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语用理论,深度分析阅读文本
2018-03-07张雨琦
张雨琦
美国学者莫里斯将研究符号及其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定义为语用学。语用学专门研究语言使用和理解,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人们使用的特定话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适当结合语用理论,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语言,阅读文本会更加深入。
一、前提预设分析,多元联系
语言的预设部分是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之一,语用学将其称为前提,这是保证一个句子得以正确、合理的前提条件。有时前提预设在文本中并不出现,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其蕴含关系分析其内容。有时文本中有某些句子起到了预设的效果,若能在阅读文本时将这些预设前提找出来并加以分析,便能找到情节发展之间的多元联系,对文本内容理解得更深入。
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前提预设分析的方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首先可以从文章中的副词入手分析,如“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這个句子里的“一直、已经”这两个副词表明母亲早已经身患重病,而“我”却一直都不知道,这样便能让读者产生联想,当“我”知道母亲的病情时,一定会非常懊悔。这样的例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如“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中的“再”,又如“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中的“已经”。作者运用这些词语表现出自己当时的鲁莽和无知,同时也展现出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之情。此外,文章中关于“看花”的情节也是作者特意安置的预设情节,通过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而由于“我”的心情不好,故此一直对此无动于衷,最后由于母亲死去,“我”只能和妹妹一起去“看花”,由于有了之前的预设,文本的这段内容便显得尤其耐人寻味。通过预设分析学生发现文本巧妙运用伏笔描写了“我”的内心变化。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中的某些句子,尝试抓住“又、再”等副词分析其预设语义,这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认识,令其体会到作者如何埋设伏笔、设置悬念。
二、言语行为分析,揣摩心理
在语用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理论,那就是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说某些话的同时也在进行某些行为,或试图通过言语实现某种行为。同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能起到表达说话者观点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著名小说,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言语行为分析的方式促使其更好地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在父亲提出要请家人吃牡蛎时,母亲所说的话,分析母亲的内心变化。很显然,母亲也被吃牡蛎这种高贵的行为所打动,想要在人前展现出高雅的气质,让人们认为其有钱,但是由于生活拮据,所以又害怕出钱,于是只能找借口说自己怕伤胃,又借口不能将男孩子惯坏而拒绝给若瑟夫买牡蛎。
通过其言语能看出其内心被金钱至上的想法所控制,决定卖牡蛎是为了炫耀财富,而决定不买也是为了节省钱财。这样便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何当母亲发现衣衫褴褛的老年水手是自己的亲戚时,不上前相认,反而避之唯恐不及。类似的片段在文章中还有很多,如父亲向船长搭讪,了解于勒的情况,父亲遮遮掩掩地提问,体现其虚伪,得知于勒身份后言语混乱,体现其慌张之情,很好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社会普遍想法。
通过分析文本人物的言语行为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对其他人物的态度,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言外之意分析,追溯初衷
言外之意指的是心中有这个意思,但是却并未用语言表达出来。不少文本为了体现人物性格的含蓄内敛往往会使用类似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教师可以让其品味文本的言外之意,追溯其内心真正的想法。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噫”是古汉语中表示悲痛或叹息的语气词,范进用一个“噫”来表示感慨自己中举的不易,体现其内心的感慨。而“好了!我中了”除了可以阐明范进中举的事实,更能体现其内心的激动,表达言外之意:“既然中举了,那么就再也不会受到人的白眼和欺凌了。终于摆脱了屡试不第的悲惨命运,终于可以在胡老爹的面前抬起头来了。”通过分析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可以看出此时范进的内心充满狂喜之情,范进认为自己已经能彻底摆脱不幸的命运。也正因为如此,范进因为情绪变化过于猛烈而发疯这件事情才更具有真实性。由此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作者创作《范进中举》的意图是为了凸显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异化的心灵,展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态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揣摩文章言外之意,提高分析能力。
揣摩文本前提预设能让学生搞清楚其中的多元联系,让学生尝试分析人物的言语行为,能令其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分析文章的言外之意则能令学生追溯初衷。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语用学内容也能用于学习语文,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不同文化背景,思考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本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东苑中学(22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