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
2018-03-07张莉
张莉
对于被唤之日益风干,学生渐成木偶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但这种积极思考的过程单靠外部施加压力是不能实现的,只有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积极思考才能有效的实现。因为在兴趣的诱发下,学生会更加干劲十足地学习,他们的感知会更敏锐,想象力会更丰富,我们整个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活色生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一、美言激情法
记得日本有位学者滨田正秀在《文艺学概论》中曾经说过:“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列宁也说:“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这告诫我们教学的语言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特级教师于漪授课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去征服学生。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设计新颖,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会空前高涨。
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的沙玉伟老师在上《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残缺也是一种美。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清晨因太阳还未升起才有了晨曦,夜晚因有阴缺才有了弯月。维纳斯因有了断臂才登上艺术巅峰。事物本身是残缺的,然而残缺更显其美的质朴。”充满诗情画意的导入语,这才是语文的本色。学生因此被吸引,顺利进入最佳的课堂状态。
二、情境体验法
此法就是通过设置学习方法指导活动的场面或环境,把学习的方法形象而直观地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心受其情,不断得到感化和领悟。我在教《范进中举》分析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中举前后的语言、动作进行情景体验,模拟分析,让学生自己感悟、表演、体验。如中举前“横披衣服、腆肚子”、“一口啐在脸上”、“骂一个狗血喷头”,中举后“连斟两碗”、“壮胆”。鲜明的细节动作对比,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这个前倨后恭、虚伪做作的市侩形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戏剧单元,学生对于这陌生的情节一开始是兴奋的,急于去了解,可熟悉了文本之后,就乏味了。为了更好地掌握剧本的形式特点,我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任选题材。有的同学改编的是《曹刿论战》,有的同学改编的是《愚公移山》,有的同学改编的是《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编剧、导演、演员三大角色的苦与乐。他们在周记中这样写道:“这次活动我将终身难忘,我知道了光环背后付出的艰辛是巨大的。”有的写道:“原来一直认为编剧可望不可及,没想到今天自己真正当了一回编剧,太奇妙了!”“原来我还有当演员的潜质,大家都说我演得最到位了!”一位扮演《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斯”如此写道。
简单的一次活动,能够带领学生悟出这般深刻的道理来,不入情不入景,焉能做到?
三、悬念制胜法
有人说:“平平常常的事物,一旦用上悬念,抓住人们急切的心情,则成了不平常的事物。”一篇小说一部电影只有不断设置悬念,情节曲折,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迫切地去探究求知。
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上《七根火柴》一课时,他先让学生看注释: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本文选自《人民文学》1995年月号。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读完课文之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有一座博物馆叫做“红军博物馆”,假如你是这个博物馆里面的一名讲解员,假如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你的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你看,题目是“七根火柴”,怎么一下子变成六根火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心潮起伏,疑惑陡生,顿时精神亢奋,思维当然会高度集中了,这种质疑就似条件反射,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情境的学习中。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这种想说又说不出来,冥思苦想又想不通的状态时,我们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拓宽他们的思维。
四、打趣逗乐法
教学中教师如一味地按照常规方式说话,平平淡淡,刻板单调,有时会行不通,偶尔会不方便,间或无效果。碰上此情此景,我们不妨幽默两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不定会出现神奇的场景。六月份一个闷热的下午,初一年级的课堂里,有人昏昏欲睡,有人观望窗外,面对如此心不在焉的学生,老师用诗的情调说:“小孩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你们厌倦这‘三味书屋了,想去外面的‘百草园吧?”说罢,学生笑了,老师也笑了,随之,倦态与困意消失了。
又如一位老师上课时间向学生交待练习答案时,发现少数同学心不在焉,神态淡漠,为了提醒这些同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位老师并不是高声地指责这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而是用幽默的话语来讲解阅读器“飞机发明者”,由此吸引孩子们的上课兴趣。本来这道题的答案只有四个字:赖特兄弟。但这位教师却插入了一段风趣俏皮的话,他说:“别看这弟兄俩又癞又秃,可就是有本事,会制造飞机。”顿时教室笑声大发,精神萎靡的同学也来了劲,学习的热情霎时高涨。
五、异想天开法
学生都有着猎奇心理,有的时候提供一些求新求异的拓展材料,另辟蹊径,学生的思路会得到更有效的拓展。我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在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文中的主人公是你,如何来处理呢?接着就展开小组讨论,我下台巡视时,每一小组的成员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争先恐后,思维的火花四处迸溅。三分钟后代表发言时,可想而知,答案五彩纷呈。有的同学说:“我仍旧和万芳保持那段纯真的友谊,但会向父母打一个欠條,有效期15年,赚了钱,再买一个还给父母。”还有的同学说:“来个‘偷梁换柱,仿制一个,暂时稳住父母,说服了万方,再替换过来。”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既发散了思维,又向学生提供了遇到此类矛盾的建设性意见,必定受益匪浅。
又如一位老师教学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一课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说通过借项链、失项链、配项链这一故事情节的描述,尖锐地讽刺了玛蒂尔德这一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但也有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玛蒂尔德追求美应该无可厚非,当今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带给了学生新的感受新的启发。
当然,以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只是一些手段,本质还在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如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育机智,率真的人文魅力等,都是课堂决胜的关键。若能妥善处理、发挥好,举手投足间以自身的基本功征服学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214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