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表现性评价促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学习

2018-03-07徐淑芬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1期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表现性评价表现形式

徐淑芬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基于表现的评价,也是镶嵌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主要有建构反应、行为表现、作品呈现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内含多种多样的学生学习成果表现形式,融合了建构、表现、展示、激励、诊断等多个功能。表现性评价贴合拓展性课程的性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程性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拓展性课程 表现形式

在新一轮课程评价改革中,“表现性评价”得到了广泛认可。什么是表现性评价呢?美国著名评价专家斯蒂金斯认为:“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要求他们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性技能,或者创建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和作品。简言之,就是我们在学生执行具体的操作时直接观察和评价他们的表现。”麦克米兰认为,应该将表现性评价完整地表述为“基于表现的评价”,即教师对学生创作、建构反应和展示能力的观察和判断。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中就课程评价提出:拓展性课程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段特点,采用书面测试、口头表达、才艺展示、模拟表演、实验操作、探究记录、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小论文撰写、特长认定等多种方法。列举的评价方法中除书面测试外,其他的多为表现性评价。

将各种表现性评价的方法归纳起来看,语文拓展性课程的表现性评价主要有三种形式:建构反应、行为表现、作品呈现(如表1所示)。

下文将结合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案例,就表现性评价如何促进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谈谈我们的做法及实效。

一、行为表现

以行为表现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课堂组织多以游戏、竞争、表演、实践操作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形式活泼多样,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有效评定。

表2是我们实施“趣说岱山方言”低年级语文拓展性课程的评价表,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拓展性课程的课程目标。

“趣说岱山方言”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岱山方言,能理解一些惯用语、俗语的意义,初步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同时能用简单的舟山话组织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话、游戏等富有趣味的组织形式,体验说岱山方言的乐趣及方言熟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感知辨别家乡方言的能力和敏感性。

3.感受家乡方言的魅力,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传承家乡语言文化的意识。

结合课程目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评价是为目标服务的。行为表现重在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完成某项任务之中,一个人在实际现场作出的表现代表了学习目标的完成度,而这些完成度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需要通过观察并借助评价标准来进行判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评价真实合理,学生也兴趣盎然。

其实,有很多的语文拓展性课程都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比如“阳光小主播”“我爱课本剧”“海娃金话筒”等。

二、建构反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对新、旧经验的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作出检验,这其实就是建构反应。在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借助概念圈、流程图、统整表格等多种形式的建构反应来呈现我们的学习收获。

课题组的王老师在“走近千古诗圣——杜甫”拓展性课程中,带领学生运用多种建构反应来进行学习评价。如在了解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时,组织学生画人生轨迹图,借此对杜甫的一生开展探讨,这一方式既能准确反映学生对杜甫一生的整体把握情况,又让学生在集体交流时根据图画做合理清晰的分析。在交流杜甫朋友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杜甫有哪些朋友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有全面的认识。在感知杜甫形象环节,学生又用概念圈来探究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原因,全面描绘杜甫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在“关于狗的动物小说”微型课程中,我们读完《孤岛野犬》《警犬拉拉》《第七条猎狗》和《冠军犬芬恩》四本小说后,对四本书中不同的“狗”的形象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我带领学生回顾书中角色,形成了下面这张统整图表,然后借助图表回顾故事情节,并交流主人公留给我们的印象,比较故事结局的不同。学生在图表的引领下开展讨论,思路清晰,思维敏捷。

在阅读过程中,真正将故事逻辑可视化,通过各种可视的思维导图画出一个故事的精髓,为此在导图的类型选择上需要好好动一番脑筋。这些建构反应,不管是轨迹图,还是概念圈,它们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整理思路方面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可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看法,相对于纯文字说明更加有成效。

三、作品呈现

作品呈现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总结梳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能力和审美情趣。作品呈现的方式众多,在语文拓展性课程中,我们经常运用读书笔记、观察日记、习作、海报、微视频、研究报告等进行展示交流。

(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其实是书面展示阅读素养的一个平台。阅读面与阅读量、阅读兴趣与习惯、阅读策略与方法、阅读能力都可以在读书笔记中得以体现。读书笔记的交流与展示是儿童阅读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endprint

在“走近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这一微型课程中,学生读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金银岛》等作品,观看相关电影,查阅网上资料,了解凡尔纳一生的成就,并用各种形式来做读书笔记。

他们在读书笔记中用了游历图、角色评价、科学知识大搜索、惊心动魄的场景再现等多种形式。有学生在读了《八十天环游地球》一书后,根据书中的故事情节制作了一张游历图,将作者在书中重点描写的事件和地点在图中进行展现,交流时借助游历图进行描述。用山洞、火车轨道、轮船等不同的图形凸显故事情节,一份简简单单的读书笔记却能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智慧和用心。

(二)观察日记

这里所说的观察日记不同于一般的日记,它是学生就自己所观察到的某种事物或某一现象通过绘画、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述的一种记录形式,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体现、内心世界的展露,充分激发学生想说想画的创作欲望。

在“大自然的小生灵”这一微型课程中,课题组的沈老师带着学生阅读完《我的郊外观察日记》这本特别的科普读物之后,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观察,观察校园里的树、花、叶、虫等,还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大自然,用眼睛去观察,用相机去捕捉,用画笔和文字来记录,然后将课内外的收获带到课堂上展示交流。学生们也能像《我的郊外观察日记》中的小作者一样,或用标签解释,或用表格罗列,或用箭头表示,或用便条记录,或用序号记录,再配上各种照片和可爱的插图,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达尔文,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又让他们习得了作品呈现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习作

习作是我们极为熟悉的一种作品表现形式。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实施让习作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习作的形式更加多样。

在“岱西贡盐”微型课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盐的系列活动。参观盐业博物馆,了解岱山晒盐的历史;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盐,与肉眼观察进行区别;穿上爷爷的大雨靴,跟着盐民进行盐田实践活动,了解盐卤的浓度如何提升,认识盐田各种用具,知道怎样晒出高质量的盐;进行盐田写生,用画笔将自己的感触融入其中……

最后,用笔书写了自己与盐的故事,组织“我和盐的故事”的交流会。学生们将这次盐文化主题活动的收获娓娓道来,有的结合参观谈晒盐历史,有的结合爷爷的经历谈盐民的艰辛,有的结合自己在盐田所见谈晒盐工具的变迁……请看下文。

你知道什么是打盐花吗?我们有聿跟着盐民伯伯体验了一把。伯伯告诉我们打盐花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化打盐花,一种是人工打盐花。在盐田的中间放着一块绑有一根长绳的砖头,长绳的另一头延伸到盐滩的边沿上。不管是机械的还是人工的打盐花都跟这条长绳有关。机械化打盐花,只要按下电动按钮,绑着长绳的固定物就开始绕着盐田的四周做环绕运动。如果是人工的话,那就由盐民牵着绳子在盐田上不停地转圈,这便是人工打盐花。那为什么要打盐花呢?如果不打盐花,盐的颗粒会很粗,达不到食用标准,成为劣质盐,可见打盐花非常重要。听盐民伯伯说,在烈日下,20分钟要打一次盐花,每次打盐花要绕着方方正正的一块盐滩跑四圈,如果以100米一圈计算的话,一次要跑400米,一个小时3次,一小时内要跑1200米,一天以8小时计算就要跑近10000米。这还只是一小格的盐滩,对于盐民来说,一处盐滩至少有20个这样的方块,单打盐花不就要命了吗?更何况还要放卤、推盐、挑盐……也许正因为如此,聪明的盐民才发明了机械化打盐花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吧!

——懷慈小学六年级刘增栖

学生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最真挚的语言进行细腻的描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习作这一表现性评价形式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总之,表现性评价是镶嵌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课堂上的表现性评价融合了建构、表现、展示、激励、诊断等多个功能,也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表现性评价给教和学带来了极大的进步,是教师实施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好帮手。endprint

猜你喜欢

拓展性课程表现性评价表现形式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三适连环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跨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以实验探究为切入点的拓展性课程研究
由易到难分层设计 循序渐进系统推进
基于教材增设素材,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编辑动态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
透射光之炫丽