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018-03-07梁轶奎

科技资讯 2018年33期

梁轶奎

摘 要: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城市格局与民俗风情,都属于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新时期背景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历史文脉延续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拯救濒危文物的需要,是发展旅游的需要。那么,江西山地丘陵地带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人文荟萃,由于江西省境内山地丘陵相对较多、交通不便等原因,当中未被拆毁的古村落相对较多,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大多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等原因,大大改变了原本村落的传统风貌,甚至还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因此,本文就以塘边村为例,对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江西山地丘陵地带 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c)-0242-02

结合江西省的地形特征,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七成以上,因此,所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数量相对较多,从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工作开展以来,江西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已经国有21个,位列全国第四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尽管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一些极具价值的古村被保存了下来,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是有认识不足、资金缺乏、档案缺失以及规划滞后等各种问题。尤其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对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在现如今的背景下,怎样协调保护、利用和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有效推进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工作。

1 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主要问题分析

1.1 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通过进行现场勘察、实地访谈和资料收集等工作,发现当前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能力较为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尤其结合当前塘边村的发展性现状,当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济能力薄弱,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来说,仅仅依靠自身的经济能力,是无法支撑、促进古村的可持续发展的[1]。很多历史文化名村居住人员,也希望能够保护古村,以更好的促进古村的发展,但对于当前的现状也表示很无奈。另外,缺乏对应的管理和规划,也是影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塘边村古建筑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与规划,导致偷窃事件频发,这严重影响了塘边村的保护发展。

1.2 拆旧建新,古居空置,新居无序

拆旧建新,古居空置,新居无序建设,也是当前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的一個典型问题。就以塘边村为例,由于在早年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控制,导致塘边村的部分古居被拆除,直接在原址上新建民居的情况,而新的民居就无法体现传统的风貌。这原本是属于居民自力更生、提升生活质量的举措,但由于当时居民缺乏一定的意识,对于古民居的价值并没有充分了解,从而致使古民居群的完整风貌受到破坏[2]。此外,塘边村更多的居民是直接迁出古民居,这就直接导致古民居被弃置,出现长期无人居住的情况,由于缺乏必要的保养和修护,让古民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新的民居由于缺乏规划,呈现星状型或直线型的分散布局,不仅让整个呈现结果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节约土地。

1.3 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

在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也是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有大批的居民反映:没有接通自来水生活极其不便,很多居民都直接通过自家压水井来供水。但通过调查发现,当中很多居民的压水井由于长期使用,在取水中出现了各种问题,这些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3]。另外,由于塘边村也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由于道路交通的不断完善,这也改变了原本村庄的交通状况,直接将水泥路铺至古村落之间,又与原本的石子巷相冲突,这就需要进行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协调,选取一个更加合理的措施。

2 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规划措施

2.1 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原则

江西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已经国有21个,位列全国第四位,这些历史文化名村大多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工作刻不容缓。那么,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就要结合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的现状,明确保护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保护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对于历史文化名村各类建筑,就要对其进行对应的保护、整治与更新,但相关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以恢复古建筑的原真性作为主要目标。其次,还要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空间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整治和控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此更好的保持古村风貌的完整性[4]。最后,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还要注重不断完善优化古村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提供对应的公共活动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历史文化名村的人文性,从而更好地的促进其发展。

2.2 明确保护的范围

在实际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核心保护区,其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集中区域,能够较为完整的体现传统历史风貌与地域特性。因此,在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区确定过程中,要保证其尽量包含遗存的历史信息、载有真实信息的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文物保护单位,以此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5]。禁止在核心保护区内新建除必要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以外的建筑物,且在必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造时,也必须要保证和核心保护区的历史风貌相互协调,在核心保护区的历史建筑修复中,要尽量保证在材料、色彩等各方面都积极延续传统风貌。另外,还要确定建设控制地带,其作为核心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也是核心保护区的背景区域,其必须要积极延续传统的历史风貌。比如在塘边村建设控制地带时,就要对新建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高度以及体量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杜绝建设生产性质的建筑,在色彩上还是延续青砖灰瓦的传统色彩。

2.3 加强空间格局的保护

首先要对加强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本身塘边村就是在稻田、水塘这样的自然环境上建设发展而成的,这也是塘边村居民的主要生活源泉,其与塘边村所保留的30棵古樟古柏形成一道重要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那么,在新时期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也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水塘进行保留和清理,并在现有植被基础上,种植适当的树木,延续部分水塘发展渔业,真正实现历史文化、经济和环境的有效统一。其次,还要进行视廊控制,塘边村历史建筑的建筑形态已经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天际线,通过用地控制和建筑高度控制,能够更好的保留这一景观特色,也能够让更好地凸显其传统风貌。古居民区的石板巷和石子巷都要作为视线通廊景观,对其进行对应的保护和控制,对于被改变风貌和一定损坏程度的历史巷道,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修复整治,以此让整个巷道的风貌能够更加完整。

2.4 古建筑的保护与整治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整治也十分重要,相关人员就要结合历史文化名村的特性,确定保护与整治的模式,以塘边村为例,确定了保护修复、维修改善、保留控制和整治更新这4种模式。保护修复用于市县级文保单位,或者有着较高历史文化特色,能够充分体现塘边村地域特色的,对于这类建筑要保持其原本的样子,在保养中不能随意改变原貌特征。维修改善用于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有效体现地域特色的古建筑中,也要保证在不改变其原本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复和结构加固等。保留控制适用于和历史风貌无冲突,就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质量较好的建筑,通常直接予以保留,不采取其他额外的措施,但在改建时要确保和历史风貌相协调。整治更新用于年代、质量不限,和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古建筑,可以直接结合其原本的位置和周边环境,以此确定对应的整治更新手法。

2.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中,还包含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塘边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其源起以及农商文化发展史、宗族文化与传统生活生产工艺和习俗等内容。对于部分能够直接用文字、录像记录下来的,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保存,还可以利用空置的古民居对其进行展示和宣传,从而不断提升居民的保护意识和认知度,更好地传承传统习俗。

3 结语

总而言之,本身历史文化名村就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建筑艺术的载体,直接记录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在展示和传承传统人文精神、建筑风格、提升文化内涵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江西山地丘陵地带历史文化名村数量较多,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能够利用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今后更好地利用与合理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桂梅.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在村落规划设计中的体现与研究——以湖南省蓝山县虎溪村为例[J].智能城市,2018,4(15):59-60.

[2] 孫铭璐,李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市明月湾古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5):179-183.

[3] 羽博文.基于更新改造背景的保护规划技术创新推荐——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莲塘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江西建材,2016(6):22,25.

[4] 张鑑,姚迪.《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解读[J].江苏城市规划,2014(8):4-7.

[5] 吕霞,张赫,夏青,等.山地历史文化名村防灾规划及设施的景观化途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7):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