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
2018-03-07李高峰
李高峰
文本细读源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流派——语义学。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文本细读就是读者徜徉在语言的途中,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自在地散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细读这一媒介,它能够激发学生语文课堂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笔者结合朱自清的《背影》谈谈对文本细读粗浅的见解。
一、把握文本,捕捉文本切入点
初中语文课堂要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就是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分析和把握课文的切入点。一篇课文的“眼”就是找准文本的切入点。这一切入点可以是课文中的一个标点、关键词、关键句、场面描写或者细节描写。文本的切入点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难点的突破口。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围绕这一切入点来引导教学,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和文本对话。
朱自清的《背影》是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文中的父子情深着实让人感动,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的独生子女很难体会父亲买橘子所展现的父子深情,更有同学提出父亲是不是违反了交通法规。如何让经典篇目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入体会背影背后的父子深情,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找准课堂切入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会经典篇目的魅力。
笔者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选择了文中第六段第二次背影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并且要求学生用批注法来进一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上课前用PPT出示第六段让学生初步感知,设问:你从这背影中能读出什么,学生读出了父亲艰难的攀爬月台,衣着朴素。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哪些信息没有读出来,文章中几次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哪一次背影最为感人?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第二次。老师顺势提出为什么普通的背影如此感人?文中刻画了哪些细节?再读几遍画面时,你读出了哪些第一遍没有读出的内容?学生通过朗读,再一次感悟了第二次背影的内容。
二、细读文本,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细致深入地细读文本,才能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与此同时,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是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思考感悟传授给学生的必要媒介,有效的教學设计能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提高效率的关键。因此要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需要老师细读文本,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需要老师深入细读文本,精心设计凸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在一次公开课《背影》教学中,笔者通过细读文本,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背影》中让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着描述你被感动的瞬间的真实的心理活动;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了,是哪些原因造成的?(生:感激、理解、同情、忧虑、忏悔);课文除了写朱自清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流泪,还描述了其他两次流泪的情景,这两次流泪是什么原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语文老师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细读文本,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三、深挖文本,发掘文本深度价值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立足文本,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深度挖掘文本呈现的内涵和价值。与此同时,语文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关注文本的细节,让细节成为语文课堂的发光点。
在《背影》中朱自清描写了四次流泪的细节,每次流泪都有不同的原因。如果粗略的读文本便不能很好地把握流泪的深层次原因,不能把握文本的深度内涵。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反复细读文本。第一次落泪时因为家庭衰败,祖母过世,是伤心的泪;最后一次流泪的原因是作者思念父亲以及对父亲的愧疚之情;然而第二次和第三次落泪的原因就不是很容易理解。特别是第二次流泪的原因,促使我们细读文本,找出文本中的细节,来挖掘出深层次内涵。可以让学生找出父亲爬月台的动词:“探、攀、缩、倾”等体会父亲买橘子的艰辛。
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一个细节,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这句子中“不容易”三个字有更深刻的意蕴,这也是我们理解这段文字的突破口,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不容易”的深刻内涵:父亲爬月台的不容易其实更多地是因为生活的艰辛。作者流泪不仅仅是因为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更是因为对父亲在困顿生活中的挣扎的深切感悟。
综上所述,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要认真关注文本细节,深入研究语文教材,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细读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梁寨镇梁寨初级中学(2217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