,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综合带动作用和强劲的造血机能。趁红色旅游利好时期,有效弘扬各地区红色文化、积极推动当地红色旅游,对于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红色资源地区加快脱贫,促进丰富当地旅游产业发展。”[3]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典型的贫困地区,但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邓小平同志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红军长征也经过了广西境内。“据2009年广西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全区共有1 982处革命遗址。据2015年6月国家公布的普查统计显示,广西的左右江地区(红七军红八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等7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七军军部旧址等8处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点,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湘江战役旧址等47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色起义烈士碑园等10处为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4]可见,广西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只要合理开发、利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必然能够为广大贫困人口带去实惠和收益。目前广西的百色、河池、崇左、桂林等地是“老、少、山、穷、移”于一体的贫困地区,其中百色、崇左还是边境地区,广西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把发展红色旅游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相继制定和实施了《2005至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广西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1—2015年)》,着力打造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桂北红色旅游区、南宁红色旅游区等红色旅游区,邓小平足迹之旅、重走红军长征路、中越边关红色之旅等七条精品线路,促使红色旅游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据统计,2004—2014年,广西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达1.65亿人次,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2.6万人,间接就业人员65.7万人,2013、2015年广西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32亿元、182亿元[4]。
节庆活动旅游扶贫就是依托节庆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如云南沧源县的“摸你黑”狂欢节,湖南汨罗的端阳龙舟节、通道的大戊梁歌会等。还有贵州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来源于《娥娇与金丹》的故事,节日活动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节日主要内容是:各苗寨的姑娘们在节日前制作五彩糯米饭,节日来临时,各地的男青年来到姑娘的寨子与姑娘们聚餐、游方、对歌,并向中意的姑娘讨糯米饭。姑娘在糯米饭里藏着各种有象征意义的植物送给对方,对方也就从中知晓了姑娘的心意。彼此之间经过多次的交往,增进了解,成双配对。节日的另一个内容是:青年男女去野外踩鼓、唱歌。姑娘们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苗服盛装,戴上家里所有的银饰,作为这次活动最艳丽的妆扮,来吸引异性的眼光,找到称心的伴侣,结成良缘。”[5]台江苗族姊妹节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特色鲜明,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台江姊妹节是台江凸显的民俗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台江姊妹节也被逐渐地融入到旅游文化市场中,并逐渐发展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深受学者和专家的关注,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最古老的的情人节’。”[5]贵州省台江县通过举办苗族姊妹节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前往旅游体验,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扶贫开发。
乡村休闲旅游扶贫主要以乡村休闲、度假、饮食、农事体验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贫困人口脱贫。比如当下盛行于广大乡村的农家乐周边游,江南的水乡旅游,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游,云南元阳的梯田乡村游,湖南望城的都市乡村游等。“农家乐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是依托原生态的农业产业及乡村人文资源,打造供城市市民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农家乐兴起的原因是由于日益拥挤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以及日益白热化的城市生存竞争的压力,城市市民有摆脱城市喧嚣、舒缓调节自我的旅游休闲需求,而周末假期又不可能进行长距离的旅游活动,城市近郊区的农家乐正好利用原生态的农业产业及乡村人文资源,提供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差异化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2]166农家乐旅游具有乡土原味、平民风尚、原生态美、体验性强、价格实惠等特点,对旅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农家乐旅游为当地居民(包括贫困人口)直接经营,可以带动农村就业、给当地居民(包括贫困人口)带来经济收益,无疑是值得推广的旅游扶贫模式。不过,在实践中,也要注意避免盲目开发、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破坏生态环境、品质偏低、卫生条件差、缺乏营销等,可以考虑采取统一规划管理、成立行业协会集约化经营、突出乡村人文特色、强化生态化发展等措施,促进农家乐旅游扶贫提质升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农林产业旅游扶贫是以特色农林产业为依托,通过发展农林产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比如湖北宣恩的“茶旅融合”旅游,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高城花海旅游,新疆天山森林旅游,湖南石门壶瓶山森林旅游,安徽安庆市森林游憩旅游,还有一些地区的苗木休闲、林下游乐、牧场游乐、果业创意、渔乐体验、大地景观等都是农林产业旅游扶贫的典型。贵州省凤冈县利用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的契机,推进“茶旅一体化”旅游扶贫,“以凤冈县民族茶艺为重点,结合茶叶生产的特点,融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贸易、旅游观光、修身养性为一体的茶旅游一体化产业”[6]203,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凤冈县发展“茶旅一体化”旅游扶贫,特别注重农户的参与,主要有以农户为主体,成立茶庄,在进行茶叶生产、加工的同时,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形成了在加工企业的基础上提供住宿和餐饮、单家独户扩建自家房屋经营、七八家院落连在一起合作经营等方式。农户参与方式主要有:“农户+市场”“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农场”等。在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政府主要负责招商引资、制定政策、进行监管、与企业合作开展就业帮扶等工作。在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凤冈县“茶旅一体化”旅游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带动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当地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使当地的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创客研学旅游扶贫和体育康养旅游扶贫则是新近出现的旅游扶贫模式,创客研学旅游扶贫主要是吸引一些年轻创客和研学一族进入,开展创客活动和研学活动,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和扶贫开发。体育康养旅游扶贫主要是推出体育赛事和健康养生活动,如组织徒步、骑行、越野等活动,推出度假休闲、养生养老等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
二、依托不同开发帮扶主体的旅游扶贫
从开发和帮扶主体来看,旅游扶贫又可以分为政府开发式(含移民迁置)、企业带动式、景区辐射式、社区推动式、对口帮扶式、社会扶助式和国际合作式等。
政府开发式是由政府主导旅游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的相关工作都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进行。例如,景区贫困人口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就是典型的政府开发式旅游扶贫。中国旅游扶贫的开发和帮扶大都由政府主导,比如广东省早在2002年就设立了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成立旅游扶贫工作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扶贫工作的意见》。湖南省张家界市很早就把景区居民陆续迁出,进行易地安置作为发展旅游的抓手,才有如今旅游业的红火兴旺[7]。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涔天河库区移民贫困人口占江华全县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上不好学、看不起病、住土坯房的现象比较普遍,是贫困人口聚居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部分移民祖祖辈辈依靠库区资源和传统谋生技能,过着自给闭塞的小农生活,水库扩建搬迁一度使移民产生了“劳作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担心。针对库区移民现状和疑虑,江华县委、县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移民未来生活与长远发展,把水库扩建和移民搬迁作为促进江华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移民脱贫致富步伐的历史性机遇来抓,把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培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统筹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好起来”目标任务,努力把安置点建设成为移民安置区、特色景区和旅游服务区,成为移民就业创业、增收发展的致富平台,将山区瑶族同胞(大多是贫困人口)整体搬迁至集镇集中安置,实施搬迁安置移民6 666户,28 431人,迁建集镇5个,99.7%的移民都签订了搬迁安置补偿协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①。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探索出一条旅游景区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路子,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肯定。
企业带动式是成立或引进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当地旅游扶贫工作。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西江旅游发展公司就是典型,而且西江旅游发展公司从事的工作涉及当地旅游扶贫的方方面面。内蒙古自治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接待外国友人,1996年转制为民营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力发展草原民族旅游,企业呈几何级增长,构建了“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经营服务体系,“截至目前,企业拥有资产约为1.6亿元(含无形),用工550多人,日接待就餐能力达3 000人,住宿能力1 500人,年营业额达1 500多万元,利润达300多万元。同时,在格根塔拉旅游中心的辐射带动下,沿108国道周围约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又发展起13家以上的牧家乐接待点,形成一大带多小的格局,规模效应初现,有力地带动了附近几十公里牧民的各项产业,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增加了他们的收入”[8]116-117。
景区辐射式就是通过重点景区辐射带动当地的旅游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如新疆阿勒泰就是通过喀纳斯、禾木、白巴哈等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土家民俗风情保存完好,有“中国土家族民俗风情第一村”的称号,“全村98%的村民都是土家族杨氏后裔,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百姓热情好客的古村寨。这里保存着土家族民居经典建筑——土家筒子屋和诸多明清时期的民舍、祠堂,四百余户民宅依山傍水而建,房舍高低错落,蜿蜒起伏。整个古寨古风犹存、民族风情浓郁,土家人能歌善舞,摆手舞、金钱杆、‘毛古斯’等舞蹈,传统古歌、仪式歌、劳动歌、生活歌充满乡土气息;冲傩、还原、祭祀土王、祭风神神秘庄重;土家织锦、手编工艺、土法造纸古朴诱人”[6]73,更重要的是,该村在著名的景区梵净山山门外不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该村依托这个优势,充分利用景区客源市场,挖掘自身旅游资源,开发了“品尝土家特色餐饮、游览古寨风光、领略土法造纸、体验土家民俗风情”等旅游产品,打造民族村寨体验型旅游目的地,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社区推动式就是由社区主导,推动旅游扶贫。最典型的是南非Matatiele“自己把握梦想”的社区旅游扶贫和萨比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社区旅游扶贫。“2006年5月,由国务院扶贫办与国际计划、国际行动援助等国际非政府组织(NGO)联合举办的‘中国农村社区主导型发展扶贫项目’启动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标志着中国扶贫启动‘社区主导型’新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个人的扶贫投入,将交由贫困社区居民进行项目实施和监管,把发展和脱贫的主导权交给贫困居民。”[2]100社区推动式旅游扶贫最大的优势是扩大和保障了贫困社区及贫困人口的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旅游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看,社区主导型扶贫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将资源的决策权、使用权和控制权完全交给农民,由农民决定实施什么项目、由谁来实施,并由农民掌握、控制项目资金的使用,依靠农民自己推动社区发展,实现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政府则主要负责监督、支持和服务。其二,是首次将扶贫工作与村民自治和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为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支持。其三,是开创了政府、国际多边机构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实施项目的先例,首次将非政府组织纳入政府的扶贫工作中,借此探索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有效模式[2]100。社区推动式旅游扶贫模式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在经济上,应通过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就是要在土地征收上充分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在财政资金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税收上对当地居民进行适当减免,在金融上给当地居民提供小额贷款支持等。二是在政治上应充分保障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管理权,不能将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排除在利益主体之外。三是在文化上应提升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思想意识,加强他们的能力建设以及社区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开发意识和参与旅游扶贫的意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能力素质,提高其参与旅游扶贫的知识、技能;营造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当地居民的文明素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树立良好旅游形象。
对口帮扶式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比如新疆吐鲁番市旅游扶贫就有湖南省对口帮扶的重要贡献;长沙市对口帮扶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入境旅游上给予大力帮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社会扶助式是指社会组织、民间机构、企业组织等参与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如重庆市慈善总会“与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重庆三峡银行等机构接洽,联合发起设立‘重庆精准扶贫公益信托基金’,选择2-3个点开展‘造血式’扶贫试点,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种养殖等,帮扶贫困群众脱贫”[9]。
国际合作式是指一些国际组织利用一些项目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比如PPT项目[7]、ST-EP项目和SNV组织的项目等,都是国际合作的突出代表。“贵州省先后与法国、爱尔兰、新西兰、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在旅游规划、示范项目、人才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合作”[10],成效也很显著。
三、多元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的旅游扶贫
从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及受益途径来看,可以分为依托景区式、加入企业式、参与社区式、自主创业式、合作组织式、生态补偿和交易式等。
依托景区式是指贫困人口依托景区参与到旅游扶贫进程中,实现脱贫致富。比如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通过制定政策安排景区居民全员在景区从业,允许景区居民在规范管理下自主经营,为景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粮食补贴,让景区居民参与入股分红等[11],同时吸收当地居民入股,成立了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管理局承担大部分出资,持股51%,但收益分成只占23%,居民共同持股49%,收益分成占77%。
加入企业式是指贫困人口直接进入旅游扶贫相关企业,通过就业参与到旅游扶贫进程中。比如在广西百色右江区旅游扶贫中,政府明确要求旅游扶贫企业优先录用贫困人口,对于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政府给予税费减免或返还等奖励,这样,旅游扶贫企业和贫困人口双向都有积极性。
参与社区式是指贫困人口通过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旅游扶贫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受益。比如云南文山州少数民族社区的旅游扶贫,湖北通山县西泉村社区服务的旅游扶贫,四川达州市通川区北部山区社区的旅游扶贫等都是这一类型。
自主创业式是指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自主创业,通过个体经营或企业经营获得收益。这种模式最典型的是景区的农家乐、民宿、私营运输、私人旅馆餐馆、个体工艺品店等。比如广西柳城畲族镇的特色民宿,陕西阎良荆山塬景区的农家乐等。
合作组织式是指贫困人口自发联合建立合作组织参与的旅游扶贫。比如内蒙古草原的牧户联营旅游扶贫,“东乌旗乃林高勒的‘牧人之家’是由7—8家牧民联手合资30万元兴办的一处带有景观和民俗特点的牧户旅游点。平时帮工在20人左右,高峰期多达30人。这些帮工有的是业主家的亲戚朋友,有的是本乡本嘎查的牧民,从而解决了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人力资源使用更趋合理”[8]110。
生态补偿和交易式是指贫困人口通过生态补偿或者开展生态交易获得旅游扶贫的收益。这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较为显著,比如贵州省、云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地。云南罗平县就非常重视生态补偿扶贫,它“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罗平县生态补偿脱贫方案》,把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覆盖到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在生态扶贫推进过程中,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策的原则,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将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等林业项目精准落实到贫困山区”[12]。
四、组合和延伸产业链条的旅游扶贫
从旅游扶贫的产业链条看,可以分为供应链旅游扶贫(价值链旅游扶贫)、立体化旅游扶贫、可持续旅游扶贫等。
供应链旅游扶贫(价值链旅游扶贫)是将整个旅游扶贫分解为供应链条、价值链条等不同环节,注重每个环节贫困人口的参与和受益。比如卢旺达大猩猩观光价值链旅游扶贫和老挝琅勃拉邦价值链旅游扶贫。
立体化旅游扶贫是“全方位的协作部门与多层面参与主体一起构成了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的参与平面,力图挖掘整体效能,辅之以多元化扶贫手段,不同要素相互联动,多维度指向扶持对象”[2]163。
可持续旅游扶贫注重旅游扶贫的可持续性,如ST-EP即是典型的可持续旅游扶贫。可持续旅游扶贫特别强调在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开展可持续旅游扶贫,一是加强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加强可持续发展立法,在旅游规划方面应注重可持续性。二是加强内部生态管理。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应注重严格审批和环境治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应强化生态教育,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宣传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约束机制。三是加强外部生态管理。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根据景区环境承载力,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游客在景区的时间和空间。四是加强旅游企业的绿色发展和绿色经营。将低碳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绿色能源、绿色技术。在可持续旅游扶贫中,实施 10个“R”行动:认知(recognize)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拒绝(refuse)参与任何对环境有损的旅游活动;减少(reduce)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寻找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替代(replace)产品来达到对环境保护的目的;为了节约资源提倡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生活消费品;重新改造(reengine)耗费水和能源的机器设备;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retrain)使其在行为方面影响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对参与环境保护的人给予某种形式的回报奖赏(reward);为了改变人们对环境的习惯行为,重新树立良好的环境行为观和行为准则,需要对人们再教育(re-educate)[2]148。
五、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旅游扶贫
从旅游者的需求来看,可以分为观光式、休闲式、文化欣赏式、康养式、体验式、研学式、创客式和自助式等。
观光式是指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主要是欣赏自然风光,亲近大自然。休闲式是指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主要是带着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目的。文化欣赏式是指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主要是欣赏当地文化,考察民俗风情、文物古迹、民间工艺等。康养式是指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主要是进行健康疗养,要求当地有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空气、水没有污染,健康设施、医疗条件和卫生服务配套比较齐全。体验式是指旅游者带着体验的目的,参与到当地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作为当地的一份子体验与其自身原来不一样的生活。研学式是指旅游者带着研究、学习的目的,比如进行资料搜集、田野调查、历史考据等。创客式是新近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旅游者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充满创意,充满激情,希望将自己的灵感在当地转化为现实。自助式是指旅游者旅游时完全自助,自由安排目的地、行程,或许有的根本不带目的,纯粹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发展旅游扶贫,还应该更深入细致地研究旅游者的心理、旅游目的及其行为偏好,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一些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旅游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这样才能保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获得更多收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类型学划分,实际上,一些不同角度的模式也有可能交叉。比如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从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角度看,可以归为依托景区式旅游扶贫模式,但从旅游扶贫的开发和帮扶主体看,也可归为企业带动式旅游扶贫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旅游扶贫中,既有生态观光,也有历史人文;既有民族特色,也有红色纪念等。在实践中,很多模式也是相互结合、重叠交叉的,如有政府、企业、旅行社、社区、农户、合作组织之间的两两相互组合和多者多重组合。
注释:
①根据调研收集的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谢洋.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如何巧打文化牌 [N].中国青年报,2016-02-01(06).
[2]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刘源源,李厦.王小燕委员: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旧”饭依然可以吃出“新”味道[N/OL].[2017-03-09].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70309/t20170309_523648002.shtml.
[4]何成学.广西红色旅游扶贫和生态扶贫堪担重任[J].当代广西,2017(9):45-46.
[5]司亚福.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旅游开发——以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姊妹节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4(1):29-32.
[6]何景明,等.旅游扶贫的理论及其实践发展——来自贵州的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7]伍海琳,夏杰.精准扶贫视角下张家界PPT发展战略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1):124-128.
[8]刘丽梅,吕君,关海波.内蒙古旅游扶贫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9]任明勇.去年总会募集1.72亿元款物主要集中用于慈善脱贫攻坚[N].重庆晨报,2017-02-14(06).
[10]张齐.黔山聚宝美景天然[N].贵州日报,2008-10-27.
[11]吴晓东,等.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6.
[12]杨德书,罗平:生态补偿也是扶贫利器[EB/OL].[2016-03-08].http://www.ynly.gov.cn/8415/8477/10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