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法制栏目剧剧本的生命线
2018-03-08史兴庆
◎史兴庆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2249)
一、法制栏目剧概述
法制栏目剧是电视银屏上最有影响力的栏目剧类型,很多电视栏目,都采用法制栏目剧的形式来说法、普法,像《普法栏目剧》《道德与法制》等。普法栏目剧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收视率和美誉度高的不少,被人诟病的也不少[1]。
法制栏目剧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三个因素:摄制、表演和剧本。这和电影是一样的[2],但和电影不同的是,电影的摄制、演员的表演,水平差别很大,比如流量明星小鲜肉和金像奖影帝比演技,那是没法比的,好莱坞大片和国产文艺小片的摄制水平也是悬殊的;但栏目剧的摄制和表演水平往往差别不大,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剧本的优劣。
二、法制栏目剧的生命线
要创作出高质量的法制栏目剧剧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讲求真实性,真实性是法制栏目剧剧本的生命线[3]。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法制栏目剧不是新闻,而是一种剧目,具有戏剧性。那么,为什么还要上升到生命的层面去要求其真实呢?
这是因为法制栏目剧是一种特殊的剧目,不像其他的剧目做到好看好思就可以,而是直接承担着普法传播的重任,具有突出的法理意味和警示意义,如果观众觉得故事纯属虚构,甚至是瞎编乱造,那么要讲道德说法律,就很难有好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法律栏目,在观众的认知中,本就是围绕着真人和真事来展开的,如果这些栏目里的法制栏目剧做的很不真实,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栏目的声誉和收视率[4]。鉴于这种特殊性,法制栏目剧的真实性就比一般的栏目剧要高得多。
法制栏目剧要做到真实可信并不容易,很多剧本戏剧性做足了,但真实性却不足。比如有这样一个剧本:一个大龄女性,经过数次相亲失败,很沮丧,偶然上网聊天遇到了异地的一个男人,两人聊得火热,很快就见面了,见面后那个男人提出要女人去做体检,体检后两人很快领了结婚证,这时男人告诉女人,自己得了肾衰竭,要换肾,说女人的肾和自己的匹配。女人在一番犹豫之后,还是牺牲自己为男人献了肾,结果男人却失踪。这是一场换肾的骗局,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法制栏目剧的涉案故事,很有冲击力,但从大的故事架构到很多细节都不真实。
三、法制栏目剧不真实原因分析
(一)缺乏生活常识
上面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一个落后的、偏远而封闭的时空里,还有可能成立,毕竟“愚、贫、弱、私”会导致很多怪事出现,但发生在当下就不真实了。女人着急把自己嫁出去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嫁人就匆匆忙忙为男人献肾,这怎么可能?现在生活中哪有这样的女人?何况他们是网上认识,见面不久就谈婚论嫁,感情基础不足以支撑女人的荒唐行为。另外现代人普遍意识到,婚姻很重要,但自己的健康更重要,所以这个女人为了能结婚就把健康抛在脑后,也并不可信;而且剧本中女人的父母还给自己的女儿把关,即便恋爱中的女人容易失去理性,做父母的也不会同意女儿这样做。这就是编剧缺乏生活常识,直接导致故事不真实,剧本无法成立。
在这里,要处理好小概率事件和法制栏目剧剧本真实性的关系。我们说在生活中即便真有这种“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事儿,真有这样的一个女人为男人献肾而被骗,这个剧本也难以成立。
生活中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作为真实事件,可以做成栏目剧,因为有观赏性,能够满足观众的猎奇欲望,就像我们的新闻里有时候会报出一些奇闻怪事一样,但不可以做成法制栏目剧,因为法制栏目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是为了普法,而建立在这种小概率事件上的普法宣传,是不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的。
对于这个故事,仅就自圆其说而言,编剧当然可以有多重补救办法,比如可以在剧本中,让这个男人给女人以巨大的物质诱惑,这男人表现得像富二代,开豪车和住豪宅,还带女人全世界一通旅游,回来后女人决定为了男人奉献出自己的肾,父母也拦不住,或者父母也被诱惑住了。经过这样的处理,故事便立得住了,但作为一个法制栏目剧,它要传播的法理和警示意义,就只能是女人为了追求物质而被骗,这是没有典型普法意义的。这样的故事即便拍成栏目剧能吸引人,但作为法制栏目剧则没有多大价值。
鉴于此,这个剧本就不是一个好的法制栏目剧剧本。所以生活常识对于编剧是非常重要的,编剧要重视这个“常”字,要在常识中找到具有典型意义和普法价值的人和事儿,去完成法制栏目剧的剧本,否则再怎么努力自圆其说,去拆了东墙补西墙,也很难兼顾好故事和普法价值的双重取向[5]。
(二)缺少专业常识
法制栏目剧的故事涉及到各个行业,编剧在创作剧本时,要学习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具备最起码的专业常识,只有这样,故事才能编得真实可信。还以献肾那个剧本为例,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换肾已不再是一个特别有难度的器官移植手术,但肾源依然不容易找,不是像剧本中编的那么简单:男人让女人在结婚前去做个体检,拿到报告单一看,我们两个匹配,就换肾了,一个婚前的体检报告,怎么能够决定能否做肾移植手术呢?剧本太偏离实际。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观众看法制栏目剧根本不思考,有很多观众可能比编剧更不懂某些行业的专业常识,但要知道法制栏目剧一旦播出,面对的可不只是这种观众,还有很多有思想、能思考的观众,还有医护人员。剧本细节的不真实,往往直接导致整个故事立不住,导致创作失败。
(三)借鉴桥段手法,导致不真实
生活常识和专业常识缺乏造成剧本不真实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年轻编剧身上,他们阅历少,很多时候也缺少行业意识和知识。但对一些成熟的编剧来说,有时候也会犯错误,常见的一个就是借鉴桥段或手法,导致不真实[6]。
我们都知道,美国恐怖片里常见的一个桥段,就是手机没有信号,以至于主角不能跟家人朋友联系,也无法报警,于是恐怖情节得以发生。一些编剧看了很多这样的恐怖片,不由自主就把这个手法套用了。这么用前些年问题不大,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手机确实没信号,但现在国内都要上5G了,还拿信号不好说事,一下子就导致了故事的不真实。
要知道美国电影业虽然发达,但美国的网络发展明显落后于咱们,所以美国恐怖片现在还可以继续拿信号不好来编故事,但在中国就不能这样了。而且法制栏目剧跟那些恐怖片不一样,那些恐怖片大都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场景中,而中国的法制栏目剧,在迹罕至的地方,比如深山老林,是很难有故事的。它的故事多数是发生在人口多的地方,人多了就有矛盾,就容易有各种不道德和罪案事情发生。所以我们的编剧现在还拿手机没信号来推动故事进行,是说不过去的。
学习人家没有问题,但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要与时俱进,看看能不能直接套用,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
(四)通篇灰暗的真实没有意义
法制栏目剧还要注意即便剧本写得很真实,但通篇灰暗,也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法制栏目剧往往会涉及到丑恶邪恶的人和事儿,包括一些悲剧,但编剧不能把剧本故事写得一片灰暗。比如某个剧本写一个打工妹的遭遇:出来打工被老板的儿子以爱情的名义玩弄了,被抛弃后,找不到这个“男朋友”了,于是找老板讨公道,结果被老板娘打了,一气之下到派出所报警,还被民警欺负了,晕头转向地从派出所出来,路上又被汽车撞了,肇事司机还逃逸了……,剧本写得简直是“洪洞县里没好人”。在现实生活中,谁也不能说没有这样的事儿,不能说这样的事不会发生,但这样写剧本却是不行的。
这是把剧本局限在了具象真实里了。女主的这些遭遇没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做成法制栏目剧,反而容易让观众产生“这个地方的人,素质怎么这么差,甚至这么坏”的慨叹。一旦这种法制栏目剧多了,构建出来的“媒介世界”,会遮蔽了真实的社会面貌,从而给观众以误导,产生负能量、负作用。
那么这种本子要怎么写呢?当然没必要刻意回避具象的真实和灰暗,女主的悲惨遭遇可以保留,但同时编剧要找到亮点,其实生活中也不会都这么灰暗,比如,女主被车撞了之后,肇事司机虽然逃逸了,但陌生的路人可能会伸手帮一把,媒体也可能会出面来伸张正义,而且网友如果了解了女主的遭遇,也会表示同情和愤慨,并施以援手。编剧就是要找到这样的亮点、写出来,让故事既有危难,又见真情,还符合了生活的本来面貌,这样的法制栏目剧,呈现的“媒介世界”也才更本质真实一些。
四、结语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民众的法制意识和素质也正在大幅提高,法制栏目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普法作用,作为是一种特殊的剧目,法制栏目剧编剧在大故事和主要情节的构建上,可以进行艺术加工,适当虚构,但不能出大的真实性的问题,要恪守这条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