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深淤泥段路基开裂处治方案
2018-03-08余群沈宽
余 群 沈 宽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56)
1 工程概况
1.1 设计及施工概况
武汉某施工工地原施工图设计鱼塘段,长约110 m,地基软土层厚约15 m,软土地表处理方案为CFG桩处理。2016年1月,施工单位完成该鱼(藕)塘段软土地表处理施工,2月下旬进行CFG桩桩检,检测结果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2016年8-9月进行路堤填筑,填筑时间为1个月,路堤填筑完成后施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水泥稳定碎石层铺筑2层后路基出现裂缝。
1.2 现场踏勘情况
根据现场调查,裂缝平面形态呈圈椅状,裂缝延续长度约80 m,裂缝宽2~6 cm,距左侧路肩边缘0~12.5 m,,裂缝深度约3 m,出现明显的失稳特征,开裂情况见图1、图2。
图1 水稳层开裂现场实景图
图2 水稳层开裂示意图(1~8号为沉降观测点)
设计文件对软土地基路堤填筑过程及填筑以后的沉降、稳定观测提出了具体要求。当水稳层出现裂缝后,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做好沉降位移等监测工作,并对已有裂缝进行填塞处理,防止雨水下渗浸泡路基[1]。
1.3 裂缝产生的原因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①不能确定填土后桩体是否有效;②施工工期紧,填土速率快,沉降稳定监测未能及时反馈异常信息;③过快堆载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降低,造成稳定性降低;④裂缝形成后,雨水入渗浸泡路基,降低了路堤整体稳定性;⑤由于道路施工,重载车辆来回行驶,加速了裂缝的扩展[2]。
1.4 地质概况
鱼(藕)塘段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 素填土。浅红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呈稍密状态,厚度2.2~5.5 m。
2) 淤泥质黏土。褐灰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和腐植质,稍具臭味,含水量较高,压缩性较大,呈软塑状,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为13.2 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80 kPa。抗剪强度参数c=11.93 kPa,φ=8.01°。
3) 粉质黏土。黄褐色、褐黄色,含少量粉土、粉砂,偶见高岭土斑及铁锰质氧化物,呈可塑~硬塑状,厚度变化较大,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40~300 kPa,是良好的持力层。抗剪强度参数c=39.76 kPa,φ=14.36°,Es1-2=11 MPa。
4) 泥质砂岩。褐红色,泥质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岩芯呈碎块状、土柱状,岩质软,手掰易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50 kPa,是良好的持力层[3]。
2 参数反算
原软基设计采用理正岩土6.5版本,软土路堤、堤坝设计软件,计算结果表明CFG桩处理后工后沉降和稳定安全系数均满足规范要求。计算方法采用简化Bishop法。
2.1 计算模型
现场实测典型断面见图3。
图3 开始出现裂缝时实测断面示意图(单位:m)
2.2 参数取值
由于路基已经出现失稳迹象,滑动面已经形成,按照最不利原则,考虑裂缝对稳定性的影响,认为圈椅状裂缝范围内的CFG桩失效。由于填土速率快,淤泥质粉质黏土渗透性小,过快堆载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未能及时消散,造成有效应力降低,从而降低了整体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当淤泥质粉质黏土抗剪强度参数c=8.3 kPa,φ=4.5°时,路堤处于临界平衡状态,符合现场实际情况,认为调整的参数合理可用,岩土参数取值见表1。
表1 岩土参数取值
3 处治方案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分析裂缝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总结裂缝产生的2个根本要素:荷载(加载快,填土高,荷载大)和地基(地基强度弱)。
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处理方案:以减轻路堤荷载为主要目的的轻质土方案;基于控制沉降变形和稳定性考虑的地基加固处理的管桩处理方案;综合考虑减载和加固地基的联合处理的轻质土+管桩处理方案。
3.1 换填轻质土
气泡混合型轻质土是一种新型微孔类轻质环保材料,具有轻质、自立、自密、容重和强度可调节、施工便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软土路堤、桥台台背回填等填筑工程。在提高了路堤稳定性的同时可有效减少工后沉降[4]。
换填轻质土方案需将路面结构层开挖,将一定厚度的路堤土换填。路床80 cm范围内轻质土设计参数为湿容重≥5.0 kN/m3,设计强度≥0.8 MPa;路床底面以下范围内轻质土设计参数为湿容重≥4.0 kN/m3,设计强度≥0.5 MPa。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换填轻质土稳定性计算
由于反压护坡道填土压实度较差,且长期被鱼塘水浸泡,现状高度较高稳定性较差,建议对反压护坡道进行修整,一级平台宽度保持不变,一、二级平台边坡按照1∶1.5坡率放坡,二级平台宽7.45 m, 三级平台边坡按照1∶1.75坡率放坡至鱼塘底部[5]。
综合考虑,采用换填轻质土方案,换填轻质土厚度2.5 m,换填方案示意见图4。
图4 换填方案示意图(单位:高程,m;尺寸,cm)
3.2 路基范围内施打管桩
路堤范围内施打管桩,在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主要解决沉降变形和稳定性问题。布桩形式一般采用正方形布置,管桩顶部设置桩帽,可有效地将路堤荷载传至桩帽,再由桩帽传至桩体,使得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显著提高。同时,管桩属于刚性桩,沉降和工后沉降都比较小。
经计算,桩长22 m,桩间距2.4 m,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2 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420 kN,管桩处理方案见图5。
处理后路基整体稳定性和沉降满足规范要求。
图5 路基范围内施打管桩+修整护坡道示意图(单位:m)
3.3 路基范围外施打管桩
路堤范围外施打管桩主要解决稳定性问题。三角形布桩可获得更大的面积置换率,保证桩体整体性,有效抵抗路堤荷载传至桩体的侧向土压力,使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稳定性显著提高。管桩路基外加固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管桩路基外加固稳定性计算
经计算,桩长20 m,桩间距2 m,正三角形布置,设置6排桩,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具体处理方案见图6。
图6 路基范围外施打管桩+修整护坡道示意图(单位:m)
3.4 换填轻质土+管桩
该方案具有换填轻质土和施打管桩的双重优点,针对沉降和稳定进行分别处理,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管桩路基外加固稳定性计算
经计算可按桩长20 m,桩间距2 m,正三角形布置,设置3排桩,桩顶设置连系梁(由于桩体排数极少,增加连系梁有利于桩体的整体性),同时在左幅路基范围内换填1.5 m轻质土。
4 方案比选
从施工技术成熟度、施工工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工程造价等4个方面对处治方案进行技术比较分析,见表5。
表5 处治方案对比表
综合考虑各方案的优缺点、工期及经济性等因素,推荐方案二,增加工程造价253.2万元。
5 结语
在分析裂缝产生原因基础上,分别拟定了换填轻质土、管桩加固、换填轻质土+管桩加固处理方案,综合考虑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工期和经济性等因素后,推荐采用路基范围内打管桩处理方案。处理完成后,通过连续的沉降变形观测,位移变形基本稳定。截至目前,本路段已通车运行,尚未发现裂纹等病害,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和社会效益,同时为处理类似工程病害提供参考。
[1]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2]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3] 华中科大土木工程检测中心.软土地基监测报告1~15[R].武汉:华中科大土木工程检测中心,2016.
[4] 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CJJ/T 177-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赵宁雨,吴志伟,唐冉松,等.软弱地基路堤的反压护道设计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