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2018-03-07刘毅
刘毅
摘 要:一直以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是教师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低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主要围绕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初中时期;物理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处于高速发展并养成阶段,本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然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以及环境的限制,学生大多缺乏对于实验过程的真实体验。但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教学环境已经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综合时间活动的基础设施,所以教师必须重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定义与设计。接下来,我将介绍几种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科学合理设计,高效有序組织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科学的工作过程设计与高效的组织来提供质量保证。因此,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前,必须对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在过程中进行高效有序的组织。
例如,在组织学生围绕“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特点提前进行了活动的设计,然后在活动过程中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完成了该次活动的高效有序组织。在组织活动前,我将该试验的具体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以纸张的形式进行了打印并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标注出自己所认为的实验重点。接着我以视频播放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了该实验的具体步骤,学生则需要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进行笔记的整理。在具体综合实践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确认自己所拥有的器材以及工具是否完备,以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实验工具问题的产生。在实验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按照我所提供的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工具的摆放,再根据实验资料中所提供的具体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在总结实验结果时,学生需要如实根据自己所得出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如果学生所得出的实验现象与资料中所提供的实验结果不符,那么学生则需要进行二次实验,并将二次实验过程与首次实验进行对比,寻找实验误差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方式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教学的一部分,因此教师也应当追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综合实践
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以实验课以及调查活动两种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验课的开展主要以教学内容中需要进行实验验证的部分为主,而调查活动的开展则主要以培养学生各项意识与思维的部分为主。例如,在“从全球变暖说起”一课中,我要求学生走上街头并实际调查访问路人对于全球变暖的了解以及看法。除此之外,我组织学生到不同街道测算车流量,然后根据车流量来计算每小时的尾气排放。在街头调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制作出完善的调查问卷,然后根据问卷内容对路人进行街头访问。在一定的访问量后,学生需要根据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现代人眼中的全球变暖现象。在尾气排放测算活动中,学生则需要根据科学合理的测算原则来完成活动。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学生既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提升能力,也能够在多种形式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者是学生,教师需要时刻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调整活动形式,采取定期的反馈评价制度深入了解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感受。
在教学中,我会选择在活动中与活动后两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体验调查。在综合实践过程中,我通常会在每一小组之间进行走访,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阻碍点,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寻找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活动前调查不同,活动后的调查则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展开。活动结束后,我会向学生发放一份活动调查问卷。学生需要根据问卷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问卷回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下一次的实践活动设计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避免相似错误的出现。通过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凸显,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变得更加科学与高效。
不论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还是其他学科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当成为学生学习体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地对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不断对综合实践的设计与组织进行优化与调整,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谭冠男.注重效益,着力高效:浅谈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低成本性[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31):4.
[2]计荣明.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