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者道之用:论东西方思维碰撞中的文化自觉

2018-03-08◎陈

文化产业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弱者老子

◎陈 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180)

一、老子思想中的“弱者”

弱者,指事物微妙、细致的变化特质,而非指强者弱者中的弱者。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均是相互依循、不断发展变化的,且当事物发展到某种程度势必产生相反方向的变化,此为“道”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该概念意指事物矛盾双方合乎规律的运动和转换,“弱者”是“道”的作用和彰显,强调立足于柔弱,才可克强,此为事物及其矛盾运动变化之必然表现和趋势[2]。

“弱者”的处事姿态和方式,恰是老子对常规方式的逾越、升华,以其独特、迂回和看似消极的方式觅求最终目的的达成,这种大智若愚的方式在古代、当下乃至将来,均有深远意义。

二、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的存在论根基——人的自觉

文化自觉理论的存在与其内在所蕴含的人文根基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换言之,文化自觉实际上就是人的自觉,文化自觉的本质就是人这一主体的自我觉醒以及对价值的追寻和人类本质的展现。倘若脱离了人本基础,文化自觉就将成为空中楼阁,失去其实践基础。因为人才是文化的主体,文化自觉必须以人这一主体的自觉作为基础,而非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文化。

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一大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根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下几方面:第一,人具有自觉性。即人具备一定的“自知之明”,对其本质以及活动具有较为全面的自我认知。人是现实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存在,不仅有对物质世界的支配和使用的诉求,其还会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并做出解释的要求[3]。第二,人具有创造性。即任何人类社会的事物都存在改变的可能性。第三,人具有创新性。创新实践是人类这一物种所特有的活动,同时也是人类自觉的实践体现,包含着主体性以及能动性的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改变着对象世界,并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4]。

(二)文化自觉的价值论基础——价值的自觉

文化自觉就是价值自觉,这源于价值和文化二者的关系。价值和文化是两个互相依存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本质,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存在方式。在创造、宣扬或者抑制某种社会价值观时,必须以文化作为主体来实现。作为一个系统,文化涵盖制度、物质以及习俗、观念等诸多层次在内。

文化自觉即价值自觉还表现为人类在价值观上的觉悟。文化自觉就是价值观的体悟,文化的作用在于“化”人,而“化”人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建立相对应的社会价值观,要求价值观的建立必须是基于理性基础上所建立的,其具体表现在于人这一主体重新理解和设定自身生命价值,并基于此构建全新的社会理想及图景。在不同主体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文化自觉表现就在于不同主体间自发对自身价值观进行改造和更新,建立全新的文化建构。

三、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几个流弊

(一)对于“文化”概念的认识误区

在这场争论中,双方都将自己的主张作为标准、真理,故双方谁也无法完全说服谁,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双方对于“文化”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双方进入了各自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中。冯友兰则提出所谓的西方文化,并非是西方的传统文化,而是基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文化[5]。西方文化之所以会产生某种优越感,其根源便在于其是现代的,是具备科学基础的。冯友兰对西方文化的表述显然直指“文化”本质,对“文化”的解释更为透彻、清楚。

(二)西方文化中存在的自身矛盾

张东荪在《思想与社会》中指出,西方文化曾于19世纪与20世纪分别传入过中国两次,而这两次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身带有极大的反差 。简言之,即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共处的矛盾,还需要认识并理解西方文化自身所存在的矛盾。但对当时中国而言,社会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对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并没有作出充分准备,以至于被信息量极其庞大的西方文化冲击地头晕目眩,对西方文化的认知更多情况下是人云亦云。

(三)对西方文化的过度羡慕、崇拜

当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普通人民看到了西方国家之强盛,西方文明之先进,再加之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番动荡之后,故较多普通民众将生活不易、国家贫弱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部分学者的严厉指责与批判,这部分学者同时又对西方文化热烈讴歌,给人以西方文化能够全面拯救中国之感,胡适、陈独秀等便是这部分学者中的代表人物。

(四)将西方标准作为唯一标准

过去多年,有部分学者将西方标准视为唯一标准,用西方标准来评判中国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在这个时代中,部分中国学者与民众没有自己的思维,不会思考,不会质疑。

部分学者将西方标准作为评判中国文化的唯一指标,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唯其马首是瞻。外在表现便是其学术文章中充斥着西方话语,机械地模仿西方人的行为言语,好似不如此便不先进。即便是现在,我们很多人仍然在犯着这个毛病。

(五)以现代标准苛责古人

新文化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一直被视为破除封建制度、废除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口号,部分学者将一切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都归咎于孔子。对此,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保守派则认同儒家学的观点,因儒学有其自身的时代特征和使命,错的只是后人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错误理解与利用。古代圣贤提出的乐天知命等思想,在如今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四、“弱者”观念下的中西文化融合趋势

观之历史,中西文化之争无非存在两种观点:

其一,传统本位论。传统本位论主张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排除一切西方文化。传统本位论最初由清末的官僚阶层与士绅阶层提出,企图通过传统本位论来阻止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将消灭一切西方文化作为根本目标。其二,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论是基于对传统本位论及“中体西用”的批判而建立的,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严复、康有为等。对于“中体西用”学说,康有为认为“中体西用”论强调“体”与“用”“道”与“器”的统一性。认为用依存于体,体变用亦变;道依存于器,器变道亦变。故中体西用从根本逻辑上就不可能实现。

除传统本位论与全盘西化论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主张,即实现中西文化大融合。该主张的代表人物为章士钊,提出对待中西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主张中西文化共融。但由于这一主张的理论多依附于“中西体用”学说,缺乏自己的理论基础,故一直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而被学界所承认。

而老子的“弱者道之动”思想,恰好提出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性道路。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均是相互依循、不断发展变化的,且当事物发展到某种程度势必产生相反方向的变化,此为“道”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即“反者道之动”。老子立足于“道”论辩证思维核心,为后世提出了与儒家思维截然不同的思想方式,其所倡导的“贵柔守弱”正好更够为当今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冲突提供应对之策。

(一)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为,万物生于天地间,必带有阴阳二气,万物之所以生,在于阴阳相合而生成的和气所致,正因有了这种和气,万物才得以安宁并生生不息。

诚然,任何一个完整的文化都需要由诸多要素构成,文化是包含制度、精神、器物等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文化并非是一个绝对整体。绝对整体主义不承认文化具备可分析性,不承认文化具备重组的可能性。这显然对中西文化交融造成了严重阻碍。对此,应基于老子的“弱者”观念,摒弃绝对整体主义,对文化进行分析、重组、糅合。中西文化交融才能真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老子“弱者”观念下,既已打破传统本位论与全盘西化论的绝对整体主义,势必要对两种文化实现重组、融合的可行性展开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实现两种文化的重组、融合并非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同化,而是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的刺激下实现创新。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其内部相对统一的文化认知,正是这种文化认知使其在看待其他文化时带有习惯性成见。这种习惯性对本位文化造成的影响来自多个方面:其一,本位文化无法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二,本位文化在借鉴、参考非本位文化的过程中会受限于其自身局限。

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法则为两极相生,物极必反。“弱者”所论述的立场是打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认知局限的一个古为今用的文化范式,这一范式让我们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各自弊端,只有放下才能再拿起。

五、“弱者”观念下的文化自觉之确立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其哲学思想体系均是围绕“道”而展开,“反”为道的运行规律,而“弱者道之用”实质是“贵柔守弱”精神的倡导。循此解读,为现代中西文化的融合、自处带来启示。

(一)国而谦下,强者敛锋

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隐患仍然巨大,较之既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更为隐蔽、更趋多样,且依赖于现代传媒得以迅速放大,对国人精神形成侵蚀。因此,当代人不仅需要强化文化批判意识,更需要拥有“自知之明”的文化选择能力。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建构,是构建文化的“防火墙”,让人们在面临驳杂的外来文化能够具备“自知之明”,具备分辨、批判的能力,反思本土文化,持有包容、谦和,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大国气度。

(二)甘居下者未必卑,守于弱者能克强

老子的“守弱”思想是基于其“道”论核心,以及对天地万物本质规律“反者,道之动”的认识为基,通过“弱者道之用”的方法论觅求现实社会问题、国家问题的解决途径的思维方式,是以平静自然心态,甘为弱势而不执着于高下的“不争”姿态,以“不争”达到“莫能与之争”的策略。唯有如此,国家方能够在风云变幻、文化融通的大形势下,巍然屹立、迅猛发展。老子认为,天地之间犹如一个风箱,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越多,生生不息。在这句话中,老子生动地论述了天地本属自然,社会发展更是要合乎自然之道,保持虚静,中西文化融合亦不例外。

(三)平衡中华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当西方古希腊人思考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了辩证逻辑的应用。中国人擅长把事物放在具体的动态的现实中去把握,辩证整体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前者长于细微和纵深,后者长于整体和关联性,二者皆有所长,也各有其不足,唯有互补互融才是发展之路。

多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当此局面,势必迎来包括传统和现代、世界和本土、批判和继承等多重关系的改变。老子的“弱者”思想实质为构建于“道”论基础上的辩证思维,是对世间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整体把握。唯有转变传统的机械的主客对立思维方式,才能通过以文化自觉为心理前提,实现多元文化共存的“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时代。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弱者老子
强者和弱者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弱者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智者老子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