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版画教学及建构主义理念的融合分析
2018-03-07关雪芳
关雪芳
摘 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体系中,版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到情境之中,调动现有的知识经验,对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进行解决。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美术版画教学效果,主要探讨相应的教学
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术;版画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版画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堂教学,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满足版画教学要求,让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亲身参与到版画的学习之中,既发挥版画教学应有的教学优势,又可发挥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提高初中美术版画教学效率。
一、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版画教学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来生成意义,并建构理解的重要过程,强调学生要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而这与新课改对学生提出的主动学习这一要求相符合,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教学理论,能够发挥积极的教学指导作用。而版画教学是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绘画与手工制作等元素,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构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版画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其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只是当前的初中美术版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初中美术教师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采用版画传统和创新技法并置,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构建良好的版画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版画的魅力,让学生对版画学习产生兴趣,然后形成相应的学习动力,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版画知识的欲望,自主投入到版画美术教学过程中来。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版画教学策略分析
(一)基于情境创设的版画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生成具有实用意义的知识结构。因此,采用情境创设法来展开版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情境教学中,学生需要参与到情境的体验过程中,去解决其中的问题,进而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规律与解决步骤,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才能真正领会到艺术即是体验这一理念的精髓。比如在《中国世界遗产之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丹霞山申遗的相关新闻视频。在学生欣赏完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其思考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形成自己的个人看法。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去自主探究和欣赏中国世界遗产的美,甚至了解中国世界遗产被评为“世界遗产”的缘由,感悟中国遗产的美感特征与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
(二)基于生活化教学的版画教学策略
岭南版的初中美术教材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突破了以往的教材脱离实际生活这一局限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来展开版画教学,让学生真切意识到美术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甚至体会到版画知识源于生活的这一特点,然后在生活的启示下有效汲取版画知识,进而主动投入到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比如在“生活中的点、线、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名模时装的构成图案,让学生受到吸引,感受其中点、线、面相结合的美术魅力,激发学生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版画创作的热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可以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与情趣,又能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可有效提高版画教学效率。
(三)基于实践教学活动的版画教学策略
传统的版画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活动,偏向于知识传授,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强。但是版画教学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美术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实践时间与空间,锻炼其良好的动手能力。比如在“我们的调色板”这一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使用各种材料来制作版画的底版,比如有卡纸、塑料、彩色布以及金属等等,然后采用色相、明度、纯度的拓印变化,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和版画制作過程。版画作品既可以是平面类的,也可以是立体类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我表现机会,刺激学生的创作潜能,利于提高版画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美术版画教学作为美术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其与建构主义理念相融合,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版画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会自主构建完善的版画知识结构体系,并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美术版画教学的质与量。
参考文献:
[1]王奎永,梁蕾.初中美术课程中版画高效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民族博览,2016(6):63-64.
[2]朱红如.对中学生学习版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