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7赖翔斌
赖翔斌
摘 要: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景教学法;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师多以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的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教师需要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而情景教学法则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常用的方法。情景教学法主要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借助生动的语言或者是音乐、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本上的文字变为一种情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氛围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太积极,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高。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内容用情景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動中来。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作为基础,导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在课上给学生播放一些我国革命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并配上激情高昂的讲解,这样可以将课本上的重点思想以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情景认知——将抽象变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抽象内容的
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抽象的概念理论,初中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很难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导入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将这些抽象化的理论变为直观的具体事物,学生在教师所导入的情景模式下能够很轻松地去认识这些抽象的理论。比如在《交往有艺术》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实际的交往例子让学生参与其中,仅从字面上学生很难理解交往为什么会有艺术存在,而通过亲身的体会就会让学生理解这种抽象的理论,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就能够将对这种交往之间的艺术的理解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帮助学生在未来人际发展中更加懂得这种艺术的存在意义,从而能重视人与之交往之间的这种艺术。
三、情景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法治观念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需要注重的不仅是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概念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帮助学生将这些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内容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与过程需要通过所设计的情景来得到实现,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最后将一些比较典型的理论和事例进行整理归纳,加深学生对中心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学生在矛盾中探索和反思,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学生只有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才会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法治观念是非常有利的。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厌学、弃学,而情景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既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四、情景运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是以明事理为基础,以引导正确行为习惯为关键,学生在经过情景导入、情景认知、情景理解之后,能够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对课本中要求的道德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就需要运用这些道德规范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处理这些问题,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
情景教学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情景方法为学生创造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条件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来完成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明泉.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研究,2014,7(9):14-16.
[2]王宏.情景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生导报,2016,4(11):35-37.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