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

2018-03-07陈泾柏

中国经贸 2018年3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货币政策

陈泾柏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而货币政策作为一个国家金融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探索新的货币政策方向、发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式,在我国目前的的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也逐步发展,如何适当的改革货币政策,使其能够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体系及货币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以求能为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货币政策;金融体系;货币政策目标

一、研究背景

货币政策是各国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对社会经济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控。但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变化多端,如影子银行的日益壮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首先,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难以完成保持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维持;退一步讲,以一定的通胀率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速的提升,也有很大难度。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各国的经济正面临着日渐衰退的压力。由于我国国内经济社会深层矛盾还未能解决,再加之国际经济形势正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不只是导致经济增长率逐渐趋于饱和,还让财政和金融方面的风险不断积累。而这些问题让国家通过货币调控的难度加大。所以,本文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整体情况进行探究,并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货币政策发展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之前)

1978年之前,国家通过计划,下达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这种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这是由于当时商业银行尚未出现,国际金融市场还未成形,只能由中国人民银行包办所有的金融业务。在这一时期,信贷现金计划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手段,旨在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发展。

2.货币政策直接调控时期(1979-1997年)

(1)直接調控阶段(1979-1991年)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建设方针,从微观角度重组经济主体,并逐渐提高各经济主体的自由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金融方面,我国成立了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大致有了以人行为主导、国有四大行为主要力量、其他金融机构共同作用的金融体系。

(2)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阶段(1992-1997年)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国有企业的体制开始转变,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建立起来。金融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到金融机构再到个体进行传导,这样的转变让货币政策变得更加多元化。

3.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时期(1998年至今)

(1)以数量型调控为主的阶段(1998-2010年)

在这一时期,中央银行一改从前只通过控制贷款量的单一调控形式,开始使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同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注重货币市场的作用。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货币市场及时调节银行体系的风险。

(2)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阶段(2011年至今)

中央银行以调节货币供给迫使商业银行调整信贷体制的方法在数量型的模式下进行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时,减少货币供给,控制信贷,平稳经济。而在经济发展不力时,加大货币供给,刺激信贷,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三、我国当前的货币调控政策体系

中央银行为达到要求的经济效果,控制货币供给,利率等可调节量所使用的措施就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常观察宏观经济的形式,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并向各金融市场下达政策,以此来调控宏观经济,这就是货币政策调控。

1.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在我国货币政策中主要起到收发基础货币,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作用。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中与对手方进行证券和外汇的有价交易,从而达到调控目的。从1999年开始,这种货币政策工具飞速发展,同时在操作真实中中央银行灵活的操作,使得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越来越丰富。公开市场操作在我国货币政策中占领重要地位,它能够积极调解银行体系流动性,引领市场利率变化,让货币供给在可控范围内发挥作用。

(2)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央银行规定金融机构须按其收纳款项规定部分交给中央银行,这就是存款准备金制度。这项制度最初是用来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流出,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普遍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准,从侧面调控货币供给,控制市场上的贷款规模。中央银行降准时,金融机构可作为贷款的资金增加,从而增加信贷总额和货币供给量。反之亦然。存款准备金率的波动深刻影响市场,使流动性更加可变,但在欧美却不会轻易被使用,只在流动性出现严重失衡时才会使用。

(3)中央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贷款主要有再贷款和再贴现两种,其中,中央银行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叫再贷款。中央银行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对再贷款的总额和利率进行调整,吸收放出基础货币,达到调控信贷总额的目的,控制资金运作方向,维持市场稳定。这些年来,为了顺应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的转变,再贷款在基础货币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如今新的再贷款项目主要为促进信贷结构稳定而施行。

(4)存贷款基准利率

在以前,我国一直对存款和贷款利率进行管控,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基率来使金融机构调整企业和个人的利率,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按一般情况,存贷款利率上升时,企业由于成本增加而降低投资,个人更多选择减少消费获得利息,反之亦然。中央银行主要在经济发展过快时提高存款基准率,控制通货膨胀,在经济冷淡时降低存款准基率,促进经济发展。endprint

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两个主要体现,前者可帮助中央银行分析最终目的的可施行性,后者则是实现中介目标操作的标准。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不会直接影响最终目标,而总是以中间目标为介质发挥作用,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宏观经济发生较大范围的波动。

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主要是指达到发展经济,稳定币值,增加就业率,保持国际金融市场收支稳定,维持我国经济结构等目的。国家在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最终目标的选择。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增加就业、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转型、维持经济稳定发展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四、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等进程将会加快,随之变化的还有金融市场中个体行为的决策主体,这导致货币政策的作用受到削减。

1.信贷渠道的传导体系的多变

近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发展迅速,银行信贷渠道的效用不断减小。宏观经济与实体经济流动性相差较大的问题在我国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和银行信贷受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角度来讲,宏观审慎监管措施正在实施,资本渠道的影响和承担的风险都会渐渐浮出水面。虽然银行信贷渠道在现阶段仍适用,但传导体系将更为复杂并且容易失控。

2.通过利率和汇率调控带来的变化更加明显,但也更加难以掌控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围绕利率构建价格型调控模式。这种模式会带来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同时增大利率变化给资金供求带来的影响,通过利率进行调控在中国人民银行未来的政策选择中会占有更加主要的地位。这种调控模式太过于依赖于市场对于资金流动所作出的反应,而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的进程中,若政府仍在资源分配上占有主导权,尤其是像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这些资金需求较为稳定的市场,并不能有效实现市场化,那么利率传导模式带来的效果将微乎其微。

五、政策建议

1.明确货币政策目标,逐步完成政策框架转型

首先,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的重要任务是完善如今的金融政策框架,尤其是明确货币政策的目标,掌握实现各个目标的各种政策工具。其次,由于我国目前“新常态”经济下,保守稳定币值,平缓经济发展,尽快完成经济结构调整是应该注意的方面。把利率和汇率等指标同货币供给纳入中介目标的范围。而操作目标应该平衡价格和数量的关系,向着价格型目标发展。最后,應当对货币政策进行规范,当然也需要增强与个体的沟通,使货币政策深入每个人内心。

2.转变监管方式,探索构建“利率走廊”模式

首先,中央银行在“利率走廊”模式中只需要调整其上下限就可以起到使市场利率更加稳定。“利率走廊”调控切忌破坏引导资金流向的平衡,不然可能会导致资金无效运转,同样也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这个层面,“利率走廊”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其次,把“利率走廊”设定在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之间,在这之后,像存贷款利率等其他利率还需要由准基利率来调控。最后,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这与欧洲比较相似,故可以借鉴欧洲成熟的中央银行政策,形成价格与数量并存的政策体系,先确立政策利率,再确定其他利率标准作为指标。

3.完善配套措施,夯实货币政策转型的基础

首先,完善存款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在新的存款保险基金制度和限额存款体系中,政府和银行须共同出资,实现风险差别费率定价法。同时,建立健全具有监管职能的存款保险机构。为防止与美国相似的金融危机的发生,新的金融委员会必须能起到制衡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存款保险机构的作用,使三者相互独立。其次,提倡直接融资。改制股票发行,让更多的信息透明化,从而提升融资效果。促进债券市场规模稳定扩大、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开拓市政债券市场,发展各种新兴融资工具。最后,借鉴其他完成货币政策改革的国家的经验,汇率浮动和资本项目开放是完成改革的外界因素,其实现需在实践中逐渐完成。

参考文献:

[1]潘敏.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6(2):106-112.

[2]张前荣.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的货币政策转型[J].财金调研,2016(8):46-49.

[3]胡玉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改革,2016(7):46-50.

[4]程贵.我国现行货币政策调控效率研究-基于近17年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6(7):150-154.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与居民杠杆率攀升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试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论金融体系等级化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