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道德与法治》研读与思考
2018-03-07陈忠惠
陈忠惠
摘 要:分析了新时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在研读教材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针对目前的政治教育进行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并且思考了如何运用好这套教材提高初中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政治;教学创新;研读思考
一、深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课程设置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不仅是为了通过教育改革来适应社会,也是为了通过教育改革制定出更加符合现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思维的教育方式,也是为了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在改革上不仅对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调整,对教材也有了一些改变。对小学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名成了“道德与法治”,更加直接地指出了政治学习的道德、法治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避免了拖沓与没有重点。对政治教材的改编,不仅更加符合现在学生学习的迫切要求,而且对要学习的政治内容讲解得更加精确与透彻,是非常符合初中生精神世界的一部教材。
对初中生来说,尤其是七八年级的初中生,处在政治学习重要的基础层面,政治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一本合理的教材,因此《道德与法治》的出现,给现在初中生提供了一个学好政治的途径。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教材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如果能够研读深思教材所蕴含的内容与知识,那么所制定的教育方案才更能展现出教材的内容,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点。因此现在的初中政治教师,尤其在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时,应当深思这些学生该接受的是怎么样的知识,该学习的是什么样的道德,该理解的又是什么样的法治,如何去研读教材挖掘其内容才能应对这样的教育改革,才能发挥其改革的威力。
二、研读思考《道德与法治》创新教育方式
1.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与以往的初中政治教材有些不同的是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比较关注于道德的情感教育和法治思维的培养,因此,政治教师要考虑到合理运用教材的主要内容,不仅不能偏离主体思想,还要考虑到初一、初二的学生本身可能存在叛逆期,并且因为年纪小还有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意识,那么就要考虑实际情况,除了重视品德教育,还要着重于法治的教育,因为法治知识较为复杂晦涩,因此就不能一味地教授知识点,可以进行一些情景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案例,创新课堂教育,进行一些互动交流小组讨论等,不仅能够生动化书本的知识,还能让初中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去了解书本的内容,培养对法治的积极性,就容易继续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也更容易让学生了解法治的知识,知道法治的重要性。对于老生常谈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一味说教,对于较为活泼的初一、初二的学生想要自主培养很好的道德修养,就要求在教学时进行案例教学,以及范例反例的对比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缺乏修养的行为。因此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学会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2.紧贴生活培养道德素质,多角度讲解渗透法治思想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三观”还没有正式形成,在“三观”的塑造过程中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道德素质的重要,因此情感的教育作用就很
突出。《道德与法治》这个教材并不是对以往传统教材的修改与完善,而是对初中政治学习的知识内容框架的重组,原本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套内容更加全面、知识与资料更加完备的学习参考教材。这本教材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一直是通过生活里的案例来展现的,这也更利于学生去体会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教师在进行道德教学时,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事例,还要举出生活里的实力,为教材观点提供有利的佐证,而且要以真实情感作为突破口,对现实中存在不良现象的初中生旁敲侧击,讲授基本的道德知识。
法治知识是《道德与法治》教材里的另一大侧重点,也是以往教材所匮乏的一点。法治教育本來对初中生就是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的,与道德教育一样的是,法治教育也是通过课本里的案例来进行教学的。法治的严谨决定了学生对这样死板晦涩的知识存在一定的抵触性,要想能实实在在地渗透法治思想,那么就要增强课堂上法治教育的有效性,不急在一时,教师能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法治知识,随时进行教育,通过一些探究案例、学习感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接触法治节目,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从生活、学习中就能做到渗透法治思想。
《道德与法治》不仅是对初中政治教材的一大翻新,也是对初中生思想教育的一大改革,不仅涵盖了对初中生的道德教育,还能强化初中生的法律法治意识。教师必须要合理使用好新教材,与时俱进开展教育,有效加强课堂效率,培养出有道德、有法治思维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顾引新.小议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践[J].长三角(教育),2012(7).
[2]吴晓燕.浅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