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管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
2018-03-07张晋伟李东霞张鹏茹
张晋伟+李东霞+张鹏茹
【摘 要】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很行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说明了对资管业务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笔者总结了近年来资管业务的发展情况、存在问题,提出了规范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资管业务;风险防范
我国金融机构高杠杆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规模系统性膨胀,这种变化不仅造成高杠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与空转,多机构、多层次嵌套,还加速我国货币信用扩张,风险不断积累,对宏观审慎监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银行资金资管业务出发,对我国金融高杠杆与系统性风险进行了研究。
一、资管业务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国内资本市场旺盛的融资需求以及监管趋严,银行存贷利差收窄、负债端成本增加、资产端收益减少,获利能力受到限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表内业务表外化、同业化,资金运用渠道不断创新,风险不断积聚。下文主要从银行业务方面进行分析。
1.理财业务
从机构类型来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速度、规模都超过了国有大型银行,商行吸收资金主要用来扩大规模、追逐利润。第一是理财产品在期限上呈现短期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一年以内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最多。理财产品结构中,债券、存款和货币类的产品占比较大,且仍有增长趋势,非标准化、权益类资产占比由多变少。不同投资者产品中,个人类产品占比最多。第二是机构专属类产品,接下来是银行同业类产品,运作模式主要是“资金池-资金池”,将短期资金间接投向长期资产来获取收益。刚性兑付的理财成为了消费者眼中的存款,无风险又可以获得高收益,偏离了理财的本质。
银行理财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要时,给银行带来很大收益,但是规模的快速扩张中蕴含了极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杠杆风险,理财业务通过场内场外多种操作方式提升杠杆,叠加杠杆,促使整个金融体系风险不断增加。二是流动性风险,短期资金投向长期资产,收益风险不匹配,期限错配严重,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出现“庞氏骗局”。三是交叉性风险,理财资金投向复杂,多层嵌套,多市场、多形式交叉,增强了风险的传染性,严重时引发系统性风险。四是存在“刚性兑付”风险,理财业务脱离本质,没有做到风险隔离,拉高市场无风险产品价格,影响市场资金配置。
2.同业业务
我国传统同业业务规模快速扩张,资产端以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三项科目83660.92亿元,负债端达到了178263.76亿元。结构上来看,同业存放大于存放同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大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拆入资金和拆出资金较为接近,银行总体上是资金的净流入方。机构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资金供给方,中小银行是资金需求方,同时法人机构同业资产业务占比高于分支机构。在“非标”同业业务中,大银行以极低成本从央行融资,再以同业、委外等方式将资金输送给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之间通过相互购买和发行同业业务,相互加杠杆实现自身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张和利润上涨。
银行同业业务为金融机构流动性提供便利的同时,节约资本占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创造利润。但是偏离同业业务本质带来的风险有:一是高杠杆风险,企业发债获得的资金进入银行,银行将资金流向券商,券商将资金投向企业,形成成本与收益倒挂,再通过同业业务获取资金,资金在体系内空转,不进入实体经济。二是存在监管空白,同业业务是主动业务,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约束。同业负债不受总负债占比约束,同业理财存在制度套利。三是交叉传染风险,同业业务涉及到多家金融機构,易受政策变动影响,风险更易传染,进而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3.自营资金投资
自营资金多投资于标准类债权资产和权益类衍生工具,根据投资标的不同计提风险资产比例,监管机构对该类投资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该类投资风险在于:银行通过与其他银行合作或者通过第三方机构过桥方式,将理财资金变为自营资金,再通过投资信托受益权方式来获利,这使得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获得了资金,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4.委外投资
银行委外投资业务合作的管理者为券商、保险资管、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其中公募基金与证券公司占比相对较大,但是保险资管机构与私募机构占比也不断增加。规模随着理财规模的增长不断增加,模式主要有产品模式和投资顾问模式,产品模式是主流,投资顾问模式一般在受政策限制的农商行中比较常见。投资标的主要是股票与债券。银行委外管理粗放,效率低下,主要是通过日常监控,结合定期的资管报告等来评估风险。
委外投资业务可以丰富银行资产配置种类,拓宽资金运用范围,但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是流动性风险。银行委外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的理财资金,受托方将这些资金投向长期的资产项目。一旦市场疲软,银行会赎回委外资金,造成市场流动性紧缩。二是高杠杆风险。受托方为达到银行高收益目的,不断叠加杠杆,多层嵌套。
总的来说,银行资产端通过通道业务与委外业务实现了扩张,负债端通过主动负债实现扩张,这种操作带来杠杆率上升,不仅造成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和空转,跨机构、跨市场多层嵌套,脱实向虚,资金链条过长,也造成严重的期限错配,金融体系内部风险不断增加。
二、金融高杠杆带来的影响
近几年,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杠杆率有所下降,但是城商行仍在攀升,这种金融机构整体杠杆率的上升,会造成银行权益资本达不到风险资产损失的覆盖要求,理财、同业等业务的本质偏离造成资金运转的复杂性,信息隐藏、不对称,这些都会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
1.金融高杠杆引发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高杠杆性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银行通过委外等方式加杠杆将资金流入资管机构,资管机构进一步加杠杆将资金流入债市、股市等,资金从银行传导到非金融机构,形成整个金融市场交叉传染风险,同时伴随着严重的期限错配,一旦政策收紧,资金链断裂,流动性风险开始从一家机构传导到整个金融市场,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endprint
2.金融高杠杆影响信用创造机制
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进一步派生给实体机构来创造信用,但是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货币创造机制越来越复杂。大型商业银行因其资产规模优势易从央行获得流动性,中小银行通过主动负债获得流动性来扩张资产规模。一方面中小银行通过同业渠道直接进入金融市场创造信用;另一方面通过同业存单抵押加杠杆,通过委外投资避税、规避监管,实现套利,整个信用创造变得更加复杂隐蔽,影响了货币传导机制。
三、金融去杠杆
金融去杠杆实际上是去掉那些游离在监管外、银行资本无法覆盖到的杠杆风险,过度滥用杠杆,银行资金不能正确反映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引发金融风险。当前的去杠杆政策已显现出效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有效管理。在市场规律和监管制度框架的作用下,风险才能化解,银行才能更稳健、更高效的运转,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1.控制银行创新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动态调整去杠杆路径
各项业务要回归本源,创新业务相应的计提风险准备金,完善管理制度,动态调整监管标准和杠杆率,减少风险积聚,防止规模过快增长的同时保证银行必要的流动性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搭配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避免发生损害经济增长的行为。
2.加强多部门协作,避免监管套利
完善各种金融信息的搜集、分析以及共享机制,统筹政策和监管协调。同一种业务实行统一监管标准,避免出现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动态实行适当性要求,不同机构的投资范围、投资标的等要求动态调整。
3.加强信息披露,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
银行业务的创新过程中,资金操作用途不清楚,透明度低,流动性差,产品跨行业、跨市场层层嵌套,难以对风险进行摸底排查,信息披露水平不高。落实穿透式监管,减少监管空白,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深度全覆盖。
4.打破刚性兑付,做好风险提示
我国银行为了不发生声誉风险,理财产品存在刚性兑付现象,一方面误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另一方面为银行积累了更多的风险。银行要不断发展净值型产品,促使理财产品等回归本源,同时做好消费者风险引导教育。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年)》发布[J].中国外汇,2017(11):8-8.
[2]崔宇清.金融高杠杆业务模式、潜在风险与去杠杆路径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7(7):52-65.
[3]朱焱,汪静.金融机构“非标”资产业务发展对宏观审慎管理的影响机理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5(2):33-39.
[4]李若愚.银行业金融机构去杠杆任务仍艰巨.上海证券报,2017(009).
[5]姜超和梁中华,金融杠杆从哪来——银行天生爱杠杆,华尔街见闻,2017年3月14日.
[6]姜超和梁中华,去杠杆何时结束?凤凰财经网,2017年6月4日.
[7]葉华.系统风险、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危机,投资研究,2012年第12期,133-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