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信息产业园应用型本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8-03-07倪志平莫沛张庆彪
倪志平 莫沛 张庆彪
【摘要】信息产业园一般是以产业组团的形式落户城市高新区或者新区,以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游戏动漫、微电子和软件研发等领域企业的孵化培育为核心。产业园的发展需要人才做保障,尤其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开展区域信息产业园应用型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该项目由2016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服务区域信息产业园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16JGZ188)资助。
一、国内信息产业园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与现实问题
第一,当前信息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当前电子信息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而我國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总量不到16%。
第二,缺乏高端技术家和复合型人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员较少,表现之一是在对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部门,人才所占比例偏低。
第三,缺乏低端熟练技术工人。
第四,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人才流向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逐步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相关专业人才不断向这些地区聚集。同时,高校毕业生大多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汇集,而西部地区、小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西部原有的电子人才知识老化,新生代补充不力;东部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人才资源充足,甚至有人才过剩、人才浪费现象,且这种状况仍有继续加剧的趋势。
第五,人才流动频繁。我国电子信息人才流动频繁,越是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人员的流动性越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下简称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与现实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基本上都定位为培养具有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创新模式,依旧采用传统学科的培养方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联网专业体系结构比较模糊。由于物联网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的特点不同,导致大部分高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还比较模糊,缺乏经验,专业体系设计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
第二,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大部分高校依然延续已有专业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注重理论知识体系架构方面的培养,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很难满足物联网产业以应用为先导的人才需求,应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
第三,就业方向比较迷茫。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认识不清,没有方向、万金油型的人才不适合当前人才市场。
第四,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物联网是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方向比较多,例如底层硬件驱动开发,中间层网络通信开发,还有应用层的软件开发等,有的高校每个层次课程都安排,没有主次,没有方向,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也是如此,成为“万金油式”的人才,导致就业无方向。
三、人才培养研究意义
倘若高校专业面向地方区域产业园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则有以下益处。
第一,培养方向明确,高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区域人才需求培养。
第二,产业园引领当前技术最前沿,使得高校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追随当前技术的最前沿。
第三,刺激、盘活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地方区域留住人才。
第四,可以使区域产业园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基础,高校作为区域园区人才的摇篮与基地。
第五,刺激、盘活高校校企合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对口的实训基地。
四、人才培养实施措施(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柳州信息产业园为例)
第一,研究面向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柳州信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企业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
第二,与园区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施订单(定向)培养毕业生,主要在合作企业内就业。
第三,寻找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特点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
第四,构建产学研和园区合作平台,打造实习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所学与所用协调一致;与合作企业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学习的有用性。
第五,引进园区的企业双师型教师模式,以保证培养方案执行的持续性、有效性,让校内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第六,让定向培养的学生尽快融入园区专业对口企业。
第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并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供同类院校借鉴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
五、人才培养改革目标(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柳州信息产业园为例)
第一,与园区对口企业建立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平台。该实习实训基地既是学生平时的工程实践基地,又是学生进入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
第二,与园区对口企业联合制订一套有效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特点,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第三,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包括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和大学教师进企业的工作模式。
第四,建立一套园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确保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第五,通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取得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园区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学模式等)。
六、人才培养的创新之处
第一,将园区企业的实际产品需求引入到课程的实训课项目案例中,直接把产品运用在实训课堂上。
第二,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留住人才,而且是对口专业的人才。
第三,把园区企业实际案例或者市场需求引入高校,作为高校实训课程的项目,同时将高校的学生(人力资源)对口引入園区企业。
七、人才培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与合作园区企业探索校企合作切入点,联合构建产学研和校企园区合作平台,搭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运行模式。
第二,与园区合作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设专业课程,以保证所学与所用协调一致。
第三,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模式,以保证培养方案执行的持续性、有效性,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第四,从实践中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地方高校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应用。
八、人才研究培养的预期成果和效果
第一,成立政校企理事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面向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编写各门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
第二,与企业合作进行长期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每个相关的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3个月。
第三,校企建立相关专业的实训与实习基地,同时高校、政府与企业引导学生就业,为区域服务留住人才。
第四,企业与高校合作联合承担科研项目申报,并且共同开发横向真实课题。
【参考文献】
[1]林宁.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对高职专业结构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7(05):66-67.
[2]沈陆娟.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20-26.
[3]沈陆娟.高职教育水平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协调程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10-12.
[4]王冬梅.新疆产业结构演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J].北方经济,2012(14):51-52.
[5]康元华.产业结构演变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204-206.
[6]商圣虎.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探析[J].网络财富,2009(14):66-67.
[7]杨应崧,李静,杨秀英.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诠释及理论向度——以高职专业教育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06):76-77.
[8]彭立新.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04):109-110.
[9]李冬梅.旅游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瓶颈、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8(0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