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万安村社区文化建设现状探析
2018-03-08宋泽文
◎宋泽文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一、西万安村社区文化活动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万安村每年元宵节举办的“转黄河”活动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黄河灯阵,也叫“九曲黄河阵”,由365根木桩组成,象征着一年365天平安吉祥。有规律地用绳索绑定木桩,每个木桩顶部用五色纸糊一个纸筒,里面放一个小灯盏,预示一年365天,天天光明。阵地中央竖有一根15米左右的高杆(名曰“老杆”)。杆上攀龙舞凤,阵地四角分别竖有约10米的木杆,象征着一年四季。
“转黄河”这一民俗活动历史悠久、规模盛大、气势宏伟。据乡里老人讲述,从明朝建文年间,每当年节之时,鬼怪盛行,以致一些家庭不堪其扰,家道中落。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乡里的一些长者和有识之士,组织起了民间花会社火活动。这一民俗活动发展到今天,活动面积已将近4000平方米,参加活动人数达30000余人,主要为的是人丁兴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与“转黄河”相配套的还有多种类型的节目表演:跑驴、旱船、高跷、扭秧歌、舞龙。晚上八九点开始,表演团队汇聚黄河阵,烟花爆竹随之点燃,“老杆”上彩龙飞舞旋转,节目按顺序入阵,黄河阵内外,到处悬灯结彩,似群星落地,交相辉映,盛况空前。人们纷纷参与其中,跃跃欲试,好不热闹,惹人眼花缭乱。
(二)特色文化活动
1.清明节扫墓纪念烈士
西万安烈士陵园建于1939年,坐北朝南,南北长60米,东西宽28米,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陵园内现有烈士墓46座,61名国民党革命烈士碑上有名。2006年,民政局投资20多万元对陵园进行了维护和修缮,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又投入50多万元对陵园进行了彻底整修,如今已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的清明节是烈士陵园对外开放的日子。这一天,老师、学生、村委会成员、党员干部、普通村民都会前去扫墓,为纪念抗战英雄王天祥。1937年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之时,国民党部王天祥率冀察游击军第二队(约2000人),在武安至冶陶一带对日军展开游击战,其中最著名的是3次万安战役。第一次是1938年初,王天祥率部袭击了玉泉岭、西庄之敌,又伏击了日军的两辆军用汽车,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时隔不久,日伪军千余人第二次进犯万安。此次战斗,王天祥部共获得小炮1门,机枪2挺,步枪197支,战马7匹,汽车一辆,解救村民107人。第三次是在1938年4月,日伪军2000余人袭击万安,经过11个小时的战斗,日伪军死伤超200人,此次共缴获12匹战马,244支步枪,击毁两辆日伪军用车,扣押3辆日伪军车,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2.庙会(物资交流会)
2010年农历四月初十,在西万安村(胡爷庙、圣元庙)开光之日起新立庙会。白天,来自其他村落的摊贩来这出售货物,中午时,由村委会出资,为沿街商贩提供食物。饭菜大多为“大锅菜配白米饭”,从其他村子来串亲戚的亲朋好友也可在街上一起就餐,喻为岁岁平安,人丁兴旺。
3.元宵喜乐会
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村民会在卧龙山圣元庙对面的戏台演出,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快板、三句半、双簧、相声、小品、歌曲、戏剧、民族舞蹈、少儿舞蹈、现代舞等。2018年元宵喜乐会还推出了抽奖环节。由于相声、小品等节目采用本地方言,演出者多为村民十分熟悉的亲朋好友、街里街坊,节目内容符合老百姓的喜好,富有生活哲理,所以十分热闹,叫好声连连。其中小品《唐僧取经》、秧歌舞《越来越好》、双簧《婆家娘家》都已成为经典节目。
这些活动自春节前半个月便开始准备,由村委会组织召集,乡里文艺爱好者组织节目、排练、 串词;而音响、话筒、服装、道具、给表演者的演出福利等所需资金则依靠在外务工人员筹集,或回家过年的村民自愿捐赠所得。
(三)新兴活动
自2016年7月起,在村子主要的十字路口,每月会定期开展观影活动,影片大多为革命题材、抗战题材、科教题材、戏剧题材。除此之外,近些年来,随着“快手”这一直播平台在村子里迅速传播,许多妇女根据快手教程自发组织起了广场舞活动。
(四)四大家族精神文化
据宋氏家谱记载,西万安村村民按照地缘关系,分为四个家族:“上场家”“后地家”“大古道家”“槐树底下家”。时至今日,这四个家族的文化活动方式、价值理念仍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槐树底下家”的从政观念强,历届村委会主要成员都来自这个家族;“上场家”则注重从商,涌现出一批在山西发家致富的老板;“大古道家”注重血缘关系,亲朋好友往来走动频繁;而“后地家”亲情观念比较淡薄。
(五)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西万安村的文化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正式团体、文艺工作爱好者、大学生村官。正式团体有军乐队、大鼓队、武安落子剧团。日常生活中,遇到婚礼、寿礼等庆典活动,本村和其他村子的人会聘请这些社团进行演出,平均每个社团一年在外活动的次数近50次。而其他相声小品爱好者则是每年元宵喜乐会的主力军,大学生村官主要负责元宵喜乐会节目的排演、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文化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1.文化生活消费占总支出比重小
为了解村民的文化消费情况,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您每月购买文化用品(包括报纸、书籍、戏剧光盘等)需花费多少?”结果显示,有75人每月的文化生活消费不到40元,只有8人选择了120元以上。这表明,社区农民用于文化方面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很小。
2.消极文娱普遍
乡民们开始学会使用微信和QQ聊天,用手机看新闻和网上购物。而随着“快手”“抖音”“火山小视频”等自媒体网络平台的盛行,留守妇女们开始模仿这些平台上的视频跳广场舞。但孩童却沉迷于抖音、网络游戏等网络活动,并没有阅读、书法等文化兴趣,忽视了对本地戏剧“平调、落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公共文化活动范围影响小
1.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
从西万安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状况看,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戏台”这四项设施中,利用率最高的是“文化广场”,表示“经常去”和“偶尔去”的社区居民累计占比为64.50%;其次是“戏台”,累计占比为57.50%;利用率较低的是“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累计占比分别为13.80%和8.50%。可以看出,社区居民更愿意去或去的较多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文化广场”和“戏台”,可能由于这两类公共文化空间的场地相对来说较为开阔,更符合村庄不同人群的需求。不过,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乡民对“阅读型”文化生活的参与有待进一步提高。
2.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区青年进城求学务工,社区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但这些群体普遍不具有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所以文化建设主体的缺失导致社区的文化活动仅停留在元宵喜乐会、庙会;另一方面,从社区农民参与度来看,表示参加过“电影下乡”和“文艺汇演”的乡民占比分别为43%和59.60%,说明社区居民对这两类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由此可见,通过政府外力嵌入来构建的农村文化生活不尽如人意。农村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需源于乡民,并依靠他们发展和提升。
(三)社区居民缺乏文化意识和学习意识
乡民对于“文化活动、书籍阅读”的理解程度有限,其学历大都在初中以下,而且学习意识有限,他们大都表示反正下地干活也用不到,平时在微信群里聊聊天,看看腾讯新闻就已经足够,有闲暇时间更多地选择打牌、看电子小说等娱乐活动。
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地方政府建立社区文化管理体制
1.建立资金、人才的引入和留住机制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无法离开资金的支持,为此,应当建立资金筹措的机制,扩展资金筹措渠道,如以更优质的活动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同时寻求同企业合作的机会,借助企业冠名赞助的形式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而且要打造并留住优秀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引进文化团体入驻,增强农村社区文化队伍的凝聚力,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此项工作[1],还要选派现有的骨干人才去外地学习、交流,以便实现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同时提高待遇和相关环境,培养人才的同时做到留住人才,打造优秀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建立社区文化活动的设备维护和利用机制
安排专人对社区的健身器材、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节目专用器材进行管理,加强利用,避免形同虚设;并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举办各类培训班(如书画、音乐、舞蹈等),提高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品位[2],增加社区文化活动项目,用健康、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占领社区文化阵地,真正让百姓能够广泛参与,陶冶情操,自觉抵制不健康生活娱乐方式。
(二)引导村民改变自身的思想意识
培育村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乡民积极参与;通过举办讲座、培训会等方式提高乡民文化水平,增强其学习意识;促使农村居民自觉开展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3];营造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引导儿童正确使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传播平台,培养儿童对本地特色文化的兴趣;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和质量。
四、结语
虽然现阶段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很多困境,但是也存在着很多机遇。政府部门健全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乡民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都将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