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07宝丽英
宝丽英
摘 要:化學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的神奇在于它能“透视”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非常的神奇的,如何去了解这些神奇的变化呢?可以以化学实验的形式去认知理解,但是化学实验的化学反应过程属于不可全控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何有效开展好化学实验课,微课的引入运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就微课运用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影响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其运用
效果。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是开展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自然学科,进行实践检验运用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才是课程的中心,化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深入开展化学实验,研究物质间的联系,通过化学反应实验过程,创造出新的能够服务于人类的环保化学产品。可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所有化学教师需要认真组织实施的教学课程。
一、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
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就是研究物质的规律,研究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关系,通过这种实验的方式,检验我们研究理论的正确性。化学实验的这种检验特性,决定了其实验的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1.化学实验的过程存在危险性
对于这个论断,大家都不会去怀疑。化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物质的学科,其主要研究手段就是开展化学实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又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形态下物质的特性也不同,容易引发事故。
2.化学反应的过程不容易识别判断
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是非常奇妙的,但是有些化学反应的过程我们人工无法去控制,有些实验是表面看起来很简答,很平静,其实在它的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3.化学实验的现象展示难度提升
化学反应的过程,有些是非常迅速的,有些是非常缓慢的,过急与过缓的化学反应,对于我们进行课堂的教学研究都是非常不利的,难以实现教学的目的。
二、微课运用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与具体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化学开展中存在的困
难,如何解决好这些难题是我们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要克服的,在广大化学教师深入研讨之下,微课教学形式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1.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化学实验过程
化学实验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环境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不一样的结果,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一切都准备的很好,来到课堂之后,由于环境的变化或者化学物品之间的其他反应产生,导致实验的失败,影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引入微课的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进行化学实验过程的录制,通过反复的实验尝试,挑选一次实验做得比较成功的实验视频,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微课展示。对于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我们同样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展示。微课的便捷功能,为我们化学实验教学的现象过程展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优化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2.强化化学实验重难点问题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都是关于化学实践操作的内容,教师在一些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尤其是重难点问题,单靠教师一个人口头讲解,学生缺乏直观印象,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引入微课的教学形式之后,对于这些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微课的展示讲解,比如我们在开展化学实验中,有一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这些事情教师是无法进行现场展示的,但是通过微课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我们就能将这些问题进行动态的视频展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危险,提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严谨认真的责任意识。
3.提升了化学实验课程的安全性
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其实就是针对化学实验而进行的教学。
化学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有的甚至会危害到生命安全。微课的运用,就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那些危险的实验录制视频,让学生通过微课形式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实验比较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的颜色、流动性、燃烧等现象中,汽油是具有高挥发性的,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预防汽油爆炸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在野外空旷的地方扎实开展化学实验,并进行视频的录制,实验过程中进行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促使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
4.丰富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手段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的运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有效地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课堂,化学实验同样也非常的适用微课形式,在教学内容得到广泛拓展时,教学的形式也有了新的拓展运用。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教学手段,对于提升我们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在以后的教研中需要深入研究探讨,进一步深化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任美亚.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85-86.
[2]苏日娜.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7):112.
注: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