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 要报道如何高质 “速成”
——几篇“大稿”的采写过程与亲历

2018-03-08贾立君

中国记者 2018年2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内蒙古稿件

□ 文/贾立君

新闻资讯传播形式丰富多彩,信息多得令受众目不暇接的时代,若无特殊需要,写短稿、写好短稿,成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本领。即便特殊情况下写长稿,搞深度监督报道,也得“快”字当头。

一、“见缝插针”去采访,两个小时“写长稿”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当晚各大媒体播报后,很快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2日下午,笔者出差刚回单位,领导说文化口记者请假,让我带队前往回访,一周之内拿出重点栏目稿——“新华全媒头条”。翌日临近11点,文字、摄影、摄像一行四人带车起程。

苏尼特右旗旗府所在地赛汉塔拉镇,位于呼和浩特东北3 7 0多公里处,多段公路限速每小时70公里。汽车刚刚翻越大青山,分社来电说,编辑部决定当晚发稿。“最新指令”立刻绷紧了大家的心弦,有说有笑的车内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挂断电话,我说:“从现在起,咱们都要紧张起来,调动激情,打一场速战速决的仗!”大家响应:“好!”我又给几位“宽心”:这样也好,几天的工作一天完成,明天就能轻松返程。

然而,要想明天轻松,今天必须受累!主要采访对象下午就能见到,但总书记回信的意义不限于此,其实是给内蒙古75支乌兰牧骑的回信,说的是“人民文艺”传承与振兴的大事,还需有业内知名人士观点。

于是,我立即通过其他媒体朋友联系出身于内蒙古凉城县乌兰牧骑的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并请预先转达我的意图。拨通电话,正在北京的武利平爽快地接受采访,且无“废话”,一看手机录音,9分多,够用了!

欣喜之际,手机响起,编辑部指示采访歌唱家德德玛。可电话不接,发了采访提纲短信,同时请总社安排记者做“两手准备”。

冬日草原,寂寥荒凉,只有黑色马路车来车往稍显繁忙。须臾,朔风嗖嗖吹起积雪,还好,像似“白毛风”的路段大约六七十公里,终于在下午3点后到达目的地。

遵照地方安排,先到第一代乌兰牧骑演员伊兰老人家。此时,多家媒体在采访,不便插话。看看时间,接近下午3点半,而编辑希望稿子6点入库,便起身耳语,让文字记者刘懿德和摄影记者邓华待机行事,我和摄像记者达日罕去旗文化中心采访大队人马。

下午5点10分左右,访罢几位演员,正访队长和副旗长时,“留守”的二位赶来,迅速到排练厅拍摄。约20分钟后,达日罕去伊兰老人家补镜头,我们往酒店赶。夜幕渐浓,10多分钟的路程感觉有些漫长,办理入住手续的片刻都急不可耐。

一进门,打开电脑就写稿。此时,已逾6点。我执笔,懿德整理采访伊兰老人的素材。当写完第一部分时,他的采访实录传来,刚好接上写稿节奏,又把武利平的录音传去让他敲。写到最后一部分时,编辑传来央采中心记者王思北所转德德玛短信。原来,老艺术家在京住院,但短短几句话非常给力!

终于,晚上8点左右,3700余字的《驰骋草原六十载 扛起红旗再出发——回访内蒙古最早的乌兰牧骑》初稿完成。删改两遍,半小时后传走稿件,这时才感觉又累又饿。

至此,4小时车程、2小时采访、2小时写稿,总算对等稿的编辑和领导有了交代,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总书记回信以来,首篇中央媒体现场采写的深度报道,稿件被《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等190多家媒体采用。

二、夜以继日“打游击”,一天调查“速收工”

2016年11月,内蒙古西部某旗县实施的危房改造工程,因拖欠工程款中途停工,数百名工人上访讨薪、某村46户群众受冻。接到举报,我与两名实习记者前往调查。

这是号称“内蒙古有史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十个全覆盖”重点项目之一。此前得知,该工程与中央“民生工程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符,但自治区一直“高调”推进,严控舆论“杂音”。

对此敏感话题,我们决定先暗访。在零下2 0多摄氏度的上午,我们赶到村里时,不少群众穿着厚棉衣在房前晒太阳,未完工的毛坯房还没室外暖和。群众诉说受冻经历,民工介绍讨薪过程,一家家走访、一户户拍摄,不觉已是午后2点多。村里无饭馆,连口热水都没喝。

正当刚回家的村主任说出最关键的投资金额、工程进度等数据时,旗委宣传部副部长赶来。他一进门就笑着埋怨:“打了那么多电话都不接,让我到处找你。”我佯称“没有啊”,打开手机见有12个未接来电。在他打第一个电话时,我就设置了静音。

旗里干部在场,群众闭口不言。于是,转为“明访”,让他带我们去镇里、旗里相关部门核实情况。终于,弄清了这个年财政收入只有15亿元的旗县,2016年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上投资竟达16亿元,从而引发系列问题等事实。

接下来是写稿难题。地方政府设宴,果断拒绝。小饭馆吃饭,抢先埋单。这位认识多年的副部长“不放心”,坐在房间聊天到晚上11点多,我表示“暂时不写稿子”,并做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累了要休息的样子,他才离开。

房门一关,马上干活。凌晨5点多整理完素材。吃早点的时候,“副部长”打听我们何时走,说旗领导要随行去向我们领导“汇报情况”。我当即决定 “打游击”:采写教育、卫生等稿件,请他协调。他回去联系各单位之际,我加紧写稿,然后派两位实习记者前去采访。期间,多位熟人来电打听稿件情况,我都轻描淡写用“情况还没弄清楚”等话搪塞。下午把内部稿传回分社后,继续用“缓兵之计”住下来,翌日确认稿件已传总社才离开当地。

按照程序,几天之后,内部转公开稿《一项“民生工程”缘何让群众受冻?》播发,揭开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因缺乏科学施政理念、操作失当,变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盖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2017年,中央巡视组给内蒙古的反馈意见中,批评“十个全覆盖”工程“举巨债强行推进”。

三、多套方案“应万变”,发布会上“填空题”

搞深度报道、监督报道比较难。新形势下,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会报道也十分不易。

2014年12月15日,呼格吉勒图冤案昭雪的日子。当日清晨,许多媒体记者冲向其父母家等待法院送达再审判决书,我和同事勿日汗奉命前往法院新闻发布会现场。

提前一小时赶到,打开电脑连接网卡,搜索相关信息。只见“第一现场”所发的《呼格吉勒图再审被判无罪》快讯“满天飞”;我们所在的“第二现场”,诸多媒体和内蒙古高院官方微博已发出直播预告。环顾会场,坐满了几十家媒体的记者,有的在调试直播设备。

看来,要想“第一时间发稿”,难与“直播”抗衡;须抓取亮点,提炼主题,迅速成稿,或可不负使命。我们想,受众最关切的是“改判无罪的法理支撑、赔偿问题、责任追究”。但不知发布会有无这些内容,万一“非常简单”,就得争取用提问来回答这“三问”。于是,立即制定了三套方案:一是,紧盯网络,边听发布、边复制法院直播文字,整理稿件;二是,列出问题,用提问补充稿件内容;三是,测试好录音笔,一旦前功尽弃,“听写”稿件。

心里有底后,我们打开移动发稿系统,预拟稿件标题、新闻背景资料,写好电头,填好稿签,单等发布会开始。

距10点开会还有5分钟时,“惊喜”闪现——随最高人民法院人员来到现场的新华社央采中心记者罗沙突然现身:“我拿到了发言稿。”我们如获至宝,特别是“三问”均有涉及,手指飞速敲起键盘。

巧的是,发布会晚开8分钟。当新闻发言人站在话筒前,我们第一条千余字的《呼格吉勒图案再审宣判新闻发布会:改判无罪 原判证据不足》新媒体专线消息成稿,对照发言,确认与材料无异后,10:09分将稿件传走。然后,“如法炮制”第二条《呼格吉勒图案再审宣判新闻发布会:符合申请国家赔偿的条件》消息。当发言人10:16分宣读完毕,将第三条《呼格吉勒图案再审宣判新闻发布会:将严肃追究责任》消息稿“点飞”。

接下来,趁记者提问环节,我们将3条消息改发新华社通稿线路。当10:25分发布会结束时,稿件刚好传完。返回单位途中,网上转载“铺天盖地”。

四、“速成”先要“保三快”,“出彩”需打“决胜仗”

上述三个事例表明,在信息传播手段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不管长稿、短稿,只要“战前”做好充分准备,“战时”随机应变,都可赶出“时效”。

要“快”,需做好充分准备——硬件方面,保证便携电脑、相机、扫描笔、上网卡等设备齐全;软件方面,要做好“功课”,查好新闻背景,把可能要用的内容尽量提前敲好。

要“快”,需策划多套方案——哪套“好使”用哪套;同时,要注重主题提炼,做好标题,力求内容与终端受众需求高度“融合”。

要“快”,也需不惜兵力——对于重要报道,多派一名记者,就多了一支“主力军”,避免孤军奋战势单力薄的“措手不及”。

以上三类报道,也是新闻记者经常会遇到的挑战。稿件要想“出彩”,需有打“决胜仗”的思维与“战法”。

正面报道—立意要高,内容要新。

对于正面报道,特别是人所共知的题材,要想稿件不落俗套,须通观全局、提升站位,写出新意与高度。比如,乌兰牧骑是个“老典型”,60年来相关报道非常多,要写出新意就不能照抄地方向各媒体提供的大量素材。因此,我们赶赴现场见人见事,看他们今日的状态,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

监督报道—抓准问题,查实说透。

对于舆论监督报道,要抓准问题,直指其与中央精神、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悖之处,把侵害百姓利益、危害社会发展、有损党和国家形象的事实查清说透。往往采取倒查问题的方式,层层剥茧抽丝,追寻问题背后的缘由, 探究补救措施。采访时,尽量要给被监督对象充分的辩解机会,保证报道的客观真实;也要搜集好证据,以备写稿时反复核实和事后“反弹”。某种意义上讲,监督报道是“短兵相接”与“远程导弹”并用的综合战役。要把握好暗访、明访、写稿、发稿的节奏。每个环节的时间都不宜过长,否则被监督方会通过种种途径干扰记者工作,甚至会致监督“泡汤”。暗访时,围绕核心问题迅速展开调查;一旦“暗访”被发现,立即转入明访,不给对方“统一口径”的机会。

重要新闻发布会—紧跟程序,提炼新闻。

对社会普遍关切的重大事件新闻发布会,一是要紧跟发布会程序,把重要信息传播出去;二是要站在受众角度,把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搞清楚,说明白。、(作者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调研部主任)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内蒙古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爱在内蒙古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