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级管理模式下加强高校二级院系财务管理的途径

2018-03-07徐宏文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分级管理高校财务管理

徐宏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和完善,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办学要求。为适应新的管理体制的需要,许多高校已经或正在试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分级式财务管理模式。文章讨论了在分级财务管理模式下高校二级院系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二级院系财务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分级管理;二级院系;财务管理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经费来源已经不再局限于财政拨款、学费收取和银行贷款。在高校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办学要求,为适应新的管理体制的需要,许多高校已经或正在试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

一、高校分级财务管理模式概述

理论上,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四种:(1)完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2)非完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3)非完全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4)完全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现实中,我国大部分高校主要存在两种财务管理模式:集权管理模式和分级管理模式。这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各有利弊。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往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体制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约束了二级院系的积极主动性;(2)财务监管不完善,资源浪费严重;(3)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力;(4)高校债务负担过重,债务风险日渐显现。

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和办学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克服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提高高校自身竞争力,很多高校开始实施以校、院两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尝试以院系为实体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分级式财务管理模式。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是学校根据二级院系所承担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任务,下放部分财务管理权限,对学校下达的经费预算和教育资源进行自主的统筹安排,校级财务部门通过对各院系编制的年度预算、决算的控制进而达到对学校经费总量的控制。该制度的实施能够更好地调动各二级院系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级财务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集权的僵化管理方式,调动了各管理机构收支意识的积极性,管理重心下移使得机构扁平化,降低了学校管理成本[1]。

二、分级管理模式下二级院系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制度

当前各公立高校虽然建立并实行了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但不少高校在学校的统一财务管理与院系的二级财务管理之间职权分布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职权分布与行为规范制度。首先,从权力的角度看,校级财务管理机构存在不愿意下放财权或者权力下放过小,导致二级院系在实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没有多少权力可言,或者在管理过程中受到校级财务机构的过多干预,不能做到对院系的财务管理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其次,从激励机制上看,缺乏完善的对二级院系财务管理的激励机制。如学校对二级院系创收占比过大,严重打击了二级院系创收的积极性。

(二)二级院系专业会计人才缺乏,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偏低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高校内二级院系对专业会计人员的需求并不大,院系的领导班子往往也很不重视院系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二级院系财务管理体制确立后,受学校体制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合适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很多院系的会计人员往往是由院系内的其他行政人员兼任,不具备专业技能,只会一些简单的流水账记录,对于如何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对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缺乏相应的技能,从而直接影响高校二级财务管理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审批流于形式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有效推行二级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保证。2012年底,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自2014年1月1日执行该《规范》,根据该《规范》的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然而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制度仅仅落实在制定层面上,在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具体表现在:(1)高校内部控制范围较窄,仅针对校一级,并没有对二级院系进行监控,使二级院系游离于监控之外;(2)不相容岗位没有得到有效分开;(3)财务审批流于形式;(4)院系内部印章管理不严格;(5)各类支出的随意性较大,未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四)财务执行无预算,很多情形下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在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的一级财务部门已将相关经费下拨至院系,如教学基本运转费用、學生实习费用、学科建设经费用、国际交流费用、人才引进费用、奖励津贴费用等。学校为了加强对二级院系的财务控制,需要院系编报这些下拨费用的具体预算,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按所编报的预算使用相关经费。但由于很多院系的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在编报这些经费预算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方面,院系在发展过程中,感到各项资金都很紧张、缺乏;另一方面,在面对学校下拨的经费时,却不能及时、合理编报预算。更有甚者,某些院系完全不考虑各项工作发展的轻重缓急,将学校下拨的经费在院系内部搞“大锅饭”,平均分配到具体人头上。

(五)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缺失,院系内部财务一笔糊涂账

长期以来,由于二级院系财务管理权力缺失或过小,在发挥财务管理的主动性上缺乏动力,从功能上来看,二级院系财务就是学校一级财务机构的报账单位。因此,无论从院系自身的管理还是从学校的要求来看,都没有进行财务分析和统计的动力。但随着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重心下移到二级院系,即分级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资金来源多样化,院系的资金来源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拨款、学校拨款、科研经费等,客观上要求院系应加强财务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反馈在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但因为历史沉积的原因,也有部分是院系财务人员的原因,这项工作在二级院系内部开展得并不是太好。

三、完善与加强二级院系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在学校层面,应构建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校院两级职责分工明确

要根据机构职责职能,建立“院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财经政策、资金管理、会计核算集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而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应由二级院系自主管理,既扩大二级院系自主管理权,又加强对二级院系的约束与监督。在该管理体制下,要明确校院两级的支出责任,并配套有效的评价机制。

(二)完善二级院系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在二级院系内部建立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加以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本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系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重点关注预算业务管理及控制情况、收支业务管理及控制情况、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及控制情况、资产管理及控制情况、建设项目管理及控制情况以及合同管理及控制情况。

(三)加强二级院系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再完美的财务管理制度,再完美的财务管理体制,再完美的财务管理设想,最终还需要具体的财务人员去贯彻实施。针对因历史原因导致二级院系财会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要提升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加强二级院系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二级院系的财务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从制度上保证财会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其次,要打破有关体制限制,为引进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做好准备工作。再次,要有计划、分层次、分内容对财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从思想上摒弃违规违纪。

(四)强化二级院系的财务预算管理和支出管理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分级管理模式下,学校一级财务机构对二级院系的财务监管与制约,主要体现在二级院系的财务预算上。二级院系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学科发展规划等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年度财务预算经本单位领导班子讨论后上报学校财务部门,经校级财务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论证后核定,由学校领导班子审批后实施。二级院系的预算一经审批通过后,不得随意变更或突破,以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同时,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充分利用预算手段来控制财务支出,保证各种收支的合法性,制约非预算事项的发生。

(五)提高经营意识,加强二级院系内部成本核算

在分级財务管理模式下,二级院系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与经营权,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了更充分的保障。增强经营意识,充分利用本单位的各类资源为院系和学校创造更多的价值,缓解院系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资金压力,改善院系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是二级院系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但同时,为了提高经营效率,确保经营方向的正确性,要特别加强对经营成本的内部核算,以明确经营过程中的权、责、利。

【参考文献】

[1]丁宇.公立高校校院二级财务管理的策略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362-364.

[2]钟常凌.新形势下校院两级财务管理的路径探索[J].财经界,2015(04):298-299.

猜你喜欢

分级管理高校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物联网视角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