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古诗赏鉴的考点
2018-03-07胡铮良
胡铮良
中国古代诗歌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极品”,以其语言的凝练、含蓄、跳跃吸引着无数读者。目前语文中考古诗赏鉴八分,分为两道四分题,对初中毕业生古诗赏鉴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在教学古诗赏鉴时,古诗语言的以少蕴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使师生们都感到棘手。
可以说,在平时的古诗赏鉴中,老师和学生都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在几次初三模拟考中,考点的落实还不尽人意,存在着如下问题:考生对古诗的形象(意象)概念不明确,不会寻找诗歌中的形象;考生对诗歌的特点诸如修辞手法认识不足,把握不准确;考生的分析能力不够,思路不清晰,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考生忽视诗歌情感的把握,答题形式不规范,这样导致不是漏项就是言不由衷或者错答。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探求,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题型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是具有一定的对策的。下面是我的一些落实建议:
一、掌握古典诗歌特点挖掘内在信息
“文贵隐,诗贵藏。”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一首古诗必然在有限的诗行中容纳诸多形象和情感,要通过“形象”最大限度地展现潜在信息。我认为,初中生赏鉴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要从诗行里通过看见的“形象”读明白诗人要传达的潜在信息。
二、捕捉古诗中潜在的形象要素
潜在形象要素主要包括诗中景物和抒情主人公。诗人所描写的景物是我们捕捉内在信息的关键。在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时,命题者设有两个这样的考题: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两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描写了哪些意象?请欣赏品味“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并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教授此诗时,最好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说说想象中的情景:杨花翻飞,渐渐落尽,表明已经到了暮春时节;子规悲啼,而且已然是暮夜时分;不多久,一轮孤月悬于夜空。透过这些景物,联想闻到龙标过五溪的事,我们可以捕捉到诗人送别友人的失意和落寞。考题1迎刃而解。但是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一个景物:明月,一个动词:“寄”,诗人与朋友相聚时愿陪伴,相离时愿祈祷祝愿的情感不言自明。
三、捕捉古诗中的文法修辞要素
初中考查古诗赏鉴内容尚浅,只要懂得方法,加以训练,考点的落实前景可观。还是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以上考点2的第一问完全就是从诗文修辞入手来考察的。可以让学生先用现代语言翻译出来,“我将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随着清风,一直伴你直到夜郎以西。”运用了拟人修辞,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多样,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比喻、拟人才是最主要的掌握考点。我校这次初三模拟的古诗赏鉴考题: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考题是赏析比喻的修辭手法,在教有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时,一定要养成和形成规范的答题格式,以免漏分失分。同时,词人的情感也必须孕育其中。
四、捕捉古诗本身的情感信息
有些古诗,诗人的情感孕育其中。在教学过程中,领会诗人的情感要以两个问题为主线展开,其一是情感因何而发?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外在环境、个人经历,当然有时两者会交织在一起。如《观刈麦》中,白居易发出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感叹,可谓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对贫妇人“拾此充饥肠”的遭遇的同情。其二是情感因何表现?诗人往往通过景物表达主观情感,让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这点上文已经论述,不再赘述了。
沿着思维的逻辑,穿越古诗的时空,探究古诗的意境。人们常说:“知人论世。”我国古代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多彩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时空的涵盖造成了诗歌赏鉴的审美空间。
初中生年龄尚小,但培养赏鉴思维把握诗歌意境必须从此升始。人教版语文九下课外古诗有杜甫的一首《登楼》,其中颔联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上句从空间上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上驰骋想象,饱含着杜甫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之意,也透露了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上海中考就曾赏析过这两句,无疑是从空间、时间角度赏析,并结合诗人其他诗所蕴含的情感要素去考虑。人教版八上课外古诗收录了刘禹锡《秋词》中的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示给读者的形象是:碧蓝的天空,白鹤排云而上,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直上云霄。诗人由一鹤排云的形象创造出宏阔的意境,天上地下,化无形为有形,意象豪迈,气势开阔,诗情冲天。
总之,在诗歌赏鉴教学中,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把握古诗意象,品悟古诗意境,从而准确领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这样,领悟古诗美境的能力的提升,良好的古诗赏鉴习惯的形成就为期不远了,考点也就能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中学(410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