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说教师的职业写作
2018-03-07王泽龙
摘 要 教师的职业写作是教师指向教育教学生活、发现其意义、提升其品质的写作,是带有日常性、研究性的教研文体写作。它有个性,有足够的资格和底气与“学术人”平等对话,相互补充;它能够促进教师用心观察、品味有关生活、用心阅读、消化有关书籍,又能磨砺思维、提升智慧,使教师上课的思路周密、严谨、畅通;它需要教师多读各类教科书、翻译的书、滋润心灵温暖生命的书和优秀教育期刊,并注重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密度,特别要透彻掌握和熟练运用不同教研文体的特点、功用和写法,即辨体、明体,以写出合体、得体的教研文章。其文章,得让人读之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要符合事实真相,讲究理论内涵,给人以美感享受。教师的职业写作当常写常新,实现生命意义的升级和扩容。
关键词 教师的职业写作 教研文体 创造 可期效应 基本依仗 好文章 生命意义
一、教师职业写作的特殊定位
尽管《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其实他决非那个“超级寿星”老彭一样不擅文墨、未能立言的人可比。他除《论语》外,还修《诗》、《书》,序《周易》,作《春秋》,实为杰作连篇。他不仅是“至圣先师”,也是中国教育史上“述而又作”、求是布新的第一人。《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这里一“作”一“述”虽皆堪褒扬,但还有高低之分。此外,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又将写作文章提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空前高度。这些都表明了我們这个文明古国对于写作者创造精神的无上崇仰。
自然,写作是复杂的,不同的写作应该有不同的定位。
教师的职业写作,就是教师用心指向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发现其意义、提升其品质的写作,是带有日常性、研究性的写作,也主要就是教研文体写作。这些教研文体既有传统的,也有新兴的,品类繁复、学理丰赡,包含了多彩的观照视点和多样的操作技术。它们已经是当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表达样式,也承载着他们主要的职业行为研究方式。当然,这种写作是有特定边界、特定内涵的。它既不局限于明确摆开论点、论据和论证架势的教育教学类的研究性论文,也不扩张到其他处理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应用文书,也不单指某些教师业余从事的文学创作和其他无关教育教学问题的写作。因为一方面,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只是教师职业写作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那些事务性写作、文学创作或其他写作虽不能说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了无意义,但也并非优秀教师的必需。我们的旨趣在于让教师如何成为优秀教师,帮助教师更好地为社会造就合格人才和创造型人才。这样一来,写作中也就只有我们认定的教师职业写作堪当此任。
教师的职业写作自有天生的个性。即使都拿教育教学培养人才来说事,它也和“门外汉”的闲言碎语、浮躁喧哗无缘分,又和“高贵者”的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不对接。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职业写作是广大教师的挚友,而不是学术大腕的随从,它并不亲近那些云来雾去的空头讲章和高谈清议。它是教师诚实地守望在经年如斯的讲台上、校园里,而一直倾心于孩子们活力焕发的生命成长进程,现场亲见亲闻、有感有思之后留下的真切记录,五颜六色的教育学意蕴就在其中。要知道,“与学术性职业相比,教师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情境在场性。与自然科学工作者相比,教师的工作性质表现为更强的主观性”[1]。教师的研究也就不是“旁观—发现”式的,而是“行动—感悟”式的。他们并不着意建构出系统的“理论性知识”,而是要形成切实管用的“实践性知识”。如果一定要让他们“有理论”,那么他们也不会专注于那种虽则正确但并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的“公共理论”,而更在意于专属自己的个性化认识,这就是他们的“理论自觉”,也是他们的“实践智慧”。需要摆正的认识是,教师的这种研究和写作并非“下里巴人”,它有足够的资格和底气与“学术人”平等对话,相互补充。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教师成为研究者为教育研究带来教育本身的充盈,更直接地把教育研究带到事情本身那里”[2]。
如此,教师的职业写作既远承了古圣先贤创造精神的沾溉,更萌生于对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惊喜、参悟和珍惜,透露着对自己教育生命的觉醒和对天下教育大势的瞩望。
二、教师职业写作的可期效应
教师的职业写作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效应?
首先,教师既然要写作,就必须用心观察、品味教育教学生活,用心阅读、消化教育教学书籍。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朝气勃发、生机盎然的少男少女,他们正在形成最强烈、最丰富、最细腻的个性心理——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无论其云起波涌还是风平浪静,无论其内外联动还是表里不一,教师只要为职业写作而深入其中,就会发现那是一个丰富多彩、广袤深邃的世界!它足以让人惊喜,让人感奋!还有,教师的知识武装来自书籍,心怀写作诉求的教师就不会再流于泛泛浏览,而一定会用心研读,细细揣摩人家的立意和选材、谋篇和用语,这就犹如给自己的阅读安上了一个强有力的钻头,尽可以深钻不止,探得出汩汩甘流。如许,为了写作,教师的职业生命就更丰润了、更有力了!
其次,写作能磨砺人的思维,提升人的智慧,也能使教师上课的思维周密、严谨、畅通。滚滚红尘、花花世界充斥着太多的喧嚣和诱惑,极易使人茫然无措和物质势利,从而失落人性应有的澄明和崇高。而操笔运墨,可以使人拉开和那些世俗烦扰的距离,慢慢地摒弃外界的浮华和内心的浮躁,让心灵尽享那怡人的宁静清新、自由灵动。虽然其间也会有搜肠刮肚、百思不得其解的艰辛和烦恼,但天道酬勤,又常会有鲜活可人的文句、语段乃至篇章跳出来向你报喜。虽然是“实践出真知”,但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做而不想,就难保一定有积极的成效;想而不说,也难保能让人理解、接受;说而不写,更难保能达到严谨、确切,甚或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人的意识、感受或想法,仅仅停留在脑子里时,因为没有现实的检视,难免准确和偏差同在、清晰和模糊交错、有序和杂乱共存;然而一旦要写成文章,尤其要发表示人,就必须纠正偏差、走向准确,消解模糊、显出清晰,理顺杂乱、达到有序。并且由于写作有文字的视觉显现,可自主自控地反复推敲、打磨,思维的灵感火花溜不掉,以至得到最佳的选项和塑型。如是,通过“写”,人的一切心理储备都被调动了、激活了,人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被强化了、完善了,久而久之,人的思维之剑就会更加锋利,人的智慧之花就会更加艳丽。有一线老师说:“会写文章的人,本身就是会思考的人,会学习的人,也是会表达的人,更是一个会创造的人。会创造的人,他的课堂也一定有创造性,一定不古板,一定有新意”[3]。退一步说,写文章也总和上课的路数相通:两者都要心怀明确的目标,都要贯穿恰当的材料,都要营建和谐的结构,都要作出灵动的表达,两者都是自己和别人信息、情感的系统化交流。所以写好文章总会给上课带来有益的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即“好课如好文”[4]。endprint
再次,教师既然能写作,就会有发表的欲望和交流的诉求,以使自己创造的智慧得到广泛评价和承认,使自己成果的价值得到验证和扩增。人都有虚荣心,“沽名钓誉”是人性的弱点,也可以是人性的优点;人都有惰性,除了自我加力,来自外界的刺激往往更能给人添加活力。写作发表和交流既会领受正反馈带来的欣喜,也会得到负反馈给予的清醒,以使自己扬长补短、长善救失。时常以文会友,就会长葆事业的热情和睿智,就不会缺失动力,也不会迷失方向。斯腾豪斯说:“私下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简直称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将研究视为一种共同体活动,而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5]。有价值的文章发表是对同道健康的一种滋补,对社会进步的一种献礼。是它们将人类实践的智慧积聚成了高山,使后来的攀登者可以将自己的求知起点确定在先登者智慧已经达到的高度之上。
如此,教师的职业写作关乎育才树人,是为自己的职业生命根深叶茂注入有机的营养,并留下多彩的倩影,也堪为馈赠同道者玫瑰花的芬芳。
三、教师职业写作的基本功底
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古人早有经典的教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作为总的原则,当为不刊之论;但作为教师的职业写作,还要特别考量自己的基本功底。
肖川在《教师应该读哪些书》一文中建议:“读一读中小学各科教科书……有助于我們夯实基础知识,丰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多读一些翻译过来的书籍……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认识西方的历史与文明,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的机制、核心的价值观念。”“可以多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书……读文笔和情怀优美的书籍,可以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可以使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读一些优秀的教育期刊。因为优秀期刊上的文章比较精粹,也比较集中于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比较前沿和新锐”[6]。这些都是教师职业生命所需的食粮,也当是教师职业写作所需的营养。
“诗外功夫”或“万里路”无疑指生活,生活总是写作之舟扬帆远航的辽阔海洋和源头活水。茅盾曾在《论所谓生活的三度》(原载重庆《中原》杂志1943年第1卷第2期)中,提出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密度”之说,也堪为教师职业写作的明亮航标。就广度看:教育无小事,事事有教育。诸如成功之举或失败之处、学生智慧或他山之石、再教预期或更佳选择、课外花絮或教育新论等等,皆可为随笔所写的素材;又如备课焦点或学生反馈、教研活动或教材使用、立项课题或书报网络、教育热点或其他学科等等,皆可有反思论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看似单调,其实每一天都要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每一天都会发生新的教育故事,学生每一天都在成长,有心人每一天都可以发现写作可用的好材料。就深度看:教育是关于人的工作,学生的思想言行,都有社会的投影;教育的成败得失,常有深藏的机理,教师不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因为教师职业写作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才有看头、才有味道。就密度看:就是对生活感受细腻真切的程度。较之深度,这更是教师之于生活最大的优势。因为教师时时处处总和教育教学生活有关联、无距离,最有条件感受到其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止,聚焦典型的细节摹画成文章,往往就是教育的艺术留影。再加以言简意赅的点评,便能虚实兼备、情理相生。这虽没有“学术人”正襟危坐的派头,却是向广大教师同行发出了可亲可信的品读邀请。
当然,又如前所说,教师的职业写作是有特定边界、特定内涵的,所以写作者就应当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实施,许多新兴教研文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得广大教师既感到兴奋又有些茫然。教师既要做“研究者”,就得明白这几方面:首先,弄清、弄准各种教研文体的诸多相关因素,包括它们各自的含义、功能、特性、分类、材料及其获取、通常写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与相近、相关文体的联系与区别;其次,弄清、弄准它们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及其达成路径;再次,弄清、弄准它们撰写的易入误区、困难所在及其破解对策等。教师有了这些理论的涵养和指导,并以不断的写作实践相跟进,就能对各种教研文体不再茫然,不再偏误,想来既理解其中的学理,写来又合乎其间的体统。
其实,遵从文体规范,并不排斥那些内容表达确实需要的个性张扬。教师的职业写作都应是规范和个性的和谐统一,都要以规范保证共享价值的存在,以个性达到独有魅力的彰显。亦可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写作者真的能在心中求得“辨体”“明体”,能在笔下做到“合体”“得体”,便距离有价值的突破或创新,只剩下半步之遥了。
四、教师职业写作的应有品质
教师的职业写作是要写出好文章的,那么好文章究竟应当有什么样的品质?
有学者说:“一般的文章,对人有益的无非为三点:一为文章中有新鲜的信息,让人读之有所知,扩大了知识面;二为文章有浓郁真挚的情感,让人读之有所感,感到心灵的震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三为文章蕴含着作者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让人读之有所悟,思想为之豁然开朗,认识亦提升至新的境界”[7]。就是说,从写作内容的角度看,既可以是以孩童般好奇的眼光感知到的生活面目,它多是原汁原味的;也可以是以诗人般丰富的内心感受到的生活情感,它多是发酵了的;还可以是以哲人般深邃的头脑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它多是提纯出来的。教师的职业写作也情同此理,它就是要以本真的教育教学生活作为健实的形体,时常穿上些艺术的衣裳,而总保持着科学的灵魂。
也有学者说:“写作中应该内含史学、哲学和美学三重追求”[8]。所谓史学追求,就是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9],写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符合事实真相,也就是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谆谆教导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0],忠实践行教育最核心的宗旨。所谓哲学追求,也就是要有理论内涵,就是要讲究概念准确,判断可靠,推理合乎逻辑,要有穷根究底的追问、自足自洽的维系和概括提炼的品质。即使写小文章,也要映照着不小的问题;即使说家常事,也要昭示出不俗的理数。良好的理论修养能使人站得高阔、想得周严,能使教师的职业写作更有品位,能使教师的实践智慧走得更远。所谓美学追求,是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阅读文章也往往带有赏心怡情的动机。如前所述,教师的职业写作本来就没有“学术人”的“正襟危坐”,不妨多一点顾盼自得、行止自如。好的文章除了立意好、选材好,也从结构布局到遣词用语都追求多元和谐、意趣盎然,她犹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靓女子,能让人一见钟情,期待着下一次的约会。endprint
最后还要说的是,教师的职业写作虽非轻易可为,但未必非得有超常的智商、超凡的能力,内心温热即是动力,眼光敏锐即有材料,手头勤奋即出成就。再长的路程一步步也能走完,再近的地方不迈脚也不能到达。与其一味坐而论道,不如尽早起而登程。只是启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往前走,怕劳苦、怕坎坷,往往难得见好山好水好风景。笔耕不辍,既渴求文思泉涌,也常常“慢挤牙膏”,那都是对生活的回味,对思维的磨砺,对思想的提纯,对文笔的洗礼,它能使教师不倦怠、不平庸,充满自豪之情!并且文章总是要影响别人的,其影响的广度、深度和积极程度这三者的乘积,决定了写作者人生价值的高度!当年孔夫子甘比老彭,除了谦逊和幽默,更多依赖其传为八百岁寿星的神奇语境,其实也能让人遥想得到他对自己所“作”学说也是自己生命价值能够经久存世的殷殷希冀;天地日新,教师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知识的弘扬者,的确应当为自己、也为他人,以一支常写常新之笔,实现生命意义的升级和扩容!
实践教师的职业写作有起点,升华教师的职业生命无止境!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理论”的指导[N].中国教育报,2008—05—03(3).
[2]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J].教育研究,2003(11).
[3] 童其林.教师为什么写作[J].教學与管理,2013(9).
[4] 李润洲.好课如好文——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看法[J].基础教育,2015(1).
[5]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6] 肖川.教师应该读哪些书[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3).
[7] 徐明友.在写作角度选择中拓展写作思路[J].写作,2008(11).
[8] 肖川.写作的三重追求[J].青年教师,2008(9).
[9] 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8.
[10] 陈敦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浅谈陶行知教育理论与高中新课程实践的融合[J].生活教育,2008(3).
[作者:王泽龙(1958-),男,河南驻马店人,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教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