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美育
2018-03-08杨博涵
◎王 珊 杨博涵
(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美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证明。美育是人们追求进步的产物,是忠于自然、超脱自然的精神追求。博物馆美育是社会美学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博物馆主体功能之一。研究博物馆美育,理清博物馆美育的涵义与方法,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认识自我,认识未来。首先分析博物馆美育的内涵,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博物馆美育工作展开论述与分析。
一、博物馆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审美的教育,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阐述:“有促进道德的教育,即德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是体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是智育,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即美育 。”①蔡元培先生把美育称作“美感教育”。他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及以德育为中心是也 。”②“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人格,这是由于感情认知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性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③朱立元教授认为,“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改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④
博物馆美育即是通过博物馆活动来进行审美教育。近代中国最先接触并关注博物馆文化的蔡元培、鲁迅等先生,将博物馆美育工作作为开化国民的重要方式。经过漫长战争时期,新中国博物馆美育工作又逐步开展,并随着时代进步逐步脱离政治枷锁的束缚,转向对过去记忆的追索和对健全人格的塑造——这是审美教育观念深入社会生活的体现。
二、新时期博物馆美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作用愈加体现出来,学者们也日益关注博物馆的美育价值。季曙行先生首先提到了帮助观众发掘陈列品中美的素材、培养观众的欣赏趣味的问题⑤。汤家庆先生认为博物馆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的特点,应该努力传播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以提高观众的综合素养⑥。成建正先生则从博物馆职能角度出发,较完整地总结了博物馆美育的条件和方式,提出要为观众创造内容真实、角度新颖、饱含情感的展示作品⑦。
20世纪90年代时,学者们重新强调了博物馆美育的重要意义。陶正雷先生在《试论博物馆群教工作的新发展与美育的拓展》中表明:“博物馆教育实质为博物馆美育,即以博物馆特有的实物,运用美学方式,以被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为中介,进行特有的感性教育,以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⑧这在经济浪潮中为人们感怀过去、寻求归宿的博物馆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指导,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随后,学者杨秋莎更是直接点明博物馆美育对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馆是实施美育的场所,决定了博物馆教育核心是美育。”⑨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博物馆美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方法,要求博物馆陈列在给予观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打动观众,要求博物馆的讲解更人性化,要求博物馆本身的建筑和环境都能成为观众短期参观和市民长期生活的美的来源。黄彩玲先生指出“发掘博物馆的美,是实施博物馆美育的前提和基础”,“博物馆建筑本身、博物馆展览和各种类型的临时展览、互动项目的引进,也成为博物馆美育的实施平台”。⑩李竞艳、索素苏两位学者对博物馆陈列做出具体要求:“以体现文物、标本等实物展品的‘美’为中心,注重陈列设备的设计和组合,注意辅助展品设计和运用,创造一个舒适优雅、富有感染力的展陈环境。”⑪学者罗向军则深化了博物馆美育的价值,他提出博物馆美育功能的实现要通过打造优美型博物馆,实现观众的“悦耳悦目”,打造舒适型博物馆,实现观众的“悦心悦意”,打造人文型博物馆,实现观众的“悦神悦志”⑫,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博物馆日渐重视观众、以人为本的新面貌。
三、创造博物馆美育的环境
在推动博物馆美育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立足于博物馆藏品,做好建筑管理工作,创新博物馆展览工作,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美育水平。
(一)立足博物馆藏品
我国拥有大量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涵丰富的可动和固定的文物,这些历史结晶均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现留存的许多文物遗迹是博物馆得以开展美育活动的基础,博物馆应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充分发掘出文化内涵之美和形象之美,展示出我国历史人文的传统美、意境美、寓意美和风格美。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寺院等不可移动文物,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可以开展美育的场所。2015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故宫博物院 “《石渠宝笈》特展”即通过艺术展览,使书画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得以向社会广泛传播,架起一座沟通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桥梁,实现博物馆的美育职能⑬。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文物的内涵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的不断发展,日益扩大其传播和影响力,博物馆美育工作随之也应扩大其领域,逐步增强以适应未来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创新博物馆展览
博物馆展览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加强了解和研究观众心理,在展览中积极、有意识地注意培养群众的欣赏兴趣,提高其观展热情,使观众易于接受馆方传递的审美信息,更多学习到我国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深厚底蕴。展览策划人员不仅应具备相应的历史素养,也应扩大视野,学习掌握基本叙事理论和艺术设计基础,打造出线索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形制美观、氛围舒适的博物馆展览。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自1982年建馆以来,以还原历史原则为出发点,经过收集与整理大量相关历史证据,经过1985年、1995年和2001年三次布展并不断调整展项,全力呈现出“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证展”。该馆紧随时代步伐并深入了解观众特点,运用美学观点和先进科学技术营造展览氛围,十分值得向全国推广应用,为观众能学习到丰富完整的历史做出了良好模范作用。
(三)重视博物馆建筑管理
建筑本身具备审美价值。我们深入了解建筑和建筑史即会发现,建筑可以充分反映时代的内蕴和风貌,真实记录时代特征。博物馆通过建筑本身无声的诉说即可展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台湾地区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来自于考古发掘及先民乘船渡海来台的理念,由三组不同形态的建筑群建造而成,分别表达山与海、过去与现在的意象:钢构建筑象征“海”,所有的结构轴线以放射状指向“海洋”;斜缓的屋顶象征过去十三行人生存环境中沙丘户海中凸起的鲸背;三层楼的清水混凝土建筑,象征“山”型,简单素净;博物馆出口侧边的两道高墙直指观音山上的大坌坑遗址,隐含着十三行与大坌坑两种文化的时间连接。这样博物馆建筑本身除体现建筑美学外,也可以使观众思考更多关于过去与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博物馆建筑作为区域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对美化城市生活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语
以上简要梳理了有关博物馆美育工作的涵义和研究回顾,并列出三点关于营造博物馆美育环境的方法,可以为当前做好博物馆美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发掘博物馆美育价值、开展博物馆美育工作时还应注意到如何丰富博物馆美育活动。例如,在配合博物馆展览的讲解过程中,讲解员须严肃对待工作,尊重观众,感情投入,在讲解过程中给观众以历史感和美感,注意调动观众情绪。此外,开展博物馆美育工作时还应积极组织博物馆讲座及教育活动、多媒体推广和文化产品展销等博物馆文化服务。
【注释】
① [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02页。
②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页。
③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④ 朱立元:《谈谈美学与美育》,美与时代(下),2010年第7期,第12页。
⑤ 季曙行:《博物馆美学教育浅谈》,东南文化,1986年第1期,第64-68页。
⑥汤家庆:《博物馆美育浅论》,中国博物馆,1987年第3期,第22-23页。
⑦成建正:《博物馆的美育职能初探》,文博,1987年第4期,第88-94页。
⑧陶正雷:《试论博物馆群教工作的新发展与美育的拓展》,中国博物馆通讯,1990年第10期,第80页。
⑨杨秋莎:《博物馆美育的思考》,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第91页。
⑩黄彩玲:《浅谈博物馆美育及其对地方经济文化的作用》,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4期,第198页。
⑪ 李竞艳、索素苏:《浅谈美育教育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要求》,博物馆研究,2014年第2期,第39-42页。
⑫ 罗向军:《论博物馆美育功能的实现》,文物春秋,2015年第5期,第58-61页。
⑬艾心:《博物馆展览与公众美育——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4期,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